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華
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幾類。
該考點(diǎn)的特點(diǎn)是運(yùn)用性強(qiáng),但是單獨(dú)命題的限制性很大。最近幾年全國和各省市高考試題中,只有2005年北京、重慶,2006年北京、浙江、廣東,2007年北京,2008年廣東、浙江等地在文言文考查中單獨(dú)設(shè)置了本考點(diǎn)試題。但這并不意味著特殊句式可以忽略,事實(shí)上熟練掌握各種句式對理解句意、翻譯等大有裨益。本文將重點(diǎn)剖析文言文中幾種常見句式的特點(diǎn),以饗讀者。
一、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diǎn)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常常在主語后加“者”表停頓,在謂語后加“也”幫助判斷。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也用“乃”“即”“則”“為”“皆”“耳”“非”(表否定)等詞來表示判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情況下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充當(dāng)判斷句的主語?!笆恰痹谙惹毓艥h語中作判斷詞的情況較少,在漢以后這種用法則多了起來。另外,肯定性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性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而不是主動者。在古代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上可分為“于”字式、“為”字式、“見”字式、“被”字式、“為……所……”式以及“見……于……”式等。
三、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改變,這就是古代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
在古代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放到主語前面。
2.賓語前置
在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會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會前置的。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會前置。對于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③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放到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實(shí)義。④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3.定語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詞前面,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強(qiáng)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形成定語后置句。常見的定語后置有如下幾種形式:①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用“者”字結(jié)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后,用“者”字結(jié)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而”后,用“者”字結(jié)尾,構(gòu)成“中心語+而+定語+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加“之”,構(gòu)成“中心語+之+賓語”的形式。
4.狀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中則常常后置。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時候,要將它回歸到狀語的位置上,因此,有人將這種句式稱為“狀語后置”。常見的狀語后置有如下幾種形式:①“動+以+賓”的形式。②“動+于(乎,相當(dāng)于‘于)+賓”的形式。③“形+于+賓”的形式。
四、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出現(xiàn),不過,文言文中的省略現(xiàn)象更普遍。常見的有五種情形:①主語的省略。②謂語的省略。③賓語的省略。④介詞的省略。⑤介詞賓語的省略。
跟蹤訓(xùn)練
1.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劉備天下梟雄
C.《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嫗,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2.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的句式特點(diǎn)不相同的一項是()
A.予本非文人畫士
B.此言士節(jié)不可不勉勵也
C.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D.夫病者所見非鬼也
3.下列各句中,沒有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實(shí)不才,又誰敢怨
4.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
與言皇上無權(quán),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來何操
D.微斯人,吾誰與歸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5.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B.夫晉,何厭之有
誰為哀者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臣實(shí)不才,又誰敢怨
6.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A.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毋寧斃于虞人
C.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D.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A.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8.下列各句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卿欲何言
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屬今為之虜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9.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成分的一項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qiáng)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C.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D.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10.下列各句中,給出的省略成分錯誤的一項是()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
C.激昂(于)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11.下列各句中,省略成分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度我至軍中,公乃人?!?/p>
B.()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D.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p>
1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為”的用法不表判斷的一項是()
A.是為何谷B.何為以公名
C.以臣為愚D(zhuǎn).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13.下列各句中,省略賓語的一項是()
A.見一老公而問之曰B.遂持駒去
C.齊桓公出獵D.明日朝,以告管仲
14.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管仲賢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5.下列各句中,黑體詞“之”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D.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16.下列各句中,黑體詞“見”不表被動的一項是()
A.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B.乃得富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
C.眾人皆醉而我獨(dú)醒,是以見放
D.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
17.下列各句中,黑體詞“以”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A.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B.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
18.下列省略句所補(bǔ)充的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A.良曰:“(吾)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dú)去,已至軍矣?!?/p>
B.今少卿乃教(余)以推賢進(jìn)士,無乃與仆私心刺謬乎
C.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之)
D.死馬且買之(于)五百金,況生馬乎
19.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A.人為臨淄市掾,不見知
B.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
C.樂毅畏誅而不敢歸
D.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0.下列各句中,沒有省略成分的一項是()
A.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
B.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C.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城中相與推田單,立以為將軍
21.下列各句中都省略了介詞“于”的一項是()
A.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B.沛公欲王關(guān)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
D.遂與秦王會澠池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
22.下列各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A.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B.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C.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權(quán)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dāng)十
當(dāng)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
參考答案
《文言文講練之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
1.D(第一句為陳述句,第二句為判斷句)
2.B(其余為否定性判斷句)
3.A(主謂倒裝)
4.D(D項上句為賓語前置句,而下句沒有賓語前置)
5.A(A項都是賓語前置,分別以“之”“是”為標(biāo)志。B項第一句為實(shí)語前置,第二句是疑問句。C項“安在”,即“在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第二句沒有前置賓語。D項第一句沒有前置賓語;第二句,疑問代詞賓語前置)
6.C(“于”表動作涉及的對象,不表被動)
7.A(其余為被動句)
8.D(①④⑦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②⑥判斷句;③⑤⑧被動句,“舉”,被推舉)
9.C(A項“日三四里”省略謂語動詞“行”;B項省略主語;D項省略“鳴”的賓語“之”,代指鐘磬)
10.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詞作動詞,安家;“是溪”表處所:中間省略介詞)
11.D(D項省略謂語動詞,其余三項省略主語)
12.B(B項的“為”是介詞,“為何”的意思;其余表判斷)
13.D(省略介詞賓語,應(yīng)為“以之告”)
14.C(倒裝句,其余三項為判斷句)
15.A(用于偏正短語中,相當(dāng)于“的”;其余用于主謂之間,無意義)
16.B(“見德”之“見”,表動作涉及的對象;A、C、D三項的“見”表被動)
17.C(動詞,“認(rèn)為”。其余是連詞,“因?yàn)椤钡囊馑迹?/p>
18.B(A項省略的主語是沛公,不是張良;C項是“以劍舞為樂”;D項是“為”)
19.B(“見丁寧”即“叮嚀我”,A、C、D三項均為被動句)
20.C[A項“出與(之)戰(zhàn)”;B項“以(之)為然”;D項“城中(齊人)相與”“立(之)以(之)為”]
21.A(第一句為“會于境上”,第二句為“見臣于列觀”)
22.B(第一句為“莫若我”,第二句為“詐爾”“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