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心
加倍佳(Chupa Chups)問世之后,嘴巴里含著一根棒棒糖,也成了一種風格展現(xiàn)。西班牙的繽紛氣息加上大師達利設計的小雛菊標志,棒棒糖或許有成千上萬種,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只有加倍佳。
簡單又聰明
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s,MOMA)的知名策展人Paola Antonelli曾選出包括回形針、保險套與魔術方塊等100個“日常設計經(jīng)典”,加倍佳棒棒糖也是其中之一。
看看加倍佳。如果不只把它當成是理所當然的零食,我們好好研究一下它的組成重點:一、把棍子插進糖果之中,讓小朋友拿著吃,就不會沾得到處都是。二、做成小圓球體,方便含在嘴巴里(假使是周星馳電影《功夫》里那支麻花棒棒糖,尺寸就太大了);而在嘴里旋轉這圓球體時,舌頭上的味蕾因此得到刺激,不管是橘子、草莓或可樂口味,也讓人覺得更加香甜美妙了。這難道不是非常簡單,又無比聰明的設計嗎?
類似概念歷史上早就出現(xiàn)過,遠古時期的阿拉伯人已經(jīng)懂得在水果外頭沾上一層蜂蜜后,插上木棍食用以免沾手,而棒棒糖的英文“l(fā)ollipop”,據(jù)說則是來自于“l(fā)olly”(舌頭)與“pop”(插)這兩個英國俚語;19世紀末起,美國市場也開始可見些許形狀不一的棒棒糖產(chǎn)品,但若是正式將其發(fā)揚光大并進人機械生產(chǎn)時代(與民眾心底)的代表,非加倍佳莫屬了。
行銷入人心
1985年,西班牙人Enric Bernat接掌生意搖搖欲墜的家族糖果工廠,他知道必須創(chuàng)新才能突破這灘困境。但該如何創(chuàng)新呢?有時一個驚天動地的點子,不過來自于小小的靈感火花。
“我很驚訝,”Bernat曾說,“小朋友是糖果主要客戶,但竟然沒有針對他們設計的產(chǎn)品!”他想,如果吃糖果像吃飯一樣,用個叉子呢?同一年加倍佳正式推出,Bernat大膽停掉約兩百多種產(chǎn)品線,全力推廣這理想之作,還打破糖果一定要放進玻璃罐賣的常例,設計出活潑的擺設方法,加倍佳果然迅速紅遍大街小巷,甚至打進了糖果大宗市場——美國。
Bernat不愧是行銷高手,他明白國際化的產(chǎn)品更需要國際化的辨識度。1969年他驅車前往位于巴塞羅納北方的小鎮(zhèn)Figueras,拜訪隱居于此的畫家好友達利;一個多小時聊天中,達利隨手畫下的線條,成了加倍佳包裝紙上的標志。達利萬萬沒想到,以夢境般超現(xiàn)實畫風聞名于世的自己,幾十年來最被一再復印使用的作品,竟然會是棒棒糖上這甜蜜的小雛菊。
2008加倍佳度過50歲生日。一根棍子加上一顆糖果的組合,放在小孩口中很俏皮、放在少女口中甜美又叛逆,放在騎摩托車的男子漢口中顯得非常性格,放在戒煙族的口中——嗯,則有種無奈的幽默感。這么純粹卻又多變、滋味無窮的加倍佳,要再流行很多個50年,也不會是問題吧。
責任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