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睿
摘要儀器分析課程是工業(yè)分析與檢驗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對儀器分析課程開展設計性實驗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時儀器分析設計性實驗的設置、教學組織、教學實施、教學評價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儀器分析設計性實驗教學方案創(chuàng)新能力
一、總體構想
實驗課教學以學生個體素質發(fā)展為中心,體現(xiàn)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fā)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環(huán)境。儀器分析實驗課中開設設計性實驗課程,旨在構建一個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平臺,力圖使傳統(tǒng)的注入式、應證性模仿教學轉化為主動性、探索性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探索精神和嚴謹學風、誠實品德和科學精神。具體而言,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查閱文獻,對文獻進行綜述,擬定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通過實驗結果獲取實驗數(shù)據(jù),能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得出結論,并掌握科學論文的格式進行寫作,從而提高學生素質的綜合能力。
二、安排措施
(一)加強設計性實驗教學與文獻課程教學的銜接
將文獻課程與儀器分析實驗課程安排在同一學期,以“分光光度法測定KM-nO4和k2Cr2O7雙組分體系”為題目。將題目和關鍵詞提前布置給學生,作為文獻課練習作業(yè),要求文獻課要學會各種檢索工具和方法查閱文獻,最終將結果以綜述的形式上交,作為文獻課考核內容。在文獻課教學中,教師就所給題目和關鍵詞指導學生查找文獻并總結,最后寫成綜述。這樣不僅提高了文獻課教學的針對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引導學生寫綜述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
通過文獻課程與儀器分析實驗課程的統(tǒng)一安排,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查閱文獻進行總結。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儀器分析基本原理,了解雙波長分光光度法的使用范圍和意義,知道雙波長分光光度法不僅可以測定KMnO4和K2Cr207雙組分體系的含量,而且還可以測定其他體系,例如:鈷和鎳、維生素B1和B12混合體系等。學生既鞏固了課本的知識和原理,也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內容,擴展了知識面,并能將所學的理論運用在實際的工作中。
(二)加強指導實驗方案的設計
通過文獻課文獻的查閱和小綜述的寫作,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知識,指導學生擬定實驗設計方案,方案內容包括:實驗原理;所需藥品以及所需溶液的配制方法;所需要的儀器、設備;實驗步驟;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方法;參考文獻。實驗設計方案擬定以后,由實驗指導教師審閱,小組討論并再修改完善定稿。經實驗指導老師簽字,學生方可進入實驗室按設計方案進行實驗。
(三)實驗結果的討論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教師應向學生明確實驗過程、現(xiàn)象及實驗數(shù)據(jù)等的重要性,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實驗過程和實驗數(shù)據(jù),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和討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分析實驗結果,獨立撰寫論文。老師組織討論、修改定稿。學生以撰寫科學研究小論文的形式完成整個實驗。這樣通過設計性實驗的綜合過程,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和實踐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
(四)組織學生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同學們對設計性實驗課程的開設持積極肯定態(tài)度。65.5%的同學喜歡或比較喜歡設計性實驗課,95.8%同學認為設計性實驗課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92.2%認為此實驗對實驗操作技能培養(yǎng)幫助程度認為較大。35.5%同學對實驗設施及實驗條件不滿意。通過反饋學生對儀器分析設計性實驗課實際效果的意見,以進一步完善設計性實驗課程。
三、設計性實驗的教學與管理
在完成儀器分析基本操作訓練后,學生已基本具備了獨立操作的實驗技能和相關的理論知識,便可轉入進行設計性實驗。
在設計性實驗階段模擬科研管理方式,讓學生自愿組成若干設計小組,從題目選擇、方案設計、實施的全過程,實行全方位“開放”,便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
開設儀器分析設計性實驗應抓好以下環(huán)節(jié):
(一)題目的選擇與難度的把握
為了使設計性實驗達到預期的目的,題目的選擇十分重要。題目應有一定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還應注意適當?shù)碾y度和學生的“個性”。在充分聽取學生意見后,在擬題上,采取教師推薦與學生自擬相結合;在定題時,實行學生自主選題。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評分標準上對于自擬題目的起評分應高于同類推薦題目。參考選題見表1。
(二)資料的查閱與方案的設計
在學生定題后的1~2周時間,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查閱資料和完成方案的初步設計。教師應指導學生查閱資料的一般方法,介紹一些有關的參考書和期刊,讓學生學習時帶著問題去查閱。這樣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課外資料、關注本學科學術動態(tài)的習慣。
(三)學生自主完成實驗全過程
設計方案基本確定后,從藥品儀器的準備到分析測定的全過程,都由學生自己組織完成。在實驗中學生碰到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在實驗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往往一個題目提出幾種方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驗室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甚至對于一些不夠合理的方案也允許學生實驗,讓他們自己分析原因。
在設計性實驗階段,實驗室全天開放,學生可自主安排實驗時間。
(四)認真總結、討論交流
經過幾周的實驗,學生收獲都很大。為了鞏固這一成果,教師應要求學生寫出實驗總結。內容一般包括六部分:實驗目的與意義;方案設計及理論依據(jù);實驗路線與步驟;數(shù)據(jù)處理與結果討論;組內人員主要分工;對實驗課的建議與要求。
設計性實驗可與學生科技競賽相結合,實驗總結作為競賽內容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交流。教師與出席討論會的同學都可作評委,由設計小組進行答辯,討論十分活躍,效果非常好。
四、設計性實驗教學效果評價
欲開設計性實驗課程,應先提交申請報告在實驗處和系部備案;在設計性實驗開課時和結束后,可由教務處或系部組織進行認定評估驗收,認定人員應在3人以上。
設計性實驗教學效果的檢驗,可由各系組織采用座談會或問卷形式。人員可由各開課班學生自愿參加。重點了解實驗目的是否明確、實驗條件是否能滿足、是否是獨立完成實驗,收獲大小等。也可制成表2形式問卷,表2評分在85分以上,表中1、2、5、6是重點,其余再滿足3項,即可認為教學效果是好的。
文獻課程和設計性實驗教學的銜接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為了完成方案設計,同學們主動和文獻課老師聯(lián)系,查閱文獻的任務明確,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更進一步清楚怎樣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改變了以往為查文獻而查文獻的情況。
同時,通過綜述的寫作,學生增強了查閱文獻的主動積極性,鍛煉了文獻綜合能力和寫作能力,并通過對各種文獻的評價,更加明確設計性實驗的目的對于實驗方案的擬定,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去偽存真,縮小從理論到實踐的差距,增加了理論分析能力和對實驗實現(xiàn)能力的感悟。在實驗過程中,對所獲實驗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最后通過寫作論文的形式,將設計性實驗的各種訓練匯于一體,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得到培養(yǎng)。
總之,通過設計性實驗的鍛煉。學生將相關知識綜合運用起來,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得到了融合與發(fā)展。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為畢業(yè)論文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加強了任課教師間的相互溝通,增強了文獻課與其他課程的聯(lián)系。
(責編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