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冬芳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睂τ诔U劤P碌淖魑慕虒W話題,更是需要調動學生的寫作情趣。我們如果在作文教學中能巧妙利用文本“空白”,挖掘訓練“泉眼”,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見縫插針地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補白小練筆,把寫作訓練化整為零,就能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放飛寫作的靈性,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
一、續(xù)唱結尾之處,升華情感體驗
有的文章寫至高潮時,特意不寫結局,留下一段藝術空白,正如林紓所言:“似斷非斷、似了非了之筆,讀之雅有余味?!倍@“似斷非斷”、“似了非了”處,也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將課文引向深處、引向課外延展的最佳處。
因此,我們可以抓住文本的結尾,及時練筆,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捕捉情感的蓄積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得以升華,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展。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篇目可以在結尾處再唱續(xù)曲,再寫續(xù)篇。比如《去年的樹》一文,文字樸實、流暢,故事性強,如果注重分析,必將破壞文章的美,淡化情感。因此,在學生初步感受的基礎上,筆者就抓住最感人的細節(jié),即文章的結尾部分,讓學生在鳥兒凝視燈火、苦苦尋找樹的影子、繼而為樹唱歌的細節(jié)描寫中,體驗鳥兒的心情,在憂傷的音樂聲中寫一寫:此時此刻,鳥兒會唱些什么?假如鳥兒不唱去年許諾的歌,會唱什么歌?在學生的筆觸中:鳥兒有唱呼吁人類保護環(huán)境、不要濫伐的歌;有唱贊頌友情的歌……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體驗在交流中不斷碰撞,不僅展現(xiàn)了體驗的豐富性,更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再如課文《凡卡》結尾寫道:“凡卡寄完信后,進入了甜蜜的夢鄉(xiāng),夢見爺爺正在火坑上讀自己的來信,可愛的泥鰍在火爐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文章在凡卡滿懷希望的夢中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這時,教者抓住契機,激發(fā)疑點,就此引導學生去自然延伸:凡卡寄信后會怎樣做?凡卡的遭遇令人同情,凡卡的信字字是血,句句是淚,就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感動的。那么,這封承載著凡卡全部希望的信,能否幫助凡卡脫離苦海呢?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為凡卡寄信之后設計不同的結局。
在研讀課文時,學生被凡卡悲慘的命運所震撼,此時的練筆則給了他們傾瀉情感的時機,很快地,積蓄在學生心中那強烈的感情迸發(fā)了出來。于是,他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在創(chuàng)作空間自由馳騁:
練筆例文:……轉眼,一個月就過去了,凡卡望穿秋水,盼星星盼月亮,也沒把爺爺盼來……就在凡卡對生活徹底失去指望時,一個人給他帶來了光明——爺爺來接他了!原來爺爺雖然沒有收到凡卡的信,但是在守夜時發(fā)現(xiàn)并及時叫人抓住了一個強盜。日發(fā)略維夫老爺?shù)弥?,給了爺爺一筆錢。爺爺十分想念孫子,就接凡卡來了。祖孫倆相聚,分外激動,凡卡撲到爺爺懷中哭了……他倆回到安謐的鄉(xiāng)下,繼續(xù)過著屬于他們的快樂祥和的生活……
這真切細致的描述、震撼人心的話語,自始至終洋溢著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這一續(xù)曲,正是基于對文章獨特的解讀。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學生不再覺得是在練習寫作的基本能力,而是在傾訴自己的閱讀體驗。不難看出,課文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延伸,課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測,使學生對課文中心的感受達到了新的境界。
二、揣摩含蓄之筆,詮釋文本內涵
我國古代詩人寫作時很講究含蓄和意境的創(chuàng)設,有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韻外之致”之說。這種“貴在言外,使之思而得之”的表達效果,其實就是文本的意義空白。
許多課文都有文筆含蓄之妙的寫法,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利用含蓄空白,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研讀,咀嚼語言文字的精理妙義,體會課文豐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把對課文的感悟、理解構思為精妙的語言,來填補“空白”,進而立體地詮釋文本內涵,從而促進學生對文本新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構建。
如教學《鳥的天堂》時,筆者抓住“一只畫眉鳥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這個句子讓學生進行研讀:“畫眉鳥在唱怎樣的歌,歌詞是什么?”當學生從研讀中悟出小鳥因為樹而可愛,樹因為小鳥而充滿生機時,那一首首清新靈動的歌詞即刻在學生心頭涌動。
學生的筆尖流淌出這樣的歌詞——
“情動而辭發(fā)”,多彩的感受不僅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內涵更加豐滿,也為課堂留駐了一筆亮麗的色彩。
三、細化略寫之處,豐富景致畫面
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中有些內容因為與主題關系不大或是篇幅的限制,作者進行了略寫。這里同樣蘊含著豐富的思維內容,如果能充分挖掘這些潛在的因素,讓學生想、說、議、寫,不但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鍛煉,生命體驗得到一次拓展,還能使創(chuàng)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擴展生發(fā),實現(xiàn)對文本的充實,讓文本更豐滿。
如《黃山奇石》一文的最后一段寫道:黃山奇石還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等。這三種奇石作者就是采用略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仿文中前兩個自然段的并列寫法,展開想象,以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從而體會黃山奇石的秀麗神奇。如“天狗望月”與“仙女彈琴”,有學生這樣描述:“天狗望月”可有趣了!在一座突兀的山峰上,有一塊怪石,宛如一只從天而降的天狗。每當夜幕降臨,這只天狗便會抬起兩條前腿,仰著頭遙望著月亮,仿佛是在向天上的主人訴說凡間的樂事?!跋膳畯椙佟币埠苡幸馑迹∫晃绘鼓榷嘧说拿烂蚕膳俗谑噬?,用那纖纖玉手在古琴弦上彈撥,那優(yōu)雅的動作如行云流水,那悠揚委婉的琴聲如天籟之音在天上人間縈繞。
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文的略寫空白點生發(fā)細化,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充分地利用了課程資源,達到了舉一反三、學以致用之目的。
四、品味標點之意,感悟深長意境
省略號表示說話斷斷續(xù)續(xù),也表示引文中省略的部分或話語中沒有說完全的部分。如果說許多文章的空白處沒有明顯的文字告訴我們這兒有話,讓我們覺得很難把握,那么省略處就以省略號為標志明確向讀者昭告:這里有話,只是未講。面對這種補白的空隙,教師要及時利用,讓學生思考省略號所隱含的內容或包含的深意,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拓展,以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
如《春天的雨點》一文:“達麗瑪摸著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門前深情地望著老師的背影在蒙蒙細雨中遠去……”此處省略號表示達麗瑪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語意未盡。為了讓學生理解其含義,教師先創(chuàng)設情境:你就是達麗瑪。有那么一天,你落下了課,放學后老師為你補課。補完課,天色已晚,老師不放心就護送你回家。天下著毛毛細雨,老師解開衣襟把你摟在懷里,雖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卻感到—陣陣溫暖。到了家,老師渾身濕透了。你摸著自己干燥的衣服,望著老師的背影漸漸遠去,你此時此刻是怎么想的呢? 這樣引導學生去貼進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主人公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學生內心世界的表達就水到渠成、酣暢淋漓:“豆大的雨點滲透了整片草原,也滲透了達麗瑪?shù)男?。達麗瑪想到老師不但利用休息時間幫她補課還冒雨送她回家,感動得熱淚盈眶。她再也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朝著生機勃勃的大草原,朝著老師遠去的高大背影高聲呼喊:“老師——媽媽!您就是我的太陽!”也有的這樣寫道:“……達麗瑪從心底里深深地感激老師:老師,您是慈母,把滿腔的愛無私奉獻給我們;老師,您是園丁,用心血與智慧培育著祖國的花朵;老師,您似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學生通過練筆,對老師的優(yōu)秀品質有了更深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激活了思維,充分釋放了學習潛能。
此外,我們還可以開展“抓住概括性詞語進行咬文嚼字式的拓展”和“把握文本插圖進行由‘畫變成‘話的想象生發(fā)”等多種補白小練筆訓練,讓學生在輕松滑動的筆尖中獲得勃發(fā)的創(chuàng)作激情。
好的文章就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教材中許多內容留有發(fā)揮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說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揣摩。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只要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留心開掘,從閱讀課中我們就能獲得無盡的補白練筆點。當然,補白訓練一定要準確把握練的時機,練在當練時,練在理解的深入處,練在情感的共鳴處,練在主題的升華處……教師雖不問一句,不言一語,卻能使學生沉浸在情感的波瀾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飛翔在想象的王國里,自讀自悟自寫。總之,補白練筆只要做到“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恰當其時,就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實效,學生的寫作精神生命就會不斷得到新生,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駐留無限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