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風濕免疫科,廣東 廣州 510405)
干燥綜合征(Sjgren syndrome)是一原因未明、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口眼干燥,可累及任何系統(tǒng)和任何器官。臨床中此病并非少見,國內(nèi)報道患病率為0.77%,甚至高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病率。中醫(yī)學治療干燥綜合征具有悠久的歷史,通過對病因病機的分析和整體調(diào)治,能有效控制病情,特別是在疾病的早期,可以將中醫(yī)療法作為治療干燥綜合征的首選方案。
中醫(yī)學雖無干燥綜合征的病名,但有關的論述散見于歷代醫(yī)籍中。《內(nèi)經(jīng)》最早提出“燥勝則干”的理論,宋金時期劉完素在《病機論》中論病機十九條時特別提出“諸澀枯涸,干勁皴竭,皆屬于燥?!焙笫来蠖嘌赜谩霸镒C”或“燥病”命名本病,直至1997年頒布的《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將本病定名為“干燥病”,使本病的中醫(yī)病名趨于統(tǒng)—,有利于臨床研究進一步開展。
歷代認為干燥病病機主要分為內(nèi)因和外因。如清代醫(yī)家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指出“因乎外者,天氣肅而燥勝,或風熱致氣分,……因乎內(nèi)者,精血奪而燥生,或服餌偏助陽火……?!鼻宕蚪瘀椀摹峨s病源流犀燭》則提出“故燥之為病,皆陽實陰虛,血液衰耗所致?!睎|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論及“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薄翱谠?,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鼻宕滥显凇夺t(yī)原》論內(nèi)燥之因時指出“陰血虛而營養(yǎng)無資”“氣結則血亦結,血結則營運不周?!睔w納起來,歷代對本病病機的論述主要與燥邪、陰虛、血燥、濕困和瘀血有關。
有關本病癥狀的論述既集中見于相關專著,也散見于非專門論述。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燥有表里之不同》“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臟腑干結,……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干燥?!泵鞔等首谘劭茖V秾徱暚幒穼⒀鄹稍镎鞣Q為白澀癥,謂“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鄙鲜霭Y狀與現(xiàn)代對干燥綜合征的論述是非常吻合的。
《內(nèi)經(jīng)》指出:“燥者濡之。”“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景岳全書·燥有表里之不同》則認為:“燥從剛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內(nèi)者也,治當以養(yǎng)營補陰為主。燥從內(nèi)生,衛(wèi)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利,暖肺去寒為主。”清代葉天士在《溫熱論》提出“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泵髑遽t(yī)家喻嘉言則以辛涼甘潤法論治,提出著名的清燥救肺湯。后世治療干燥綜合征的諸多療法,大多是從上述觀點衍生而來的。
隨著西醫(yī)學對干燥綜合征認識的不斷深入,中醫(yī)學者對其的了解與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有關本病的病因病機,何迅等[1]將近年來的研究歸納為5種觀點:(1)病氣致病說;(2)燥毒蘊結說;(3)水津失布說;(4)陰虛津虧說;(5)瘀血致燥說。鐘琴等[2]認為干燥綜合征病機特點是陰虛內(nèi)熱、血瘀津滯和燥毒內(nèi)盛,三者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李榮峰[3]結合“氣機升降理論”“脾主升清”“脾為胃行其津液”和脾在水液代謝等方面作用的理論,認為這種病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機體水液代謝與輸布、飲食精微轉輸與利用的紊亂及不平衡狀態(tài)所致。王立新等[4]認為干燥綜合征多表現(xiàn)為虛損證候,腎精漸衰,肝腎同源,若復感外邪,易致肝、腎陰虛,陰虛則內(nèi)熱,內(nèi)熱則灼津,久之津液耗損,兩者合一出現(xiàn)干燥綜合征的一系列癥候群。在治療上,不少學者主張從虛證,特別是陰虛論治。如趙振興等[5]將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分為陰虛型、氣陰兩虛型、肝郁脾虛型和氣滯血瘀型。馮建華[6]將本病分作5型:肺胃陰傷、肝腎陰虛、脾腎陰虛、脾腎陽虛、氣滯血瘀。亦有學者認為干燥綜合征不能單純以滋陰潤燥論治,譚晨[7]提出8種治法:養(yǎng)陰生津潤燥法、滋肝明目潤燥法、補腎填精潤燥法、益氣養(yǎng)血潤燥法、活血化瘀潤燥法、清熱涼血潤燥法、化痰軟堅潤燥法、蠲痹通絡潤燥法。劉志勤[8]認為治療分三步,第一步在上焦,清熱潤燥,用導赤散和清燥救肺湯加減,第二步在于中焦,補脾益胃,養(yǎng)陰生津,方用養(yǎng)胃湯合玉女煎,第三步在于下焦,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加味。李貴安等[9]認為干燥綜合征分為以下證型:燥氣傷肺證,以清燥救肺湯加減;脾胃陰虛證,以益胃湯加味;肝腎陰虛證,以杞菊地黃湯加減;氣陰兩虛證,以生脈飲加味。董振華[10]認為有相當一部分干燥綜合征患者表現(xiàn)為瘀血征象,而且存在血液流變學異常,以活血化瘀法為主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此外,還有學者從免疫學角度對中藥治療本病的療效進行了研究,有的學者用動物模型驗證中藥治療本病的功效。
干燥綜合征早期癥狀相對單一,用中藥治療效果普遍滿意,大多能阻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對于累及多系統(tǒng)的病人,在合理使用西藥的同時配合中醫(yī)辨證論治,往往比單純用西藥治療效果顯著。筆者臨證時多從以下方法論治。
4.1 燥邪犯肺 為疾病初起,因外邪客肺,宣肅失司,水道不通,津不上承致病。癥見干咳,咽癢,咽干多飲,并見唇、舌、鼻干燥,皮膚干燥,或身熱惡寒,肌肉骨節(jié)酸痛,舌干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以清燥潤肺,擬清燥救肺湯加減:石膏20 g,麥冬20 g,桑葉15 g,沙參15 g,金銀花15 g,連翹15 g,牛蒡子15 g,杏仁15 g,枇杷葉20 g。
4.2 陰虛火炎 為最常見證型,因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陰虛內(nèi)熱,津液被灼所致。癥見咽干,目澀,入夜尤甚,吞咽困難,畏光,異物感,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夢多,舌紅干,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養(yǎng)陰潤燥,擬《金匱要略》麥門冬湯加減:麥冬20 g,半夏15 g,黨參20 g,大棗10 g,沙參20 g,干地黃20 g,枸杞子15 g,五味子10 g,夜交藤30 g。
4.3 血虛內(nèi)燥 因素體血虛,或久病入血,臟腑肌膚失養(yǎng),內(nèi)燥由生所致。癥見頭暈目眩,口干舌燥,兩目干澀,面色無華,皮膚干燥、瘙癢,心煩失眠,女性月事不調(diào),舌淡苔白,脈細數(shù)。治以養(yǎng)血潤燥,擬四物湯加減:當歸15 g,熟地黃15 g,赤芍15 g,川芎10 g,何首烏20 g,麥冬20 g,太子參20 g,益母草20 g。
4.4 濕困中焦 因脾虛不運,水谷不化,水濕停滯中焦,津液不得輸布所致。癥見口干飲少,食欲不振,中脘痞滿,便溏不爽,小便清長,四肢濕冷,舌淡胖苔厚膩,脈弦滑。治以健脾化濕,擬四君子湯和三仁湯加減:黨參20 g,茯苓30 g,白術15 g,蒼術15 g,白蔻仁10 g,生薏苡仁30 g,北杏仁15 g,麥芽30 g,神曲15 g。
4.5 瘀血阻絡 多見于病程晚期,因久病傷及血絡,或痰濕阻礙血行,或陰血虛不能推動血行,致瘀血阻絡,津不上承,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癥見:口眼干燥,皮膚干燥,甚則肌膚甲錯,指端紫暗或潮紅,關節(jié)疼痛,唇暗,婦女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舌暗紅干,苔黃,脈澀。治以祛瘀通絡,擬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5 g,紅花10 g,當歸尾15 g,赤芍15 g,熟地黃15 g,川芎10 g,枳實15 g,麥冬20 g,益母草20 g,丹參20 g,毛冬青30 g。
干燥綜合征作為現(xiàn)代臨床多發(fā)病、疑難病,若能合理運用中醫(y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其臨床療效能顯著提高,對于累及多器官的病人,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案進行治療,其療效亦優(yōu)于單純用西藥治療,不良反應明顯減少。
[1]何 迅,陶巧林.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診治近況[J].四川中醫(yī),2001,19(1):40-41.
[2]鐘 琴,馬武開,劉正奇,等.從肺脾肝腎四臟調(diào)治干燥綜合征[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4(2):130.
[3]李榮峰.東垣清燥湯為主治療干燥綜合征[J].中醫(yī)藥學刊,2006(1):24.
[4]王立新,丁 蓉.肝腎陰虛與陽虛津結型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并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臨床分析[J].吉林中醫(yī)藥,2005,25(8):34.
[5]趙振興,侯紹敏.加味引火湯治療干燥綜合征15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1998,20(3):226-227.
[6]馮建華.干燥綜合征的辨治[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8(5):41.
[7]譚 晨.干燥綜合征辨治八法[J].四川中醫(yī),1998,16(1):10-11.
[8]劉志勤.中醫(yī)三步治療干燥綜合征述要[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3):334.
[9]李貴安,陳愛林,王素芝.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干燥綜合征56例[J].陜西中醫(yī),2007(2):28.
[10]董振華.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治療[J].中國醫(yī)刊,2000,35(3):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