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族
當前,在信息化時代的引領下,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人才的重任,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命題也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關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中小學校長領導力,不僅僅是在信息化時代提升校長專業(yè)發(fā)展的有利抓手,而且對于區(qū)域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我有三個基本觀點與大家分享。
其一,信息技術是當今社會發(fā)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無論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熟悉還是不熟悉,這個問題活生生地擺在我們社會生活當中,已經進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要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發(fā)展相適應。以此為基本觀點,信息技術在我們教育事業(yè)中的發(fā)展也是不可逆轉的。生產力的決定要素在于生產工具,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演進的是工具的根本變革。今天,我們的生產工具是什么?是以電腦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這就和傳統工業(yè)和傳統農業(yè)產生一個巨大的差異。信息技術不是傳統工具,而是現代化的工具,是現代經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這個問題上有所作為。
其二,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要注重人的要素。記得在教委的一次會議上,我在講到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問題時,曾提出應該看到現代化是經濟發(fā)展的總體局勢,教育現代化當然是其中應有之義。如何走向現代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基本策略就是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我認為教育現代化,一是條件的現代化,二是管理的現代化,三是人的現代化。所謂人的現代化指的就是從學校校長到每一名教職員工要具備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現代化知識結構和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的現代化中,校長是首當其沖的。比如課程改革,我們校長如果不深入課改實踐,不認真學習課改理念,不認真跟隨課改過程,不認真研究課堂教學,很有可能成為課改的絆腳石。這種觀點移植到信息化過程中也是成立的。我們的一般教師都進行過系統的信息技術培訓,可惜我們校長卻沒有跟隨。校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包括對管理本身的認識如果有偏差,就會在不經意間阻礙學校的發(fā)展。
其三,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中小學校長領導力進行深入研究,是解決信息技術發(fā)展和應用當中現存問題的一個很好途徑和方法。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當大量地涌入社會生活時,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不足為奇。在工業(yè)革命初期,工人砸機器,認為機器搶了他們的飯碗。盡管如此,工業(yè)革命的步伐并沒有因此受到阻礙。信息化變革同樣如此。當信息技術手段大量普及,并涌入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我們對于問題的漠視。我們每位校長需要借助一個研究的平臺,去深刻領會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時代內涵,去把握能夠和我們的管理實踐對接的機會。
房山區(qū)一直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每一位“一把手”校長需要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共同推動本區(qū)、本校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把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中小學校長領導力課題研究的過程和實踐乃至改進的過程統一起來。我們開展課題研究不是目的,而是在于實踐、提高,在于推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的認識改進了,我們的實踐跟上去了,使得研究過程成了我們目前有效推動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這才是最根本的。每一位校長只有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實實在在地去認識、去把握、去實踐信息時代校長領導力的內涵,進而增強時代的使命感和自覺性,才能更好地準確把握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和脈動。
(作者單位:北京房山區(qū)教育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