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阿申
青白瓷,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的瓷器,又稱“影青瓷”。青白瓷盛行于宋元,重要產(chǎn)區(qū)有江西景德鎮(zhèn)、吉安、南豐,安徽繁昌,福建德化、同安,廣東潮州、西村及湖北武昌等窯場。
燒制青白瓷最成功的當數(shù)宋代景德鎮(zhèn)湖田、湘湖和勝梅亭窯場,那才是真正“影青”,產(chǎn)品胎薄質堅、釉勻澤潤,尤以湖田窯為最。由于器物晶亮瑩潤、迎光透影,遂使宋代青白釉瓷有了“假玉器”和“饒玉”之稱,并讓景德鎮(zhèn)就此名揚天下。謂“影青”,蓋出自清代《竹園陶說》著作中有“近年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種碗、碟,質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為影青,以其釉色微帶青色也”字句。爾后世上又生出隱青、映青和罩青等贊語,致“青白瓷”本名,漸行漸遠地被人們以為俗了,竟連現(xiàn)代鴻文巨著如《中國陶瓷全集》、《中國文物精華太辭典》等權威工具書,亦多以“影青”冠名。這極富形象的稱謂,足實表達了宋元青白釉的色美和今人之偏愛。
總體上,景德鎮(zhèn)青白瓷釉色為白中泛青,釉面不開片(開片屬胎釉上的缺陷)。相比較而吉,北宋早期施釉略薄、色微微偏自,釉內(nèi)氣泡甚為細小。南宋時,釉汁泛青稍重、器物足邊或折角轉彎處之積釉,多呈水綠色,并于釉內(nèi)伴有肉眼可見的疏朗大氣泡。此時的釉面,光澤和透明度雖較北宋稍弱,卻更見青瑩滋潤的玉質感。由于兩宋時期,許多青白瓷窯場用“復燒法”生產(chǎn)了大量仿定窯品種,所以,品質較高的有“芒”者,僅屬“南定”而已。它們和定窯的差別在于:釉面不見定窯白瓷慣見的“淚痕”和“竹絲刷紋”;胎和釉均不及定窯白,也無定窯那種堅致和硬朗感。
青白釉瓷器,部分光素無紋,部分以印花和刻花為飾??袒y飾簡練,因采用一邊深一邊淺的“半刀泥”技法而饒有特色。印花則繁復,因裝飾內(nèi)容豐富、圖案飽滿而頗具華貴氣派。青白瓷,紋飾以飛鳳、魚藻、蓮荷和嬰戲紋著稱,器型以圓洗、盞托、注壺、瓶、爐和瓷雕為上品,特別是一些透雕,玲瓏件,多為精細之作,很值得收藏。元代一些品種如壺、把杯、透雕瓷枕,也屬不可多得珍品。
青白瓷為宋元瓷器中的一個大宗產(chǎn)品,時至今日,市面上仍能撞見一些美品。不過,更多的則是此類“潛力股”的仿品,覓寶者不可掉以輕心。
近年來,仿制的“宋湖田窯青白瓷”,已有質的飛躍。例如在釉色、釉汁的質感、釉面光澤和釉內(nèi)氣泡的模仿上,已達“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地步。尤其千年土沁,煞有介事般地盡顯于釉內(nèi),甚能惑人。然而,若細觀之,則破綻豁然洞開。
編輯陳暢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