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然
作文題目:取暖
要求:除詩歌外,體裁自選,不少于800字。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xué)高三(1)班顧周佳
鵝黃的燈光下,我正奮筆疾書。
門輕輕地推開,母親走了進(jìn)來,手里捧著一杯奶茶,放在我桌上。
“不喝了,刷過牙了?!蔽翌^也不抬,說。
“晚上我和你睡吧?”
我停下筆,抬頭:“不行,床太小了,很擠的,會睡不好。”
母親卻自顧自地脫下外衣,鉆進(jìn)我的床。正待我抗議,“我把你的床晤熱再走?!蹦赣H像個小孩似的說。
母親在床上絮絮叨叨地說了很多,不久,邊上傳來輕微的打呼聲。(對話很自然,生活場景很平實)
我無奈地抬頭,看著母親已然熟睡的臉。其實我知道,母親只是希望能多和我說會兒話。我在外求學(xué),姐姐忙于工作,爸爸又長年在外,而她自己,做著小商販的工作,終年說的,便是“×元×角”。
夜很深了,對面的窗戶里已沒有一絲光透出,好似沉睡的心靈。
小鎮(zhèn)的頭頂,幾束光在搖擺著,穿過云層,淡淡的云被映照得猶如薄薄的紗,飄渺,幽雅。(通過上面的幾句描寫,意境已經(jīng)出來了,再加上“飄渺,幽雅”兩個詞,就有畫蛇添足之感。點(diǎn)到為止最好)
母親很老,經(jīng)常會被說成是我的外婆。記得初中的時候母親有一次問我她是不是不能去開家長會,我告訴她當(dāng)然可以去。只是高中了,她便很少來了。
母親很節(jié)儉,很少買衣服,也很少給我們買東西,她畢生的愿望,就是我姐倆能讀好書,不會像她這樣苦。
母親很嚴(yán)厲,小時候的我吃過不少“板栗”,被拿筷子打過,被菜刀架在頭上威脅過,被丟在水井口嚇唬過。而幼稚的我的“恨意”,卻在某次母親不小心弄傷我時說的一句“平常打他哪有這么用力的”消失(此句略顯拗口,不平實),心靈也在那刻成長,堅強(qiáng)。
總覺得母親像一棵大樹,承擔(dān)了太多的責(zé)任,留給我輕松的環(huán)境。
桌上的奶茶已經(jīng)涼了,我捧起它,吸上一口,卻覺得有股暖意濕潤我的咽喉,滑入心底漸漸溫?zé)帷?/p>
我沒有像先前一次一樣(有點(diǎn)累贅,可改為“上次那樣”或“每次那樣”)把母親趕走,關(guān)上燈,悄悄地爬上床。母親微微地翻了個身,我睡在了溫暖的被窩(里)。
晚上,我的雙腳沒有變冷,卻越來越溫暖,似乎有什么東西貼在我的腳上,還做了一個好夢,夢中的天空里,永遠(yuǎn)有一只溫暖的太陽,靜靜地照耀,讓我的世界光明而溫暖。
(原始得分:50分)
點(diǎn) 評
所謂“取暖”,既包括身上的溫暖,也包括心里的暖意。這篇作文就是從后者著筆,來體現(xiàn)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其長處首先在于善寫細(xì)節(jié),如開篇與母親的對話,中間三段回憶母親的“老”“節(jié)儉”和“嚴(yán)厲”,均能從平實處見神采,讓人讀了之后,很自然地進(jìn)入作者的心靈。又如文中對母親的形象雖沒有花費(fèi)太多的直接筆墨,但從不同側(cè)面勾勒,“自顧自”“絮絮叨叨”,幾個細(xì)節(jié)的用語非常準(zhǔn)確,母親的形象由此而豐滿了起來。其次,寫這類主題,容易寫得比較注重情感抒發(fā),甚至流于煽情。而這篇作文卻能有意識地“以冷寫熱”,語氣是淡淡的,少做正面抒情,心緒盡在言外,故情感更顯真摯。寫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情感,這是值得鼓勵的傾向。另一方面,這篇作文也有目前中學(xué)生作文易犯的通病,例如段落分得過多,實際上非對話的幾個段落,完全可以合并。段落多,有利于意境的營造、語氣的跳躍、文章的視覺美感,但也常?!皞麣狻保菀子凶鲎鞲?。這中間的度要把握好。該文可以打52分。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xué)高三(1)班顧楚雨
寒風(fēng)凜冽的冬日,人們換上了厚重的外衣,用口中呼出的暖氣來取暖;冷風(fēng)瑟瑟的夜晚,人們在野外燃起篝火來獲得溫暖;若是窮人家,身上破舊的棉被無法抵擋寒冷,便兩人靠在一起來獲得共同的溫暖……
我時常想,在那個人類還不會生火,還不會用獸皮做衣服的遠(yuǎn)古時代,人類是如何取暖,來挨過那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冬天的呢?在現(xiàn)代,人類用高科技制造出了各種產(chǎn)品來讓人類即使在冬天也能得到溫暖。
人的身體需要溫暖,人的心靈當(dāng)然也需要溫暖。人生不可能總是溫暖的春季,或是熱情似火的夏季。寒冷(前面既然說到“春季”“夏季”,則此處用“寒冬”較好)總會來臨,讓你的心被冰封,讓你感受到失意的痛苦。這是平時用于取暖的器具已無法到達(dá)內(nèi)心深處(此句不通,可刪),我想(這時)唯有另一顆熱情似火的心臟(用“心臟”一詞,不如用“心靈”。下同)才能化解這冰凍,讓冰封的心得以取暖(溫暖起來)。
那一顆熱情似火的心臟,可以是好友的,也可以是老師或者父母的。著名京劇藝術(shù)家(人人皆知梅蘭芳是著名京劇藝術(shù)家,此一頭銜不妨刪去,贅詞越少越好)梅蘭芳先生出生于京劇世家,但他從小長得瘦?。▋蓚€“小”字連用,讀起來不舒服,可改為“從小瘦弱”),又(經(jīng)常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他的京劇老師都認(rèn)為他以后不會有出息,就連他本人也對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這時他碰上了自己一生的恩師。那位恩師不斷給予他鼓勵,使他對自己建立了信心,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取暖,有時也是兩個共同不行的人(何謂“兩個共同不行的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互相安慰惺惺相惜(此句可改為:“取暖,有時也是兩個失意人淪落天涯時的惺惺相惜與相互慰藉”)。在寒冷的冬天,兩個單獨(dú)的人會感到寒冷,但當(dāng)他們互相靠在一起時,依靠彼此的溫暖取暖,或許就會感到不那么寒冷了。我想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也是這樣?!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民族的冬天,要靠我們共同團(tuán)結(jié)才能互相取暖,共同渡過。
去年那場震驚全國,也震驚全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親眼目睹(用詞不準(zhǔn)確)了一場悲劇的發(fā)生。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命,幸存下來的人或是妻離子散,或是一無所有……四川人民正在經(jīng)歷一個無比艱難的時刻。但全國人民豈會袖手旁觀?于是我們看到了總理親臨現(xiàn)場,看到了各地自發(fā)的捐款匯給災(zāi)區(qū)人民,看到了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這一切就連外國媒體也贊嘆不絕。
所以我一直堅信,無論是個人心靈的冬天,還是民族共同的冬天,哪怕那冬天有多么(再)寒冷,我們都能堅持著度過。因為我們心底的團(tuán)結(jié),友善,無私,能讓我們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互相依靠著,互相取暖。
(原始得分:48分)
點(diǎn) 評
“取暖”這個題目,寫敘事性或抒情性的文章比較好寫,相對而言,議論文下筆難一點(diǎn),但如能圍繞論題核心,組織恰當(dāng)?shù)睦C,同樣可以寫得非常出采。這篇作文的意圖是很明顯的,是想說明心靈之間相互取暖的道理,議論和舉例也都有了,結(jié)尾也作了總結(jié),大框架是合乎題意的要求的。但為什么文章讀后不能讓人產(chǎn)生共鳴或感動呢?其中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章的議論不夠透徹,時有游離感。例如整個第二自然段,實際就與主題無關(guān),第一自然段是說身體的取暖,第三自然段是說心靈的取暖,而第二段隔在中間,既不屬前,亦不屬后,像一顆釘子一樣,把文章的氣脈隔斷了。關(guān)于梅蘭芳的例子,如能從鼓勵、信心和心靈取暖的關(guān)系角度再申說數(shù)句,就不會顯得生硬。又如所用的汶川地震的事例,與前段“依靠彼此的溫暖取暖”的關(guān)系,也不夠銜接。議論文事例的運(yùn)用,一定要有層次,不能是類似的事例重復(fù)說明同一個道理。梅蘭芳、白居易與琵琶女、地震,實際上是可以說明三種不同層次的心靈取暖的,而本文卻沒有能在關(guān)鍵處合適地加以點(diǎn)醒,因此看不出明顯的層次與區(qū)別。另一方面,文中的詞匯、句法、用字,均問題較大,文中已作批注,不贅敘。這說明這位作者的文字基本功還較為欠缺。就考場作文而言,有思路、有想法,但沒有足夠的語文能力去表達(dá)它,則與無思路、無想法沒有區(qū)別。該文給分應(yīng)在38-40分之間。
取 暖
浙江省舟山中學(xué)高三(1)班顧楚雨
山羊茲拉特將自己的體溫分給了主人,挽救了主人的生命,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因為這一次取暖,茲拉特為自己贏得了生的希望,與主人家建立起更親密的聯(lián)系。原來小小的一次取暖竟可以改變?nèi)撕脱虻拿\(yùn)。
太陽光是溫暖的,篝火是溫暖的,可是烏云會囚禁陽光,冷風(fēng)會吹熄火焰。真正在世間一直發(fā)光發(fā)熱的始終是心靈的溫度。
從前有個探險家去沙漠里探險,沿途有很多先行者的尸體,出于對這些生命的敬畏,他都會下令將這些先行者埋起來并立上一個木碑。因為這,所以他們前行緩慢,有不少人抱怨這是浪費(fèi)時間。可隊長依然堅持。有一次他們將水壺遺忘在了休息地,可想而知在沙漠中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可是茫茫沙漠(中)要回頭找水壺談何容易(不加“中”則語句不通)??桑ā翱伞备臑椤暗保员苊馀c前句過于重復(fù))就是在他們豎立起的木碑的指引下,很快找到了它。心中的敬畏是心靈的溫度,探險家將這種溫度分給先行者的(“的”字當(dāng)刪)一部分,先行者的木碑又將這種溫暖回贈給了探險家。他們互相取暖,綻放人性光輝。
卡夫卡在他的生命晚期曾經(jīng)因為想安慰一個找不到洋娃娃的女孩而開始給她寫信,他自己冒充那個洋娃娃給小女孩介紹它一路上所到過的地方,看得讓小女孩嫉妒死了洋娃娃。后來小女孩長大了,知道給自己寫信的是著名作家卡夫卡,她開始試著走進(jìn)卡夫卡的世界,研讀他的作品,為卡夫卡作品的推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ǚ蚩ê卧氲竭^這些呢?他只是將自己的一點(diǎn)溫暖給予了這個小女孩。小女孩何曾也想到過自己會有這么大的貢獻(xiàn),而她也只不過從卡夫卡身上得到了一些心靈的慰藉,一點(diǎn)溫暖而已。
沒有誰能夠拋開了萬物而生,沒有誰能夠在寒冷中始終保持恒定的體溫。這個社會呼喚各方的援助,各方的溫暖。
不要忘記太陽在給我們陽光的同時,也在向太陽系外投去她溫暖的一縷。而我們在夜空中也能看見遙遠(yuǎn)天體的光芒。(意思不明晰??匆娺b遠(yuǎn)天體的光茫,是因為太陽向太陽系外投射溫暖嗎?)
(原始得分:46分)
點(diǎn) 評
這篇作文的語句和文字都比較通暢。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是從“取暖”引申出來的,即“取暖”未必是單度向的,而是相互的。同樣,幫助他人,也往往就是幫助了自己。文章的立意有一定的個性,值得肯定。但在事例的運(yùn)用方面,尚有不足之處。第一個山羊與主人的事例,無背景介紹,容易顯得太突兀。而且一般來說,文章開篇講一故事之后,應(yīng)有一兩句話立即將其指向主題,即開篇事例是為了引出主題的,否則前后銜接就會出問題。本文第一、二段之間的關(guān)系就不夠明晰。第二個探險家的事例和第三個卡夫卡的事例,其本身與“取暖”并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這就需要文中有相應(yīng)的話,把它們“拉”向“取暖”。作者有這一意識,在這兩段結(jié)尾處都有牽引的意圖,但申說得仍不夠透徹,故略有牽強(qiáng)之感。文章最后一段,也是這樣,有提升的意識,但說得不清不楚,難以起到總束全文、升華主題的作用。但考慮到這位作者的文字能力在文中還是有所體現(xiàn)的,故給45-46分較為恰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