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笑英 夏谷鳴
[摘 要] 課堂教學是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也是生命的流動過程,應充分體現(xiàn)生命之美。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有給知識注入生命,適度進行情感渲染,努力挖掘情感因素,精心設計情感活動,才能把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英語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英語課堂;人性美;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1-1270(2009)1-0026-02
課堂教學是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也是生命的流動過程。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葉瀾教授認為,它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蘊含著特殊的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價值。在英語學科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那種為語言而語言忽視人的發(fā)展的教育方式,構建富有人性化的課堂教學,使教師和學生在生命的互動中,在心靈不斷撞擊的過程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點燃智慧的火花,使英語課堂具有靈動性,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教學語言的情感運用,喚醒生命的活力
學生的經(jīng)驗是課堂教學的起點,而語言的感受和運用則是課堂教學的支點。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教育性用藝術化的優(yōu)美形式和方法表達出來,用生動、親切、感人的有聲語言和準確得體的肢體語言,或者描述意趣橫生的、與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與事及景與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細節(jié)密切相關的動作,引領學生通過對文本自身的解讀獲取教材中包含的人文內蘊、精神氣息,感之以像、動之以情、寓教于樂,把知識性、趣味性、審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來,達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中全面地學習知識、開啟智慧、陶冶心靈、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得到美和善的滋養(yǎng),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
在此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僅僅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文字,而是透過文字去看思想,通過自身的語言表述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把它傳達出來,用聲傳情,以情言聲,以實現(xiàn)學生主體的認識和感知,喚醒生命的活力。
二、教學過程的情感注入,激發(fā)生命的潛力
課堂是生命的流動過程,誠如葉瀾教授所言:“每一堂課都是師生生命活動的一部分”。無論是知識的建構還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都需要依賴于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需要教師能從生命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為此,我們的英語課堂,必須是民主互動的教學。師生之間的“我——你”關系不是單純的主體與客體、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一種在共同的生命涌動、精神拓展的學習情境中的“相遇”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因為情景交融,所以悅耳悅目;因為心意貫通,所以悅心悅意;因為品悟渾然,所以悅志悅神;在這種關系中,師生雙方都作為自由自主的人投入于一同創(chuàng)造的教學氛圍中,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接納、相互激勵,各自獨立而又相互理解與回應。教師理解生命的獨特性,充分尊重學生的相異性,對學生個性給予接納和肯定,對學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見解能夠寬容與支持,從而既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得到調動,又使學生的語言技能在共同參與、彼此合作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學習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發(fā)揮,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教師能從生命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讓學生的心智在感受生命涌動的過程中,激發(fā)生命的潛力。
三、教學內容的情感挖掘, 彰顯生命的張力。
英語新教材蘊涵著大量情感因素,這些因素包括顯性情感因素和隱性情感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這些人文資源,培養(yǎng)學生厚重的歷史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讓學生體味“行走中的神韻,行進中的優(yōu)美”,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實現(xiàn)情感共鳴、彰顯生命的張力。如在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1 Cultural Relics單元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絲絲入理的分析,將話題從“古跡之魅、古跡之重”拓展到“古跡之護”,進一步挖掘了教材中隱性的情感因素: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呈現(xiàn)我國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跡之美,而且也展示了很多文物遭毀受損的圖片,如著名的圓明園遺跡,就是近代中國的一部屈辱史。讓同學們在思接千古的情緒中,深深地領悟到一個道理:國富乃民安,國強乃家興,我們必須以史為鑒,振興我們的國家。
又如在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4Astronomy 單元中的“A Visit to the Moon”閱讀文章教學時,我將話題拓展到中國人的飛天夢。上課伊始,通過多媒體與學生一起共同感受了“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發(fā)射升空的激動場面,然后讓學生們充分發(fā)揮想像力,用英語寫一篇有關2008下半年即將升空的“神舟七號”文章,內容包括發(fā)射時間、發(fā)射地點、飛行時間、搭載物品、歷史意義等。從教學實踐看,學生們在神游萬里的過程中,一方面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通過自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神圣使命感。
四、教學活動的情感設計,提升生命的合力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新課程的這一理念,從生命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廣大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的生命充滿一種張力的同時,在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上,提升生命的合力。
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個思考、嘗試、發(fā)現(xiàn)的過程,過程中會有曲徑通幽的波折,也會有豁然開朗的頓悟,它是一個理性的思維過程,也是一個心靈體驗的過程。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在此過程中會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體會到生命在自主學習中的快樂。
合作學習,作為現(xiàn)代教育重要的價值取向之一,其在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有助于智慧放大、思維共振、經(jīng)驗分享,對英語學習特別是口語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鐘啟泉教授在《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一文中也多次提到合作對話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他說,通過各個層面的合作對話,學生可以形成認知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和道德倫理性實踐。
英語是一門外延寬泛的學科,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努力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讓學生具有一種強烈的探究意識,創(chuàng)造一種“沒有問題進教室,帶著問題出教室”或“帶著一點問題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出教室”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并通過多樣化的語言交際活動,在探究活動中交流各種體驗、感受和價值觀,進而達到掌握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語言審美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的生命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彰顯張力,提升合力,共享學習成果,提升生命的質量。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我們把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定在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人性的美麗。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才會感受到生命在課堂中的涌動和成長,我們的課堂才會洋溢著“人性之美”,揮灑著“人文之美”,師生的生命才會在活動中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作者簡介】洪笑英,浙江師范大學2007級教育碩士 ;夏谷鳴,杭州外國語學校教師。浙江 金華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