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琴 夏 丹 肖紹喜
摘 要:現有各漢語詞典對漢語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李葆嘉先生針對現有漢語詞典中的不足,以語義語法學理論和元語言理論為指導,提出了詞典釋義的元語言釋義模式,該釋義模式的建立也為自然語言信息處理的語義突破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關鍵詞:漢語詞典 元語言 釋義 模式
一
詞典是通向一種語言及其文化的大門,詞典釋義直接影響著語言學習者尤其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知識及文化的理解。作為漢語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現有各漢語詞典在很大程度上給漢語學習者提供了幫助,也為漢語及漢文化的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現有漢語詞典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一)在詞語的選擇上,沒有嚴格按照現代漢語“詞”的標準,出現詞素、詞,甚至短語共存的現象,方言詞和古語詞比比皆是,如“屢”(《現代漢語詞典》)“遂”(《現漢》)、“永”(《現漢》)、“驟”(《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暫”(《現漢》《現規(guī)》)等。
(二)在詞語的解釋上,采取隨機釋義的方式,釋義缺乏系統(tǒng)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循環(huán)釋義比比皆是,這大大地影響了人們使用詞典的便捷性,如《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幾個逐漸體體態(tài)詞的釋義:
漸漸:表示程度或數量逐步緩慢增減。
日趨:一天一天地走向;逐漸地。
逐漸:漸漸。
逐步:一步一步地。
以上對“漸漸”的釋義中出現了“逐步”,“日趨”的釋義中出現了“逐漸”,“逐漸”的釋義中又出現了“漸漸”,在這樣的釋義體系下,如果漢語初學者要了解“日趨”的意思,必須走過這樣一個流程,即“日趨—逐漸—漸漸—逐步”,如此下來,初學者必會頭暈眼花。第二,同一個義類的詞的釋義相差很大,這樣不利于學習者系統(tǒng)地掌握漢語知識。
二
針對漢語語法研究中生搬西方語形語法的缺點,李葆嘉先生結合漢語實際,在吸收語義場理論和格語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語義語法學理論。該理論指出:語義性是人類語言的本質共性,語法的本質是語義結構之法;詞類劃分的本質是語義特征的分類,句法結構的本質是兼容性義場或詞語之間的語義關聯;語形的本質是語義的標記化或標記化的語義。(李葆嘉,2007:P280)語義語法學觀認為自然語言系統(tǒng)是建立在認知符號的時體范疇化(聚合性義場)和范疇關聯化(組合性義場)基礎上的語義網絡。(李葆嘉,2007:P290)
同時,李葆嘉先生吸收波蘭語義學派的元語言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依據所處語言層面和應用功能,提出詞匯元語言、釋義元語言、析義元語言、認知元語言四種系統(tǒng)的多層次模型。
在以上兩種理論的基礎上,李葆嘉先生提出了新的釋義模式,即同場同模式元語言釋義模式。該模式的特點是:
1.以語義為基礎,劃分明確的詞場。
2.對同一詞場的詞采取同模式釋義,及對同一詞場的詞建立相對統(tǒng)一的釋義模式。
3.采用基元詞對詞進行釋義,所有的釋義均采用基元詞,基元詞來自對漢語使用實際的統(tǒng)計而來的高頻詞及根據漢語實際進行的適當增刪,安華林(2004)制作的《現代漢語基元詞表》給這一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如上文所列舉的漢語逐漸體體態(tài)詞,以下將其在元語言釋義模式中的釋義與現有詞典對比如下:
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漸漸、逐漸、逐步、日趨
1.漸漸 jian4jian4
《現漢》(P673)釋義:表示程度或數量逐步緩慢增減。例如:過了清明,天氣~暖起來了。
《現規(guī)》(P644)釋義:表示程度或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地變化。例:心中的波瀾~平息。
《現代漢語八百詞》(P299)釋義:表示程度或數量隨時間緩慢地增減。用于書面。
基元釋義:[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表示程度或數量向某一方向隨時間慢慢變化;出現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例如:細雨蒙蒙的深夜里,我的心情~地平靜下來。
2.逐漸 zhu2jian4
《現漢》(P1777)釋義:漸漸。例如:影響~擴大。
《現規(guī)》(P1704)釋義:表示程度、數量等的變化緩慢而有序。 例如:氣溫~升高了。
《現代漢語八百詞》(P688)釋義:表示緩慢而有秩序地進行。
基元釋義:[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表示程度或數量等隨時間有序地慢慢變化;出現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例如:我國IT職業(yè)培訓正在~告別作坊式經營模式,進入標準化的品牌經營時代。
3.逐步 zhu2bu4
《現漢》(P1777)釋義:一步一步地。例如:~深入。
《現規(guī)》(P1704)釋義:表示行為或變化有階段性且持續(xù)不斷,相當于“一步一步地”。例如:~熟悉。
基元釋義:[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表示行為或狀況像某一方向隨時間按計劃一步一步地變化;出現在動詞、形容詞之前。例如:解放軍已~建成新型軍事人才培養(yǎng)體系。
4.日趨 ri4qu1
《現漢》(P1153)釋義:一天一天地走向,逐漸地。例如:~繁榮。
《現規(guī)》(P1104)釋義:表示一天一天地向某一方向變化。例如:~成熟。
基元釋義:[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表示行為或狀況一天一天地向某一方向慢慢變化;出現在形容詞之前,多用于書面語中。例如:從“喝茶”到“用茶”,中國茶葉消費方式正~多元化。
由此可見:在該義場中,“漸漸”是核心詞,其它詞的意思均是在其基礎上增加某個或某些義征而形成?!爸饾u”的區(qū)別性義征是[+有序],“逐步”的區(qū)別性義征是[+按計劃]和[+按步驟],“日趨”的區(qū)別性義征是[+有向性][+書面]。
釋義模式:[時體/未完整體/持續(xù)體/逐漸體]提示語+主體+依據+方式+行動+分布
如此將以上四個意義相近的詞歸入一個義類,在同一個相對較小的語義場中進行釋義,并建構一定的釋義模式,運用釋義基元詞進行釋義,其意義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便一目了然,便于初學者掌握漢語詞義以及建構漢語詞匯系統(tǒng)。
三
當然,在元語言釋義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
(一)義類的劃分。語義類別的劃分是該語言釋義模式建立的基礎,義類的劃分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子場所有義類加起來必須涵蓋母場所包含的所有義位;第二,子場各義位之間界限須分明,否則對模式的建立會形成一定的阻礙。由于語義的模糊性,在實際操作中會產生很多困難,需要將對語義系統(tǒng)的整體劃分與對詞義結構的細化分析進行有效結合。
(二)基元詞的使用。釋義過程中所使用的基元詞基本根據《現代漢語基元詞表》,但該詞表所收的詞并不一定能夠適用于所有的詞類,因此,在釋義過程中,應不斷完善“基元詞表”,進行適當增刪。
(三)釋義模式的建立。漢語中存在大量的意義較虛的詞,大多只能從語法意義上解釋,其中很多詞意義相差極其細微,要建立釋義模式并表達出意義之間的區(qū)別,就要比實義詞復雜得多。如“將要體”中的“將要,快要,就”,《現漢》對其釋義分別是:
將要:表示行為或情況不久以后就會發(fā)生。
快要: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就要出現某種情況。
就: 表示在很短的時間以內。
三個詞的釋義幾乎一致,尤其是“快要”和“就”,都表示“很短的時間”,但大量的語料及日常語感告訴我們,這三個詞的詞義有時間短暫程度上的差別,即將要>快要>就,那么如何用釋義元語言來表達這種差別就成了關鍵問題。
以上問題是該元語言釋義過程中需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是難點。如果解決不好,會把漢語使用者帶入語義泥潭;若解決得好,則該釋義方式會給漢語詞典釋義帶來重大突破。同時,這種對詞義的顆?;治?也將給自然語言信息處理中最難解決的語義問題提供有力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李葆嘉.語義語法學導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4.
[3]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5.
(陳瑞琴 夏丹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97;肖紹喜 南京大學文學院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