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嚴
語文教學要真實、樸實、扎實。當今,語文教學積極倡導樸實的教風。的確,新課程改革以來,小語界在注入一股新鮮活力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諸如:為了體現(xiàn)人文性,淡化語文的工具性,忽視語言訓練,造成語文“雙基”不實;為了突出學科整合,將吹拉彈唱等非語文的東西硬塞進課堂,造成語文本性迷失;為了落實自主性,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為了凸顯多元解讀,對學生的錯誤見解不敢指正,造成是非不清;為了開發(fā)課程資源,無度拓展文本,弱化了文本的地位;為了追求新奇熱鬧,濫用電教媒體,文本遭到冷落……課改讓語文課熱鬧了,卻出現(xiàn)了浮躁;華麗了,卻出現(xiàn)了膚淺。語文教學溫度有余,深度不足。于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疾呼:語文教學要樸實些。
然而,漢語言文字具有多義性和內(nèi)涵豐富性。對于“語文課要樸實”,有人認為,“樸實”就是語文課要上得簡單、平淡些,課堂上讀讀說說就行了,這還不容易!于是,教學中又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現(xiàn)象:除去了課堂上那些熱鬧的、表面的、非語文的東西后,閱讀教學表現(xiàn)為粗淺、單調(diào)、乏味,缺乏語文特有的深度、厚度和情味,教學效率低下。
我們說,語文教學的樸實,絕非簡單、平淡。樸實,是“樸素而能實其質(zhì)”“簡潔而能約其要”。語文教學的樸實,是去除那些濃妝艷抹、花樣翻新的形式,簡化繁瑣的方法,除卻“非語文”,讓語文課消腫、減肥、瘦身,讓語文輕裝前行,凸現(xiàn)語文的本色。樸實不是粗淺、單調(diào),而是“以一當十”“以少勝多”,是“冗繁削盡留清瘦”。樸實是一種豐富、凝重、深邃和精彩。樸實是語文的“回家之路”,彰顯了語文的本真色彩。
首先,樸實需要教師與文本對話,具有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所謂深度解讀文本,就是吃透教材。深度解讀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教師對文本閱讀的深度決定著閱讀教學的深度。教師膚淺的閱讀往往造成閱讀教學的膚淺。解讀文本至少需要三個層次:一是讀進去,感悟內(nèi)涵,關注“寫什么”。要反復閱讀課文,仔細品讀課文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甚至每個標點,要深刻領悟其內(nèi)涵。通過課文的字詞句段,領悟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課文主旨。二是讀出來,領悟寫法,關注“怎么寫”。在領悟課文主旨后,還要仔細品讀文字,揣摩作者如何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情達意,體會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技巧,領悟作者構思的高明、巧妙。三是讀豐富,了解背景,關注于“為什么寫”。從而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作者,了解文中人物。這樣,通過內(nèi)涵、寫法、背景三個維度的解析,文本在教師的頭腦中便立體起來,變得更全面、更深刻、更鮮活、更豐滿了。
其次,樸實需要教師與學生對話,具有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能力。語文教師要懂兒童心理學,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還要深入了解所教學生的知識能力狀況。研究對于教學內(nèi)容,學生如何才能學會。這好比醫(yī)生看病,必須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才能對癥下藥。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能力,才能有效地實施教學。
再次,樸實需要教師具有巧妙設計教學的能力。解讀文本、了解學生都為教學提供了充分準備,巧妙的教學預設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樸實的教學追求語文的本色,因此,教法的設計應具備兩個特點:一、 簡約。教師將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結合,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合理取舍,優(yōu)化組合,提煉出簡明的教學目標、簡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簡便的教學方法,簡約的教學語言。二、 有效。緊扣課文的“教學文眼”引導學生品味文字,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巧妙和扎實有效的語言訓練,在學生深度感悟文本內(nèi)涵的同時,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豐富語言,達到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豐富精神世界的語文本質(zhì)目標。
最后,樸實需要教師具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堂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不能窮盡教學實際過程。因此,面對生成的教學資源要善于合理取舍,及時開發(fā),靈活處理。教師要善于傾聽,分辨出學生言語的良莠、對錯,并加以正確的評價,要善于激勵學生,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出色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得益于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和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同時也取決于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也許,語文教學做到“樸素”容易,但是要做到“實在”并非易事。樸實的教學有時像保溫瓶,外冷但內(nèi)熱,看上去可能不夠熱鬧,但是它所具有的深度卻內(nèi)斂著醉人的魅力;有時亦像烤熟的紅薯,從內(nèi)到外都散發(fā)著灼人的熱力。
看來,要想做到教風樸實,真的需要教師下一番苦工夫。
其實,樸實是一種境界。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縣三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