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波 于正榮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人在行走時摩擦力的做功情況,闡明了摩擦力做功的特點及其與參考系的關系,同時給出了人行走過程能量的轉(zhuǎn)化關系。
關鍵詞:摩擦力;內(nèi)力;能量轉(zhuǎn)化;參考系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09)4(S)-0035-2
本刊2008年11月上半月刊登了一篇《關于一對靜摩擦力做功的討論》的文章,文中對下列問題進行了討論。
如圖1所示,平板車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個人從車左端加速向右端跑動,設人受到的摩擦力為f,車受到的摩擦力為f′,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f′均做負功;
B.f、f′均做正功;
C.f做正功,f′做負功;
D.因為是靜摩擦力,f、f′做功均為零。
參考答案是B。分析如下:人加速向右跑動時,車對人的摩擦力f方向向右,人相對地面的位移方向也向右,所以力f 對人做正功;人對車的摩擦力f′方向向左,當人跑動時,車的位移方向也向左,所以力f′對車也做正功,所以B選項正確。
上述對人和車所受摩擦力方向、人和車相對地面位移方向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基于這一點,答案B似乎無可爭議,但如果選項B正確,則人和車之間的一對靜摩擦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大于零,這與我們所熟知的“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為零”的結(jié)論相違背。對此我們又應如何解釋呢?
要正確分析摩擦力做功,首先要正確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計算公式W=Fscosα,其中s表示物體位移的大小。不過嚴格地講,這里的s應是受力作用的質(zhì)點的位移。教材中指出s是物體的位移大小,是因為高中階段研究的對象是質(zhì)點,所以物體的位移與受力作用的質(zhì)點的位移是一致的。
前面的習題,人的位移與人腳所受摩擦力的作用點的位移并不相同,這時我們不能將人籠統(tǒng)地作為一個質(zhì)點來看待。設人向右跑動時鞋不打滑,鞋與車在二者接觸的短時間內(nèi)保持相對靜止,這時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個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鞋底部位,其位移與車的位移相同,而車對人的摩擦力f方向向右,所以該力對人做負功。人行走時,軀體部分在向前(右)運動,但他的腳在與車接觸的瞬間卻是在向后(左)運動,不能把人看作質(zhì)點。
清楚了人腳位移與軀體部分位移的差別,就不難分析人、車之間一對摩擦力的做功情況: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知人腳和車所受的靜摩擦力等大反向,并且這兩個力的作用點的位移相同,因此它們分別做絕對值相同的負功和正功,即“一對相互作用的靜摩擦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為零”。
另外,若人行走時鞋打滑,即鞋在與車接觸的瞬間相對于車向左運動,這時人所受向右的滑動摩擦力仍然對人做負功。但由于腳的位移大于車的位移,容易得到人、車之間一對滑動摩擦力做功的代數(shù)和小于零,這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另一個結(jié)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不管人在車上行走時鞋是否打滑,摩擦力都對人做負功,所以原題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既然摩擦力做負功,人為何能前進?人的動能又從何而來?我們通常把車對人的摩擦力稱為動力,是因為它的方向向前,能對人產(chǎn)生向前的沖量,使人動量改變,這是人能行走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個所謂的“動力”卻不能給人動能,這種力也稱為零功力(“zero-work”force)[3]。人動能的增加實際上來自于人體自身的內(nèi)力(肌肉拉動骨骼過程)做功。肌肉拉動骨骼過程非常復雜,為簡單起見,就用如圖2所示的模型代替說明。
將人腳與軀體看成兩部分,即圖2中的A、B兩質(zhì)點,它們之間通過彈簧(用來代替肌肉和骨骼)相連接,人行走時內(nèi)力做功的過程相當于原來處于壓縮狀態(tài)的彈簧在逐漸恢復原長,將A、B兩質(zhì)點分別向后、向前推斥開去。
若人行走時腳不打滑,A與車一起向左運動(位移相同)。彈簧的彈性勢能(即人體內(nèi)化學能)轉(zhuǎn)化為B、A和車的動能;若腳打滑,A與車雖都向左運動,但A的位移大于車的位移,這時彈簧的彈性勢能(化學能)一部分轉(zhuǎn)化為B、A和車的動能,還有一部分轉(zhuǎn)化為摩擦熱(內(nèi)能)。
同理,人在地面上不打滑地加速跑動時,雖然人動能越來越大,但由于鞋底與地面接觸時相對靜止,摩擦力的作用點——鞋底沒有位移,因而地面對人的靜摩擦力并不做功,人的動能靠自身內(nèi)力做功獲得。與此類似,輪子之類圓形剛體在平地上做無滑滾動時,地面同樣不做功,汽車的機械能實際由發(fā)動機做功獲得。
綜上所述,人行走過程主要靠人體自身的內(nèi)力做功,其數(shù)值與人體外部參考系無關。由于人腳與接觸面之間的摩擦力直接作用在鞋底,摩擦力做功的正、負要看人腳的位移而不是軀體的位移,而且此功還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在同一參考系中,人腳與接觸面之間的一對摩擦力做功情況并不違背我們所熟知的結(jié)論。
參考文獻:
[1]陳廣運主編.《步步高(新課標)物理高考總復習》[M].吉林:延邊人民出版社,2008.2.
[2]曹貴章,錫洪武.關于一對靜摩擦力做功的討論[J].物理教學探討,2008(11).
[3]A.B.Arons.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cepts in introductory physics courses[M].Am.J.Phys.1999, 67:1063-1067.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