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董克啟 劉 剛
摘要:文章介紹了強夯處理施工方案就該場地較為成功的運用,并對局部強夯處理不佳特殊情況進行綜合性治理,并取得理想效果。在實例中淺談了強夯對煤矸石地基的處理方法,并簡介了強夯法所受約束及互補措施。
關鍵詞:強夯施工;地基土;回填;置換;擠密;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TU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7-0156-02
一、工程概況
1.地理位置及工程概況。河南某鋁廠擬建整流車間,場地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70m,南北寬約45m,位于擬建電解鋁廠房南部。結構類型:五層框架結構。場地特征:場地內分布有耕地、棄窯廠、魚塘、洼地,地形起伏不平,魚塘深度最深大于7m。原擬采用鉆孔灌注樁,經我們對地質情況分析結合周邊地形情況,建議采用強夯處理,處理后要求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到250KPa。經試夯施工,強夯法可滿足設計要求。
2.地質條件。根據(jù)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本場地層主要以粉質粘土、粉砂為主。按巖性和物理力學性質,將勘探深度范圍內的地基土劃分為6個工程地質單元層,從上至下如下:
雜填土:雜色,稍濕,松散,偶見植物根系,含石塊、磚渣,煤矸石等雜填物。整個場地分布不均,底板埋深0~1.4m;
粉土:褐黃色,稍濕,稍密,土質均勻,底板埋深1.2~1.4m。含水量30%,塑限含水量23.5%;
粉質粘土:褐黃色,可塑,底板埋深3.9~4.2 m。含水量23.8%,塑限含水量22.1%;
粉質粘土:褐黃色,硬~可塑,底板埋深7.7~10.1m。含水量24.1%,塑限含水量21.8%;
粉砂:褐黃色,飽和,中密;
細砂:褐黃色,飽和,密實。
3.地下水。場地淺層地下水屬孔隙潛水。穩(wěn)定水位1.20~1.50m左右,水位年變幅2.5m左右。
二、強夯施工
1.處理范圍。強夯地基處理范圍:擬建筑物基礎中線向外外擴6 m。
2.換填及回填。耕地部分場地平整,淺部地層為填土或含水量偏高的粉土、粉質黏土,即層(1)、(2)、(3),承載力較低。在強夯之前開挖至標高29.2m(深度約2.5m),將(1)、(2)層全部挖除,第(3)層挖除部分。之后用煤矸石進行回填,回填厚度約1.8m,處理后煤矸石頂面標高為30.7m,如圖1所示。車間南部以坑、魚塘為主,對此須進行回填至標高31.0m處。
3.填料要求。場地內需鋪設180cm左右厚度煤矸石。煤矸石特點:直徑300mm左右的塊體含量占總量的20%左右為宜,直徑50~300mm之間占總量30%左右,直徑≤50mm以下者占總量的50%左右。鋪好后進行平整碾壓???、魚塘部分填料下部采用周邊廢石料(直徑30~70cm)及煤矸石混填;上部2.5m用煤矸石回填:直徑300mm左右的塊體含量占總量的40%左右為宜,直徑50~300mm之間占總量20%左右,直徑≤50mm以下者占總量的40%左右。
4.強夯施工藝。第一,置換施工。根據(jù)當?shù)氐貙蛹吧喜拷Y構要求,用置換法將煤矸石形成墩體穿透第(3)單元層,進入第(4)單元層,并將第(4)單元層進行強夯致密,以提高其承載力;或將坑塘部分煤矸石整體擠密。當回填層厚度小于等于5m時,采用2000kN·m深層置換擠密點夯一遍,梅花形布點,行點間距3.5m,排點間距3.5m。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超過10cm或夯點間發(fā)生隆起終止;當填層厚度大于5m時采用3000kN·m深層擠密點夯二遍,梅花形布點,行點間距3.5m,排點間距3.5m。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不超過15cm或夯點間發(fā)生隆起終止。第二,強夯施工。置換后平整場地再采用1000kN·m夯擊能進行強夯施工,正方形布點,行點間距3.5m,排點間距3.5m。分二遍施工,一遍點與二遍點施工間隔周期5~7天。每夯點夯擊施工時最后兩擊平均沉降量≤5cm時終止。點夯施工結束后,間隔一周平整場地,采用1000kN·m夯擊能進行滿夯施工,每點兩擊,1/4錘印搭接。
三、處理效果及分析
根據(jù)自檢結果并結合檢測部門檢測結果顯示,強夯地基處理效果較為理想,但局部出現(xiàn)承載力較低情況。針對這些情況,對施工工藝進行分析,運用鉆探手段對強夯地基情況進行揭露,查明在同一施工藝下,出現(xiàn)承載力偏低原因如下:
1.局部聚水,孔隙水壓力無法消散。施工時受其他交叉作業(yè)影響,強夯在局部范圍施工時順序呈周圍向內集中施工,周圍強夯施工后形成不透水層,加之地下水位淺,土體中孔隙水含量較大,因此產生局部聚水。局部聚水使水位升高,水壓力增大,強夯后孔隙水無法排出,孔隙水壓力不能很好消散,土體得不到較好壓密,強度較低。
2.局部細顆粒煤矸石含量過大。在填料施工時,坑塘處局部細顆料煤矸石含量過大,坑塘內均有水。在強夯施工時,水位以下細顆骨料受夯擊能反復沖擊后,在水壓力下,無法致密,且出現(xiàn)類似液化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同樣使承載力大大降低。
3.擾動影響。受場地運輸條件限制,本來含水量就高,強夯處理后孔隙水壓力不易消散,這些部位又多處于場內運輸必經地段,大量運料車自此經過。因此造成強夯處理后,在強度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又發(fā)生了新的擾動。
由此造成局部地基承載力較低,這些薄弱區(qū)會影響到地基的整體穩(wěn)定性,從而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因此必須對薄弱區(qū)進行再次綜合治理。
四、薄弱區(qū)綜合治理方案
鑒于上述強夯地基處理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建議采用以下綜合處理方案:
1.降水與補夯。先對局部聚水區(qū)域進行降水,使地下水位降至煤矸石底層下50cm,再用1000kN·m夯擊能進行補夯,使孔隙水壓力更快消散,便于土體的強度更快提高。
2.換土墊層。對局部煤矸石細顆粒含量較高的地方進行挖除換填,對排出的孔隙水進行抽動至場外。換填深度為1.5m。換填材料:級配砂石。放坡1:1。褥墊層厚度第一層按50cm,以后角步不大于30cm,用碾壓機分層輾壓。
3. 滿夯與靜置。對場區(qū)內輪式車輛輾壓破壞的地方用500kN·m夯擊能滿夯2擊,靜置15天,使土的強度逐漸恢復?;謴推趦葒澜喪杰囕v進入,避免再次擾動。
經綜合地基處理后,對薄弱區(qū)進行針對性檢測,檢測結果:動探擊數(shù)均﹥6,載荷試驗檢測承載力特征值均不小于250KPa,相應沉降量在2.39~5.45mm,檢測結果符合設計要求。
五、結語
在適宜的地質條件與工程環(huán)境條件下,強夯法是一種造價低、施工速度快、經濟效益好的地基處理方法,但施工時應按強夯機理及工程特性安排合理的施工順序。較淺的地下水對強夯的影響很大,在類似的工程情況下,應考慮在聚水區(qū)先進行降水,再強夯施工,確保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2002)[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2]劉景政,等.地基處理與實例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JGJ79-2002)[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4]曾國熙,等.地基處理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趙穎(1968-),男,河南人,河南神火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從事基建工作;董克啟(1975-),男,河南人,供職于河南神火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基建工作;劉剛(1979-),男,河南人,供職于河南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及地基處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