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虢 曹 參
今年4月,全國將迎來第28屆愛鳥周活動。1981年國務院提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愛鳥、護鳥活動至今,通過28年愛鳥護鳥的宣傳,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鳥是人類的朋友,對保護野生鳥類的熱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家庭喂養(yǎng)寵物鳥,這不僅只是為了玩賞,通過人工飼養(yǎng)繁殖,也起到了對鳥資源保護的作用。
我查了一下,飼養(yǎng)鳥中,鸚鵡是比較早被人們馴養(yǎng)的寵物鳥之一。早在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進攻印度之后,便有將士將公主鸚鵡帶回歐洲飼養(yǎng)。而在我國,鸚鵡作為寵物鳥飼養(yǎng),也已經有很長歷史了,從保存的秦漢時期的壁畫來看,已有飼養(yǎng)鸚鵡那種架鳥喂養(yǎng)的圖案。到了唐代,文人中,僅借鸚鵡起興做詩的,就有十多首。其中,唐代詩人白居易有兩首詩是這樣寫的: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yǎng)得經年嘴漸紅。
??炙細w先剪翅,每因喂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應似朱門歌舞伎,深藏牢閉后房中。
《鸚鵡》
安南遠進紅鸚鵡,色似桃花語似人。
文章辯慧皆如此,籠檻何年出得身。
《紅鸚鵡》
我就在琢磨,白居易詩中描寫的鸚鵡究竟是哪一種品種的鸚鵡。根據(jù)詩中所寫,鸚鵡的產地是“隴西”“安南”。也有的詩把鸚鵡稱為“隴客”,而唐代的隴西,是僅指現(xiàn)在的甘肅,還是泛指,現(xiàn)在有爭議。而安南在唐代是指安南都護府,府地在今天的越南河內,區(qū)域也包括現(xiàn)在中國廣西等地。鸚鵡的羽毛特征是“色似桃花”;喙的顏色是“養(yǎng)得經年嘴漸紅”。緋胸鸚鵡是我國云南、廣西產的,胸為粉紅色,比較接近桃花的顏色;而這種鸚鵡長到兩歲以后,雄鳥的喙會漸變成紅色,這些都比較符合緋胸鸚鵡的特點。當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僅僅是一種推測而已。鸚鵡羽毛艷麗,會學舌,是最善學人語的鳥類,寵物鸚鵡模仿能力很強,與人相處極為融洽,而且許多鸚鵡壽命很長,都在30~40年或40年以上,是觀賞和聽鳴兼具的鳥類。據(jù)文獻記載,唐代時民間飼養(yǎng)鸚鵡已比較普遍。
中國民間養(yǎng)鳥的習俗,解放后被作為落后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些文學、電影作品中,把皇宮貴族的遺惡遺少或地痞流氓,往往描繪成左手提著鳥籠,右手轉蓿核桃或拿著茶壺的游手好閑的形態(tài),兩者扯在一起,很長時間里,養(yǎng)鳥或外出遛鳥,給人一種不務正業(yè)的感覺,甚至會遇到玩物喪志的斥責,其結果不是愛護鳥,而是憎鳥。濫捕濫殺野生鳥類不加制止,使我們民間愛鳥護島和鳥資源的環(huán)境,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幸虧,現(xiàn)在得到了政府的糾正,全國各省、市每年都有了鳥文化的節(jié)日“愛鳥周”活動。
由于民間養(yǎng)鳥的習俗,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傳下來不少養(yǎng)鳥的用具,其中瓷制的鳥食缸最為豐富,但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唐代時期的產品,已經很稀少了;宋、元、明時期的在古玩市場上還能偶見;清代民國時期的較多。我找了些這方面的收藏品,供讀者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