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梁 周光迅
[摘 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旺盛戰(zhàn)斗力的內(nèi)在訴求和現(xiàn)實需要,是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舉措和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不斷拓展和持續(xù)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力與說服力的科學路徑與必然選擇。近兩年來國內(nèi)學術(shù)界、理論界對這一課題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總體而言依然處于初始階段,無論是研究廣度還是研究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和提高。簡要回顧與客觀評析我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相關(guān)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論探究的深度掘進和科學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成果;擷英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738(2009)01-0015-04
[收稿日期]2008-12-28
[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規(guī)律研究”(06CGKS08YBX)前期成果。
[作者簡介]謝嘉梁(1979-),男,湖南華容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浙江大學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理論; 周光迅(1956-),男,浙江浦江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引言
中國共產(chǎn)黨十六大報告指出,“創(chuàng)新就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guī)律?!瘪R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是繼承、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路徑和必然選擇,是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新境界和新局面的理論訴求和迫切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復雜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及其后繼者不僅十分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而且格外重視作為其結(jié)果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宣傳和普及。馬克思最早提出理論武裝群眾的思想。他說,“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全人類,首先是給了工人階級。他還曾說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毛澤東不僅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首倡者和推行者。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在創(chuàng)新理論的同時,大力推進理論武裝工作[1]。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diào)提出,要“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睂崿F(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的內(nèi)在訴求和現(xiàn)實需要,是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舉措和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不斷拓展和持續(xù)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力與說服力的科學路徑與必然選擇。近兩年來國內(nèi)學術(shù)界、理論界對這一課題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研究。簡要回顧與客觀評析我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的相關(guān)重要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論探究的深度掘進和科學發(fā)展。
二、研究的主要問題及其基本觀點
1.概念界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和表達載體。概念的準確界定和透徹闡釋是深入開展相關(guān)學術(shù)探究和理論爭鳴的必要前提。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概念問題上,學術(shù)界的認知已經(jīng)基本趨于一致,并呈逐步深化之勢。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小詞典》(1983年修訂版)對“大眾化”的釋義是: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需要。有學者指出,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理論的抽象轉(zhuǎn)化為理論的具體生動、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和掌握轉(zhuǎn)變?yōu)橥ㄋ滓锥閺V大群眾所理解和掌握的過程[2]。另有學者指出,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與大眾文化結(jié)合起來,同時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適合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具有時代特點的馬克思主義[3]。在這里,把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生活聯(lián)系起來,不是降低了馬克思主義的品位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而是真正把馬克思主義落到實處的客觀要求,是使人民大眾真信、真學、真用的前提[4]。大眾化主要可以將其理解成一種過程與機制,也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結(jié)果。于是大眾化就意味著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層次多樣化以及由初級起端的循序遞進性等。大眾化通常經(jīng)歷四大路徑,即教育宣傳、社會心理影響、制度規(guī)約和公共政策影響,其中教育宣傳是一種直接作用路徑,其他三種是間接作用路徑。大眾化是一個由理論觀點影響個體意識→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和由理論觀點掌控社會意識→群體意識→個體意識兩種過程交互作用相統(tǒng)一的結(jié)果[5]。安徽師范大學王效指出:“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是一個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接受、掌握和應用的問題。它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由被少數(shù)人理解掌握到被廣大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6]武漢理工大學朱哲、曾慶勇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體化,由學術(shù)性到通俗化,由少數(shù)領(lǐng)袖人物的理念到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由顯在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到隱性化的過程?!保?]
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在中國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解決好的兩個重大問題。有學者指出,以中國的風格、專業(yè)的人才、通俗的語言、多樣的形式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8]。另有學者指出,中國化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并提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新理論的復雜過程。中國化是大眾化的前提,大眾化是中國化的目的。中國化要求大眾化,但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完成大眾化。中國化與大眾化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各有側(cè)重,既不能簡單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展現(xiàn)真理的光芒,就必須中國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要發(fā)揮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就必須實現(xiàn)大眾化[9]。
2.動因探究:為什么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嶄新的時代課題,是黨的十七大為廣大理論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一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重要方面:(1)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需要;(2)是引領(lǐng)和團結(jié)廣大群眾的需要;(3)是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的需要;(4)是保持黨的理論的生機與活力的需要[2]。另一種觀點認為,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zhì)屬性和本質(zhì)要求。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人民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jié),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信仰、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轉(zhuǎn)化為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在實踐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9]。第三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國之所需、民之所需。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需要以它為指針;人民大眾要過上富裕的生活、得到全面發(fā)展,需要以它為指南[10]。第四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是文化事業(yè)大繁榮大發(fā)展新高潮的需要;二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三是保證我們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11]。
筆者認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保持蓬勃生命力和強大戰(zhàn)斗力的內(nèi)在訴求和現(xiàn)實需要,是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舉措和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不斷拓展和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力與說服力的科學路徑與必然選擇。從本質(zhì)而言,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拓展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合法性基礎(chǔ)的戰(zhàn)略舉措。
3.路徑選擇:如何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和當代青年,能夠普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普遍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修養(yǎng),夯實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思想基礎(chǔ)[10]。就是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通過宣傳普及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轉(zhuǎn)化為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內(nèi)在動力,并在群眾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升華,提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深度和廣度[12]。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繁雜的社會工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總結(jié)、在總結(jié)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并獲得新的認識,需要有步驟、有秩序、分階段地全面加以推進。對此,學術(shù)界主要形成了如下11種代表性觀點和研究思路,擇錄如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普及是相互促進的。理論創(chuàng)新指導理論普及,理論普及又促進理論創(chuàng)新。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的基本精神,肩負起理論工作者的神圣責任和重大使命,認真研究、宣傳和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深入學習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jīng)驗的研究;(3)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4)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課堂、進工廠、進村莊[1]。第二種觀點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只是口號,更是深入持久的偉大行動,必須站在有利于國家長遠發(fā)展的高度精心謀劃、認真落實。(1)必須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下實行通俗化;(2)必須與具體實踐融會貫通;(3)必須向群眾學習;(4)必須建設一支長期從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普及工作的專業(yè)隊伍;(5)必須從青少年抓起;(6)措施長效化[2]。第三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把馬克思主義與廣大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觀教育緊密聯(lián)系起來,不應把馬克思主義局限于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理論工作者、大學生等狹小的圈子,而要和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活、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使馬克思主義為大眾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坐標和實踐的指南[4]。第四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起碼應做到以下幾點:(1)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宣傳人民大眾;(2)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大眾;(3)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服務人民大眾;(4)要培育人民大眾的理論感[8]。第五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做到以下幾點:(1)重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tǒng)一全國人民的思想;(2)要堅持公民信仰與國家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和諧統(tǒng)一;(3)要不斷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13]。第六種觀點認為,努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做到:(1)創(chuàng)新機制,提高干部理論水平,形成龍頭帶動;(2)完善制度,落實黨員理論學習,形成堡壘作用;(3)重視普及,加強群眾理論教育,形成良好局面;(4)聯(lián)系實際,開展應用理論研究,形成長遠影響[14]。第七種觀點認為,高校有力、有效地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高質(zhì)量地開設高校政治理論課程;(2)大力支持高校理論社團的發(fā)展;(3)突顯高校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4)加大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滲透性;(5)完善校園理論學習網(wǎng)頁的建設;(6)進一步鞏固學生公寓理論學習陣地;(7)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15]。第八種觀點認為,總結(jié)歷史上的經(jīng)驗和教訓,可以從以下三條路徑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1)在內(nèi)容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結(jié)合起來,使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變成為實際生活里的馬克思主義,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2)在形式上,把馬克思主義與大眾文化結(jié)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取得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形式,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3)在時代性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還要注意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xiàn)世界性,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3]。第九種觀點認為,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guān)鍵。只有方法得當,貼近人們的思想實際,貼近人們關(guān)心的問題,貼近人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點,貼近人們的思路和語言,才能收到預想的結(jié)果。(1)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2)深入淺出,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3)生動感人的語言;(4)重點突出,簡明扼要;(5)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16]。第十種觀點認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群眾素質(zhì)因素、理論自身因素、宣傳普及因素、外部環(huán)境因素),因而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堅持多管齊下,具體應堅持和實施如下基本路徑:(1)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素質(zhì)基礎(chǔ);(2)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創(chuàng)造理論前提;(3)推進宣傳普及工作創(chuàng)新,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重要保證;(4)推進外部環(huán)境優(yōu)化,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準備必要條件[17]。第十一種觀點認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應當做到具體化、通俗化、隱性化,并最終使之成為一般大眾的共識。首先是具體化,具體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途徑;其次是通俗化,通俗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條件;再次是隱性化,這是指教育與傳播方式上的隱性化。當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講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形象化、簡明化,但又絕不是庸俗化、簡單化和非科學化,這也即是說大眾化不能以犧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肢解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降低馬克思主義的品格為代價[7]。
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得以廣泛傳播和充分運用的復雜過程。具體來說,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認真做到以下四點:第一,在前提上,必須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深刻理解和科學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與精神實質(zhì);第二,在主體上,必須著力培養(yǎng)和努力造就一支規(guī)模宏大、熟諳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中青年理論家隊伍,全面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shù)水平[18];第三,在載體上,必須創(chuàng)新傳播平臺和傳播機制,牢牢把握和有效控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陣地,弘揚主旋律,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正面宣傳的強勢;第四,在對象上,必須全面了解和充分考慮廣大受眾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善于將精妙深奧的抽象理論用生動鮮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使受眾愿意接受、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即“喜歡聽、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4.檢驗標準:如何評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狀況
為了檢驗我們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工作成效,認識我們到底“化”得怎么樣,應該提出相應的檢驗標準。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劉書林教授認為,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標準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廣大群眾喜歡不喜歡;(2)影響深遠持久還是短暫的轟動;(3)對難點問題解決得多還是少;(4)群眾是心服還是口服;(5)社會風氣是否好轉(zhuǎn);(6)社會和諧的程度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7)宣教的受益面大還是??;(8)宣講普及的動力能夠持續(xù)還是中斷[16]。中共中央黨校陳方劉博士指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注意幾個問題:(1)在使馬克思主義通俗化同時,要防止馬克思主義被庸俗化的危險;(2)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大眾文化結(jié)合起來的時候要防止大眾文化的負面影響;(3)在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過程中,要防止對外來文化作簡單的兩極思維[19]。毫無疑問,這些問題的解決情況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的成敗得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結(jié)語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我國廣大馬克思主義者在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的經(jīng)驗概括和理論提升,是當前實現(xiàn)文化事業(yè)大發(fā)展大繁榮的迫切需要。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和深刻總結(jié)“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特點、基本經(jīng)驗、基本規(guī)律,不斷推動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偉大歷史進程,進而深入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通過以上文獻回顧可以比較清楚地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目前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與明顯不足?;诖耍Y(jié)合新的時代特點和新的實踐要求,筆者認為,今后學術(shù)界至少需要在以下十個重要問題上予以系統(tǒng)探討和深入挖掘:第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第二,當代中國為什么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第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通俗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guān)系如何?第四,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xiàn)條件和基本動力是什么?第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制約因素有哪些?第六,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獨特貢獻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第七,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八,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評價標準是什么?第九,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基礎(chǔ)有哪些?第十,如何建構(gòu)富于實踐特色和時代氣息的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等等。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是全體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任務和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曾德盛.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EB/OL].廣西新聞網(wǎng),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1125/newgx47489ca6-1303683.shtml.
[2]韋克義.努力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EB/OL].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6553550.html.
[3]陳方劉.關(guān)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8,(1):17-20.
[4]張博穎.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EB/OL].新華報業(yè)網(wǎng), http://xh.xhby.net/html/2007-11/12/content_6043961.htm.
[5]邱柏生.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和過程[J].思想理論教育,2008,(5):8-13.
[6]王 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黨史文苑(下半月),2008,(8):24-25.
[7]朱 哲,曾慶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化大眾[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29-31.
[8]黃秋生,張多來.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3-15.
[9]為什么要強調(diào)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EB/OL].先鋒潮,http://www.xfc.gov.cn/html/dwwenda/danjian/2007-11/22/10_07_24_120.html.
[10]郭興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國之所需、民之所需[EB/OL].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6494107.html.
[11]中共山東省委講師團.深入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理論學習,2008,(1):23-26.
[12]左偉清,劉尚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1):27-32.
[13]如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EB/OL].中國機構(gòu)網(wǎng),http://www.chinaorg.cn/lrrd/05_ll_ws/2007-11/12/content_5135849.htm.
[14]林建南.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EB/OL].揭陽日報網(wǎng),http://www.jyrb.net.cn/detail.asp?id=11322.
[15]談家水.淺談高校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J].新西部,2007,(24):91.
[16]劉書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26-28.
[17]黃建輝.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重大舉措——關(guān)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點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8,(3):20-24.
[18]李建平.大力開展文本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9.
[19]陳方劉.關(guān)于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08,(1):9-12.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Literature Review
XIE Jia-liang,ZHOU Guang-xun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my opinion, it is significant for us to do some research on it.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studying it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and have gained quite a number of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issue better 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recent research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related studies.
Key words: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research results;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