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麗
[摘要]電影《廊橋遺夢》是根據(jù)美國當(dāng)代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廊橋遺夢》改編的,曾風(fēng)靡全球。文章旨在從它所隱含的社會道德、倫理力量這一角度來解讀這部影片。電影既表達了感人至深、刻骨銘心的情愛,同時也蘊含了震撼人心的理智與道德力量,這也正是該片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魅力。在感動回味之余,或許我們該醒悟:愛的底線是道德,真愛過,就把愛永留記憶深處。
[關(guān)鍵詞]道德。倫理力量,思想內(nèi)涵,魅力
電影《廊橋遣夢》是根據(jù)美國當(dāng)代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同名小說《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改編的,該小說于1992年出版,風(fēng)靡全球,成為世界頭號暢銷書,全球發(fā)行逾千萬冊。改編成電影之后曾風(fēng)靡一時,被評為1995年最具影響力的十部影片之一。該部影片之所以如此轟動,不僅因為資深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的精湛表演,還因為該電影所具有的強烈的道德震撼力。影片《廊橋遺夢》看似一部情節(jié)簡單的婚外戀,但是它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卻非僅僅浪漫的婚外戀所能替代的。它的感人至深源于把浪漫的婚外戀情與社會倫理道德完美結(jié)合,既表達了感人至深、刻骨銘心的情愛,又再現(xiàn)了震撼人心的理智與道德的力量,使我們在為電影中的真情欷歔之余,不禁會凝思何謂真正的愛情。
影片《廊橋遺夢》中的男女主人公年過半百,已步入人生的黃昏。這個時期的人,有了經(jīng)驗和閱歷,還有無奈和冷漠,可是感情尚未死滅。人也風(fēng)韻猶存。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愛情故事中有一些古典的味道,有精神也有情感。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自稱是看世界就像把手插在褲袋里瀏覽商店櫥窗一樣的最后的牛仔羅伯特·金凱與一位有意大利血統(tǒng)的不同凡俗的農(nóng)夫之妻弗蘭西斯卡在美麗而古老的羅斯曼橋邂逅,并一見鐘情,在短暫的四天里幻化出一段刻骨銘心的“今生只此一次”的愛情。在這四天里,他們相識、相知、相愛,靈與肉完美的結(jié)合,化生出一個新的生命,然而這四天也鑄成了永世的別離與思念。作者沃勒深諳悲劇的魅力:“悲劇能激發(fā)人的憐憫與恐懼,從而使人們產(chǎn)生所謂的‘感情凈化的的效果。將人引入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暫時的聚首和永遠的別離,義不容辭的拒絕和刻骨銘心的紀(jì)念,加上平淡、潦倒的晚年,使得這部電影有著濃濃的感傷意味。無論是中年還是青年,都體會到了其中的大歡喜和大憂郁。這樣的故事也許對青年來說更合適些,他們還有許多的夢想,還能懷著對人世和異性的善意,開始他們的等待與迫尋。對中年人來說,更容易看到結(jié)局的不得善終。作者把這段充滿激情的動人的愛情故事設(shè)計成一個不能終成眷屬的結(jié)局,目的就在于試圖以悲憫震撼人的心靈,引人深思,在黯然中獲得審美愉悅。而它的審美愉悅源于女主人公的充滿理性的永失所愛。兩個孤獨落寞的靈魂在人海中飄近。終至相遇,仿佛一生中只為這一次相遇,然而社會倫理道德約束和羈絆著他們。弗蘭西斯卡渴望能有一個懂得情愛的、富有詩性的男人,她有浪漫的遐想,對詩性的東西有敏銳的感受,而羅伯特·金凱正是這樣一個富于詩性而神奇的人物,他來到這個星球上,就是為愛她。“在四天之內(nèi),他給了我一生,給了我整個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個整體?!薄霸谶@個混沌不清的世界,這樣明確的事只能出現(xiàn)一次,不論你活幾生幾世,以后永不會出現(xiàn)?!眱晌恢心昴信異鄣萌绱松畛僚c熱切讓人驚異不已。面對這樣富有激情、此生僅此一次的愛情。弗蘭西斯卡的內(nèi)心充滿了痛苦,她想順應(yīng)羅伯特的召喚隨他遠走他鄉(xiāng),然而這勢必會傷及她的丈夫和兒女,她陷入了兩難之中。社會道德和家庭責(zé)任羈絆著她,她不忍心為了自己的愛情而傷害一個無辜的人和一個美滿的家庭。為了這份無法卸去的責(zé)任和義務(wù),她寧愿舍棄這份至純至真的愛情,在長達二十二年的彼此永世隔絕中深切地思念和回味著她的愛人。而羅伯特因為愛她進而理解和尊重她的情感和選擇,一個人遠走天涯,從此天各一方,思念的痛苦蠶食著歲月與生命。這種精神上的犧牲與家庭責(zé)任感折射出一種崇高的理性之美,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深刻的道德力量所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愛回避了對家庭的實質(zhì)的威脅。一切都處理得那么妥帖,它很謹慎地不傷害讀者的情感判斷,這是很明智的。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心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解釋得非常好。女主人公弗蘭西斯卡在再三抉擇之后最終選擇了家庭,其對家庭的責(zé)任感占了上風(fēng),而影片結(jié)尾也以女主人公的兩位兒女受到感動重拾家庭而結(jié)束,這些都是正統(tǒng)的道德觀念之體現(xiàn)。
古老的羅斯曼橋,孤獨的遠游客。兩顆心漸漸貼近,撞出火花,尋覓已久的靈魂找到了永恒的歸宿。這段不了的情緣,因世事的羈絆而無奈分離。年復(fù)一年的纏綿思念,漂泊感傷的流浪情懷,刻骨銘心,凄婉絕倫……四天的愛卻用一世的情懷去眷戀,殘酷的美麗讓心靈戰(zhàn)栗。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一書中寫道:“愛不是一個人偶然幸運地體驗到并為之陶醉的一種純粹的快感,而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需要理性和努力才能學(xué)會的藝術(shù),就個人而言,愛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是一種成熟了的人格的表現(xiàn),其基礎(chǔ)是給予、關(guān)心、責(zé)任感、尊敬和了解。”一個理性的人應(yīng)該對愛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和認識。雖然也曾夢想愛情,并不期而遭遇激情,但弗蘭西斯卡并沒有只為一己之私而傷害整個家庭。愛情并非女人的整個生存,在情感和理智、愛情與責(zé)任的沖突中,她表現(xiàn)出超凡的冷靜與成熟,這不僅是她善良的天性使然,更是她智慧的表現(xiàn)。為了親情與責(zé)任,她把活的生命交給了自己的家庭,為了至愛與激情,她把自己的骨灰留給了羅伯特與他合葬羅斯曼橋,為此,她維護了家庭的圓滿,也守住了矢志不渝的愛情。刻骨銘心的愛情與責(zé)任之間該如何抉擇?弗蘭西斯卡最后選擇了責(zé)任,我覺得這是她最值得我們尊重的一點。如果他們兩個選擇了逃離,即使遠到天涯海角,能抹得去對過去的回憶嗎,能抹得去那些負罪的感覺嗎?最終他們選擇了責(zé)任,雖然失去了無比真摯的愛,雖然無法實現(xiàn)深藏于心底的那個夢想,但至少保留著那四天刻骨銘心的唯美記憶,苦澀而美麗。觀眾在感動的同時不禁會反問當(dāng)愛情與倫理道德相抵觸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選擇?人生滿足和幸福的感受總是短暫的,不可能凝固不變。終成眷屬也許會因終日相守而耗盡了愛情,而相望分離卻因綿長的回憶留駐了愛情,也許這就是缺憾中的完美。弗蘭西斯卡遵從了道德規(guī)范而舍棄了刻骨銘心的愛情,獲得了許多觀眾的認同,其傳統(tǒng)的道德觀也使它易于為人們所接受。
偉大的英國哲學(xué)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Russell)的一篇優(yōu)秀散文《三種激情》中寫道:“那便是: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的難以承受的同情……我曾經(jīng)尋找愛,首先是因為它能使
我欣喜若狂——這種喜悅之情如此強烈,使我常常寧愿為這幾個小時的愉悅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其次是因為愛能解除孤獨——在這種可怕的孤獨中,一顆顫抖的良心在世界的邊緣。注視著下面冰涼、毫無生氣、望不見底的深淵?!薄叭祟愡M步、發(fā)展,需要激情,但也需要規(guī)范,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智?!备ヌm西斯卡與羅伯特·金凱揮淚而別,一去二十多年,終生相思不相見。影片這樣的處理既符合人物的倫理道德觀念也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需求,這也是迭部影片的動人之處。伯特蘭·羅素還曾經(jīng)說過“人是充滿激情、頭腦發(fā)達的,而且頗有些瘋狂。由于瘋狂,人使自己和他人都承受了無盡的災(zāi)難。然而,盡管生命的沖動是危險的,為了使存在不至于喪失其原來的意義,這種生命的沖動必須予以保存。在沖動和克制這樣兩極之間,一種能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的倫理觀必須找到一個中點,正是由于人內(nèi)在本質(zhì)中的這種沖突產(chǎn)生了對倫理的需要。”人類一方面生活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另一方面又受制干文明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因而人的種種要求必然無法得到滿足,人的種種欲望必然受到抑制。當(dāng)弗蘭西斯卡激情蕩漾、愛欲萌生時,她已經(jīng)于不知不覺中受制于人類尋求快樂的本能。他們背負著沉重的道德枷鎖,背負著自我的責(zé)難,背負著對后代的歉疚,并承擔(dān)著偷偷摸摸所造成的壓抑。一切歡娛被沉重的壓抑感所取消。人格非但沒有在新的情愛中升華,反倒愈加降低。因而道德倫理力量的壓抑使弗蘭西斯卡陷入無限的痛苦之中,這種壓抑不僅是對愛欲的束縛,而且也巧妙地使主人公解脫了他們所應(yīng)背負的道德枷鎖。他們追求浪漫的愛情,但沒有放棄家庭與責(zé)任,更沒有傷及無辜,堅強、忠貞是我們感動的理由。弗蘭西斯卡與羅伯特·金凱的戀情沒有悖于觀眾的社會倫理道德判斷,這才使這部影片具有生命的意義和撼人心魄的內(nèi)涵。漫長平凡的婚姻生活中,責(zé)任多過于感情,人一生能夠擁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愛已不枉然。“我希望永遠保留這份愛,我希望終生都能這樣的愛你。我不能讓生命就此消逝無蹤,從頭再來。我只能試著在心靈深處緊緊的守候著你。我要向你走去,你向我走來已經(jīng)很久了。雖然我們相會之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最美最好的東西不一定要得到,最愛的情人不一定要相守。在當(dāng)代人婚姻、愛情觀念的混亂和無奈的今天,社會倫理道德的作用已經(jīng)不多了,它已經(jīng)不再對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出意義,有幾人真的能做到這一點?生活中,人們是做不到那么完美的;愛情和家庭,不能兩全其美。真實而堅強的活著,那么此生便無遺憾了。愛,而無法在一起,是銘心而感人的-愛,而多一點理性,更是不容易的。兩者兼而有之,這就是《廊橋遺夢》的經(jīng)典所在吧。
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可以說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大師,他既用矢志不渝的愛情打動人心,又用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使得作品獲得了審美力量,既有浪漫而短暫的情愛又有深沉而長久的相戀;既有激情的體驗又有理智的舍棄,觀眾在感動的同時不禁會反問當(dāng)愛情與倫理道德相抵觸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選擇?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特別是在“婚外戀”這條路上,沖動是危險的?;橐鲋袧M足和幸福的感受總是短暫的。不可能凝固不變,也許會因終日相守而耗盡了愛情,而相望分離卻因綿長的回憶留駐了愛情,也許這就是缺憾中的完美。影片把這段充滿激情的動人的愛情故事設(shè)計成一個不能終成眷屬的結(jié)局,目的就在于試圖以悲憫震撼人的心靈,引人深思,在黯然中獲得審美愉悅,在感動中回味與思索。愛的底線是道德,或許很多人難以跨越。真愛過。就把愛永留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