郭祥圣
仿寫題是近些年高考題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的語言表達題,它能考查學生語法結構、表達方式、語意連貫、修辭運用等諸多方面的能力。在平時訓練中,許多同學能夠注意到題目中的要求,這固然是好,也是必要的;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夠,因為在題目要求之外,可能還會有制約你得分的因素,那就是在提供給你仿寫的文字中還含有隱性要求,如果不加以注意,即使你的語言形式多么完美,語言表達多么流利,也可能會勞而無功。
例1 請仿照文中畫線句的句式,另寫兩個切合文段語境的例子。(南京市2008屆高三質量檢測題)
以濃墨來刻畫人,表現(xiàn)人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那種百折不撓的意志,是《史記》的最大特點。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求東山再起;韓信忍胯下之辱,發(fā)憤追求;陳涉身為傭耕者,卻有鴻鴣之志……這些人物,身處逆境而不甘沉淪,身受磨難而刻意進取。他們的經(jīng)歷,將永遠啟迪那些在困境中掙扎、拼搏著的人。
題目中“仿照文中畫線句的句式”的要求容易達到;“切合文段語境”的要求在本段文字中有兩處體現(xiàn),一是“人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那種百折不撓的意志”,二是所寫的人要“身處逆境而不甘沉淪,身受磨難而刻意進取”。但是是否達到了以上要求就行了呢?并不是。本題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隱性要求,就是所寫的人物必須是司馬遷在《史記》中作過傳的,如畫線句子中,勾踐是《越王勾踐世家》的傳主,“韓信”是《淮陰侯列傳》的傳主,“陳涉”是《陳涉世家》的傳主。領句中“……是《史記》的最大特點”千萬不能忽略。請看下面的幾個答案:
①王勃命運多舛,卻不墜青云之志;蘇軾屢遭貶謫,卻不忘忠君報國。
②李時珍遍嘗百草,刻苦研究醫(yī)學;貝多芬失去聽覺,卻堅持奮斗。
③劉備寄人籬下,始終發(fā)奮圖強;杜甫飄泊多病,仍然筆耕不輟。
上面的句子句式正確,也切合語境,但因所寫人物不是《史記》里面描寫過的,還是不合要求的。
下面的句子既符合明確要求,也符合隱性要求:
①晉文公流亡十九年,而復國之志未衰;屈原被放逐,仍有興國之心。
②孫子臏腳,卻著述《兵法》;劉邦出身卑微,卻不甘平庸。
例2 參照下面的句子,在橫線上仿寫句子。(南通市2008屆高三第一次基礎調(diào)研測試題)
春天品味牡丹,我為其氣韻而贊嘆,“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真花王也。
夏天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品味梅花,我為其勇毅而擊節(jié)?!氨姺紦u落多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真勇士也。
這道題目要求簡單明確,就是參照提供的句子進行仿寫,但如果不注意隱性的要求,就會一無所得。本題中的隱性要求是:①從“春天品味牡丹”和“冬天品味梅花”看,仿寫的句子中必須寫可供觀賞的“花”,且所寫的花必須符合季節(jié)特征;②“贊嘆”“擊節(jié)”是帶有褒揚性質的動詞,仿寫的句子中也要寫類似的詞語(如“折服”“傾倒”“叫絕”等);③引用的詩文名句必須與所歌頌的對象(也就是“花”)一致,不能張冠李戴。請看下面的例子:
夏天品味稻花,我為其飄香而沉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真谷神也。秋天品味楓葉,我為其絢麗而喝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真葉皇也。
上句符合上面提到的隱性要求的②③兩點,但不符合第①點,因為“稻花”和“楓葉”都不是“花”。
佳作示例:
夏天品味荷花,我為其高潔而折腰,“看取蓮花凈,方知不染心”,真君子也。秋天品味菊花,我為其風節(jié)而感動,“寧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偉丈夫也。
例3 用下列句子中“當××說……,我懂得了……”的句式寫兩句話,每句不超過30字。(某地高考模擬題)
書是我的精神食糧,它重塑了我的靈魂。當簡愛說“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我懂得了作為女性的自尊;當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我懂得了作為人的價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每讀完一本書,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這道題題目要求很清楚,一是用“當××說……,我懂得了……”的句式寫兩句話,二是字數(shù)要求:每句不超過30字。但是否符合這兩個要求就行?未必!其實,品味提供的文字,可以看出這道題還有以下隱性要求:(1)從“簡愛”(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著名小說《簡?愛》)和“裴多菲”可以推知,“××”必須是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是作家等等;從簡愛和裴多菲說的話,可以看出引用的必須是名言。(2)“懂得了”的內(nèi)容必須是由前句名言揭示出的內(nèi)涵。(3)名言不可張冠李戴。如果不注意這幾點,寫了也是枉然。茲舉兩例:①當古人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懂得了作為人的精神;當《家》說“新民主主義偉大”,我懂得了封建制度的落后。
②當老人說“我明天一定會捕到大魚的”,我懂得了自信的可貴;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生命誠可貴”,我懂得了生命的脆弱。
例①中的“古人”是誰?不明確;《家》是作品名,不是人物;從“新民主主義偉大”能懂得“封建制度的落后”?顯然都不行。例②中的“老人”沒有寫明是圣地亞哥(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會讓人誤解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個“老人”;“我明天一定會捕到大魚的”圣地亞哥可能說過,但不是名言,圣地亞哥的經(jīng)典名言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生命誠可貴”是裴多菲說的,不是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言,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是“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即便這句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說的,“生命的脆弱”是從這句話中能夠懂得的嗎?
鑒于以上分析,我們在做仿寫題時,不僅要注意題目中的顯性要求,也要細細品讀提供給你仿寫的文字,注意其中的隱性要求,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