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3月20日,在黔東南州臺江縣革一鄉(xiāng)田壩村,記者采訪了102歲的楊牛送老人。老人正坐在院壩里曬太陽,與小輩拉著家常。老人身著苗族服飾,頭戴苗族布巾,腳穿黑色布鞋。老人面色紅潤,腰挺背直,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詳,簡直就是一位老神仙。
臺江縣老齡辦李主任介紹,老人一生基本沒有什么大病,現(xiàn)在耳清目明,生活能完全自理,能洗菜煮飯掃地,幫助看護重孫,甚至能不戴眼鏡穿針和繡花。
楊牛送最大的特點是忍耐、頑強、自信。老人出身貧苦,經(jīng)??砍砸安?、雜糧度日。但是,老人心境寧靜,心情樂觀,心態(tài)平衡,心地善良。
老人喜歡吃酸素食物,如酸湯菜、酸湯魚等,主食以大米為主,食物基本上都是自己生產(chǎn)的,屬無公害食品。
老人每餐都只吃七、八分飽,每天要睡7~8個小時,并有午睡的習慣。她不吸煙,偶爾飲少量酒。同時,老人非常講究衛(wèi)生,很愛清潔,喝的水都是無污染的井水。
此外,子女對老人的飲食起居都照顧得無微不至,保證了老人的身體健康。
生活規(guī)律
楊牛送一生養(yǎng)育了2男4女,她40歲時失去了丈夫。有人勸她改嫁,但她癡心不改堅持把6個子女撫養(yǎng)成人,省吃儉用送子女讀書,并且,大兒子還在凱里參加了工作。
盡管已經(jīng)步入高齡老人之列,老人還要堅持勞動。一有時間,她就把編織袋拆開,搓成細繩,然后編織成蒸飯用的“濾子”送給寨鄰作為紀念。如今,全寨300多戶,每家都有一個老人贈送的“濾子”。老人還能用麻線編織魚網(wǎng),只見她一針一線,一招一式,動作利索不亞于年輕人。
老人還能下地勞作。記者看到,她提著竹籃,來到離家100多米遠的菜地里摘菜。彎腰,下蹲,摘菜,放好,動作非常麻利;菜摘好后,她起身,提籃,挎籃,動作連貫自然。這一切,讓人感覺她只有七八十歲的樣子。
一生勤勞
唱歌,擺“龍門陣”,是老人的一大愛好。盡管已經(jīng)是百歲老人,她還不時唱唱她的“苗歌”,給子孫們講講她的過去。
記者請她講一個故事,她毫不猶豫地邊織魚網(wǎng),邊用“苗話”講了起來。經(jīng)縣民政局原局長張友光翻譯,記者才明白了故事的梗概:她小時候,社會動亂不安,土匪橫行霸道,姑娘家都不敢出門,生活條件也很差;現(xiàn)在生活好了,社會安定了,她還想再活下去,還要看她才3歲的重孫結(jié)婚生子呢。
老人說完她的故事,忍不住哈哈大笑,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心情樂觀
田壩村地處高原丘陵地帶,村寨群山環(huán)繞,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得天獨厚的優(yōu)良環(huán)境和氣候,為老人長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這里的村民尊敬老人,平常殺雞宰鴨都要先把肝敬獻給老人,以示祝愿老人長壽百歲;喝酒之前,也要倒上一點先給老人喝上一口,然后大家才能開懷暢飲。
楊牛送一直與小兒子住在一起,子孫們非常孝敬老人,家庭和睦,團結(jié)友愛。同時,鄰里平常有什么好吃的東西,也都要給老人獻上一點,表示敬意,從而讓老人心情更加舒暢,長命百歲。
姓名 楊牛送
性別 女
民族 苗
生日 1907年10月22日
住址 臺江縣革一鄉(xiāng)田壩村
文化程度 文盲
職業(yè) 農(nóng)民
病史 無
長壽史 無
生活習慣 喜歡吃酸素食物,如酸湯菜、酸湯魚等,主食以大米為主,老人每餐都只吃七、八分飽,每天要睡7~8個小時,并有午睡的習慣,偶爾飲少量酒,講究衛(wèi)生,很愛清潔。
脾氣 心境寧靜,心情樂觀,心態(tài)平衡,心地善良。
喜愛活動 干家務(wù)活。
長壽秘訣 一生勤勞,生活規(guī)律,心情樂觀,社會敬重。
長壽絕技 下地干活,編織“濾子”和魚網(wǎng),講年輕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