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元華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數(shù)學教學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讓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那么,在實際的課堂中如何體現(xiàn)呢?近日,筆者聽了《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一節(jié)課,淺談自己的一點感觸。
下面摘錄教學中的幾個片段,與大家共享。
片段一:
折出一張紙的“1/2”。
學生紛紛動手折紙片,并爭相把自己折疊、涂好的紙片吸附到黑板上,此時,卻有一名學生把自己折的紙片悄悄塞到口袋里,恰巧被老師發(fā)現(xiàn),善意的要了出來。
師:你折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做四分之一。
師:“四分之一”怎么寫?
(該同學在黑板上寫下了“1/4”。此時,教師并沒有對此作出對、錯的評價,而是請這名同學先領同學們讀:“四分之一”。等他的“自信”漸漸取代了“膽怯”,才對這一折法予以評價。)
師:剛才,老師讓折“1/2”,他卻折出“1/4”,對這事大家怎么看?
生1:多折了。
生2:折錯了。
生3:我覺得這種折法很創(chuàng)新,您讓折“1/2”,他卻超越了您的境界,折了一個“1/4”。
師:終于有了一個不同的聲音。
最后,教師向這一同學深深的鞠躬,以此表揚他這一創(chuàng)新的做法。
有了這樣的呵護和鼓勵,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同學們紛紛折出1/4、3/4、等不同的分數(shù),頃刻間,黑板成了同學們展示創(chuàng)作的樂園。
〖反思:當學生的答案偏離教學的軌道時,怎么辦?〗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1/4”的出現(xiàn)不僅不符合教師的要求,也打亂了教師預先設計的教學程序。而老師的做法卻將錯就錯,把學生的錯誤視為教學的資源,首先讓這名同學教同學們認讀“1/4”,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對這事給予評價。結果,評價使“錯誤”變成了“創(chuàng)新”,評價贏得了老師的“感謝”,評價使出錯的同學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片段二:
判斷: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學生出現(xiàn)了對、錯兩種分歧。
老師把學生根據(jù)意見的不同分成兩組,先進行討論,再派代表到黑板前辯論。通過一番唇槍舌戰(zhàn)的交鋒,論辯的雙方終于達到了共識。問題是,此時怎樣讓勝、敗雙方都體面的走下講臺呢?
請看老師的做法:
面向勝方:祝賀你們,感謝你們精彩的發(fā)言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向敗方:老師也要感謝你們,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才使老師和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更加清楚了,謝謝你們。
〖反思:如何讓失敗的孩子揚起自信的風帆?〗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老師的教學,寓知識于情境之中,做到了知識和情感共融,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而且發(fā)展了能力,張揚了個性。真可謂魚和熊掌兩者兼得。
片段三:
認識分數(shù)的意義。
老師請部分同學到黑板上用畫圖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學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劃出了不同的1/2圖。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有一種非??茖W簡單的表示方法嗎?”
在學生們七嘴八舌的猜測中,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問:“那你們看1/2能不能代表你們畫的這些圖的意思呢?”“如果你認為它可以,就把你畫的圖擦掉,如果你認為1/2沒有你畫的圖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倍鄶?shù)同學都擦了,只有幾位同學沒有擦。老師等待著,讓他們慢慢去體會。
在臨下課前,老師安排了一個環(huán)節(jié),請兩個同學到黑板前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5/100。畫著畫著,一個男孩對老師說;“畫不了了,太麻煩了?!崩蠋焼?“那你說是畫圖好還是分數(shù)好?”“分數(shù)好?!笨磥硭钦娴捏w會到分數(shù)的價值了。另一位女同學還在埋頭畫她的5/100,老師又在分母上加了一個“0”,變成了5/1000。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她愿意畫就畫吧。”5/1000該怎么用畫圖表示呢?就讓女孩繼續(xù)想吧,最終她會感悟到用分數(shù)表示這個關系是又準確又簡單的。
〖反思:如何讓“落后”的孩子在體驗中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教師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別了強迫學生認同的習慣,學會了等待,學會了寬容。數(shù)學是其他自然學科的皇后,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離不開周密、嚴謹?shù)乃季S。當然,這種嚴謹?shù)乃季S習慣,不是靠教師的嚴厲逼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慢慢養(yǎng)成。老師在課堂上這種等待是一份源自博愛的寬容。這種寬容讓學生敢于展示真實的自我,勇于正視自己的不足,讓學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無論從課的設計,還是與學生的交流,點點滴滴,無不體現(xiàn)著老師“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特別是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和評價,為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一次又一次地燃燒著學生的學習熱情,撞擊著學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以至于下課的鈴聲響過,同學們還不愿下課。
這就是課堂的魅力,這就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