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琳
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fā)展空間。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悅感、安全感、尊嚴感,學生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一、師生間進行角色換位,以加深彼此間的溝通了解,努力創(chuàng)造出新穎。獨特的“導”的教育藝術
老師與學生因其角色不同,導致看人、處事的方法不同,這給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把自己置于學生位置去認識、體驗和思考,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另一方面應常引導學生思考:若你是班主任,你應怎樣看待和處理班上的人和事?這樣既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加深師生間的了解,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師生之間,因其角色不同,學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對老師筑起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這很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用親切的語言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消除學生對老師的心理戒備。如在布置工作任務或總結(jié)情況時說“我們、我們班”,學生會感覺到老師與他們是同一陣線的;在說明活動的原因、目的時說“根據(jù)、考慮”,學生聽起來覺得很安全,不象聽到類似“針對”等詞匯那樣緊張、充滿火藥味;教師叫學生時,只叫其名,他會覺得班主任與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請學生幫忙前說“請、能否”,干完活后說“謝謝、辛苦了”,學生會倍感親切。班主任若始終把自己當作班集體普通的一員,嚴格遵守班規(guī)班紀,會對學生有著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學生對老師的心理防線也會慢慢地消失了。
二、要善于運用教育機智與教育技巧,改變批評方式,針對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合理引導,區(qū)別對待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礎上師生之間交流溝通,就是用教師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愛,用教師的情感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
談話前認真做好調(diào)研工作,要對談話對象的思想、心理、問題的原因以及社會、家庭、學習生活環(huán)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交談中可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或敘經(jīng)歷、談感受,或樹觀點、辨是非,或引典設喻、寓理于隋、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順耳,使學生心悅誠服。比如對于脾氣急躁、易沖動的學生,易采用商討式批評;對于自尊心強、固執(zhí)己見的學生,易采用漸進式批評;對于依賴性強、試探性心理較突出的學生,易采用能動式批評。批評時要考慮學生的處境及態(tài)度,一時不能接受的,可以轉(zhuǎn)換話題,緩和氣氛,采取冷處理的辦法,應沉著冷靜,分析緣由,全面考慮,恰當運用教育機智和教育技巧,恰當處理。
三、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選舉權,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強化學生的集體精神和主人翁責任感
在教育方法上力求避免使用傳統(tǒng)的命令、要求、任務等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公眾評價、公眾道德管理、公眾群體心理形成等手段來達到目標,樹立起群體價值觀,使每一位學生都意識到每個人是群體的一部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關系著這個班級。
班級一切活動都是學生形成集體主義觀念的良好途徑,讓學生懂得辨別美丑善惡是非的道理,并把這種道理轉(zhuǎn)化為植根于心靈的道德信念。在集體輿論健康的班級里,至少大多數(shù)學生的道德評價、是非判斷與班主任是一致的。表面上看,教師對學生的選舉“放任自流”,而實際上教師已通過平時的教育引導,不露痕跡地決定了學生們的正確選擇一教育者的理智與藝術正在于此!對班干部、三好生的選舉,決不僅僅是讓少數(shù)學生感到一種榮譽,而是讓每一位投票者感到自己對集體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感到作為集體主人翁的神圣與自豪!
總而言之,渴望認同、渴望賞識,是每一個人深層的精神需要。賞識是個人精神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它體現(xiàn)的是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百p識”理念下的教育強調(diào)的是接納、寬容、和諧和幸福。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要尊重、理解、關注、幫助、支持、賞識學生,使學生感到被接納、被信任。真正有尊嚴的班主任,是那些懂得自尊與尊重學生的人,讓學生在被尊重中學會尊重,確立做人的尊嚴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