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云
魯迅先生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淮水水神巫支祈,那么,巫支祈何許人也?
唐代韋絢在《戎幕閑談》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唐永泰年間(唐代宗李豫年號),楚州一漁人在龜山下釣魚時,發(fā)現(xiàn)深水下有一大鐵索,“盤繞山足,尋不知極”。得知這一消息后,刺史李湯召集了數(shù)十名水手和五十多頭牛強行牽拖,其時水面上忽然“驚浪翻涌,觀者大駭”,等拖上岸時,奇跡出現(xiàn)了:“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髫,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p>
后來,一個叫李公佐的人在東吳訪古時,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古岳瀆經》(古《山海經》),據(jù)其記載,大禹治水時在桐柏山遇到“淮渦水神”巫支祈興風作浪,阻礙治水,于是大禹命人用大鐵鏈鎖住巫支祈的頸,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銅鈴鐺,然后把他壓在淮河南邊的龜山腳下。這巫支祈“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仲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正好與李湯見到的怪獸一模一樣。宋代李昉在《太平廣記》中對此事全文轉錄,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清代蔣義彬的《千金裘》、袁枚的《子不語》等均有轉載。
截至目前,關于孫悟空原型的觀點,另有三種說法:
第一,日本北海道大學學者中野美代子提出“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傳說源于福建。
第二,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中有一個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敦煌研究院有關人指出,這猴形人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叫“石盤陀”,是甘肅人。
第三,印度古代敘事詩《羅摩衍那》中有一個神通廣大、智勇雙全的神猴,叫“哈奴曼”,因此有專家提出孫悟空是從印度“進口”的。
以上三種說法各有考證的詳細依據(jù),但都沒有魯迅的觀點令人信服。因為《西游記》第三回中確實提到了“大禹治水”:“龍婆、龍女道:‘大王……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這幾日霞光艷艷,瑞氣騰騰,敢莫是該出現(xiàn)遇此圣也?龍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二個定子,是一塊神鐵,能中何用?”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借龍王之口交待了“如意金箍棒”的來歷,明確提到大禹治水,已經非常確鑿地證明了魯迅觀點的正確性。
《西游記》一書的最早雛形應該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慧立、彥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義凈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書中記載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明時期吳昌齡的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楊東來的雜劇《西游記》等已經出現(xiàn)了孫悟空的形象和名號?!短迫匚魈烊〗洝分杏小盁o支祁(巫支祈)是他姊妹”之說,元雜劇中也有這樣的臺詞:“孫行者上云……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齊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
這些就證明孫悟空不是吳承恩的首創(chuàng),他只是吳承恩繼承前人,不斷完善發(fā)展后塑造成型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所說:“明吳承恩演《西游記》,又移其(巫支祈)神變奮迅之狀于孫悟空?!?/p>
鳊輯/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