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潔艷
長期以來就有“文史相通”的說法,二者有緊密的關系。注重歷史學科與語文學利的交叉和滲透,找準歷史學利與語文學科的結合點,恰當運用文史結合,既有利于歷史課堂的生動形象,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有利于促進學生情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開闊學生的思路,對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1恰當地選用文學作品和精心設計語言,會增強歷史課堂的生動性、形象性、親和力和感染力。用精彩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渲染氣氛,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如易中天說“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樣精彩的語言能夠瞬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中。
依據史實巧妙的設計語言講解、過渡可以活化歷史。講述八年級上冊《長征》,師生完成了長征的目的、行軍路線、勝利意義基礎史實后,教師激情朗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蓖瑢W在感受詩詞的同時,在頭腦中回顧紅軍的長征路線,認識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理解并感悟長征精神: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過渡重在承上啟下,平淡無奇的語言會讓學生乏味失去興趣。要注重語言銜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結尾使用簡潔凝練的語言總結,引導學生回味整個教學內容,發(fā)人深思意味深長。
2恰當地利用詩詞和語文學科的特點,突破歷史教學艱澀問題。講“唐朝衰落”歸根到底是因為朝廷的腐敗,軍事舉措失當等。但很抽象,學生對當時腐敗的具體情況也沒有形象的認識。若此時引入幾首古詩,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引用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學生跟隨老師一起說:“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學生產生共鳴,跟隨老師說)甚至有的同學說出了〈長恨歌〉“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钡茸髌?,讓學生了解唐代官僚階層的奢華生活,以及百姓及帝王懸殊的生活狀況,加深學生對社會底層勞動者的情感。
3找準歷史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結合點,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老師出數字對聯:“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讓學生對下聯,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闡述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有什么樣的特點和種類呢?引發(fā)學生思考暢所欲言。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源于什么時候呢?引出七年級宋代社會風貌,闡述春聯的由來發(fā)展。
4嚴肅科學地理解歷史教學中的字、詞含義。歷史教學中的字、嗣等含義,有嚴格的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也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例如,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推翻了封建統(tǒng)治。因為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的本質,即沒有改變社會性質。在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統(tǒng)治”,文字上相差無幾,但意義卻完全不同。
5培養(yǎng)學生用文學性語言去感受歷史,從而達到理性的升華。教師組織學生書寫體會、頒獎詞等,培養(yǎng)學生用文學性的語言去感受歷史,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完成了對歷史的回味與理性認識的升華。雖然得出的結論或看法不夠全面甚至有些稚嫩和偏激,但參與探究精神是最重要的,有的觀點和文筆讓老師受益匪淺。
還可以恰當地運用文學性質的影視作品,生動地再現歷史,用智慧的語言鼓勵點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文史結合”是課程資源整合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要求教師智慧性地創(chuàng)造,慎重嚴肅地選擇相關資料,注意史實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不能偏離歷史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所有資料的選用要最大限度地為歷史教學服務,切不可把歷史課上成了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