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蓮
摘要取保候?qū)徥俏覈淌略V訟中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該制度的實施既保證了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又可以盡量減少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益,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立法對于取保候?qū)彽囊?guī)定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在取保候?qū)彽纳暾堉黧w、申請時限、取保候?qū)彽钠谙蕖⑺痉ň葷斑m用條件等方面規(guī)定的不明確,易產(chǎn)生歧義而導致執(zhí)法的隨意性。因此,結(jié)合司法實踐工作對取保候?qū)徶贫冗M行深入剖析,對改進與完善取保候?qū)徶贫染哂兄匾默F(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刑事強制措施取保候?qū)徤鐣:π?/p>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066-01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公安機關(guān)(含國家安全機關(guān))、檢察院、法院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內(nèi)限制或強行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強制方法。包括拘傳、取保候?qū)?、監(jiān)視居住、拘留、逮捕。而其中的取保候?qū)徏仁菑娭拼胧┲械囊环N,又是有著相對特殊性的強制措施。取保候?qū)徥侵肝覈淌略V訟過程中,公安機關(guān)、國家安全機關(guān)、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以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礙偵查、起訴、審判,并隨傳隨到的一種強制措施。廣東刑事辯護網(wǎng)取保候?qū)徥俏覈淌略V訟中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它的特殊性在于既限制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又只是在一定程度限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自由,它既可以保證了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的順利進行,提高訴訟效率,又可以盡量減少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保障公民的人權(quán),體現(xiàn)法的正義原則,同時減輕羈押場所的負擔,降低訴訟成本。由此可見,取保候?qū)徶贫鹊牧⒎ū疽馐羌纫S持司法程序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率性,又要保護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quán)益,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八條對符合取保候?qū)彈l件并且提出了保證人或者能夠交納保證金的,人民法院應當同意,并依法辦理取保候?qū)徥掷m(xù),并不符合取保候?qū)彈l件,不同意取保候?qū)彽?應當告知申請人,并說明不同意的理由。上述法律規(guī)定明確體現(xiàn)了取保候?qū)徶贫鹊牧⒎ū疽?取保候?qū)彶粌H僅是強制措施,還是被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quán)利。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按照合法程序行使自己權(quán)利時司法機關(guān)應當予以保證。但實踐中,取保候?qū)彽臋?quán)利屬性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取保候?qū)徶贫戎袥]有有效的權(quán)利保護機制,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取保候?qū)徶贫韧皇撬痉C關(guān)的職權(quán),同意或不同意取保候?qū)彸蔀樗痉C關(guān)的特權(quán),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可能符合取保候?qū)彽那闆r卻沒有法律依據(jù)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對被取保候?qū)徣藱?quán)利保護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二個方面,第一申請權(quán)保護不足,第二申請期限不明確,第三取保候?qū)徠谙抟?guī)定不一致,第四未獲得批準時司法救濟權(quán)不足。第一,《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被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quán)申請取保候?qū)??!蹲罡呷嗣穹ㄔ宏P(guān)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八條:被羈押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律師有權(quán)申請取保候?qū)?。上述法律條文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律師都有申請取保候?qū)彽臋?quán)利,但個別地方司法機關(guān)故意回避律師要求申請取保候?qū)?甚至否定律師的申請權(quán),這樣的做法無疑增加了對法律程序不熟悉的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申請取保候?qū)彽碾y度。第二,《刑事訴訟法》及相應的司法解釋都只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律師有權(quán)申請取保候?qū)?但沒有明文規(guī)定何時可以或應該開始申請,最高院司法解釋第六十八條雖然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書面申請后七日內(nèi)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但對人民法院在多長時限內(nèi)必須接受書面申請沒有明確時限規(guī)定,這就成為有些法院變著方法暫不接受書面申請以拖延羈押時間的合理理由。第三,無論是從立法原意還是法理學的角度我們都應當理解為公、檢、法所有司法機關(guān)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qū)徠谙蘅傮w計算不得超過12個月。但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三最高司法行政機關(guān)實際將此解釋為在訴訟的不同階段各自采取取保候?qū)徸铋L不得超過12個月。如,《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已取保的犯罪嫌疑人移送審查起訴后,對需要繼續(xù)取保候?qū)彽?人民檢察院應依法辦理取保候?qū)徥掷m(xù),取保候?qū)彽钠谙拗匦掠嬎?。最高法院《關(guān)于執(zhí)行刑訴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十五條規(guī)定,公、檢、法已對犯罪嫌疑人取保候?qū)彽钠鹪V到法院后可重新辦理取保候?qū)徥掷m(xù),期限重新計算。這一系列規(guī)定容易造成歧義,使公、檢、法在有利于自身工作時都可能重新計算取保候?qū)徠谙?甚至可能造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qū)徔偣策_3年之久。第四,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理申請取保候?qū)彾痪芙^時該在怎樣采取司法救濟無任何明文規(guī)定,這樣容易造成個別司法機關(guān)濫用職權(quán),徇私舞弊。
從申請取保候?qū)彽臈l件要求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尤其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qū)彙⒈O(jiān)視居住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可以取保候?qū)徎蛘弑O(jiān)視居住,這些規(guī)定明確了取保候?qū)彽南孪抟?guī)定,而無明確的上限規(guī)定,對“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怎么界定,容易出現(xiàn)隨意性。應該說凡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具有社會危險性,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可能也存在社會危險性。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guān)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quán)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由此可見,凡是侵犯法益行為的都有社會危險性,沒有侵犯法益的行為也可能對社會造成危險,因此對于“社會危險性”如何轉(zhuǎn)化為具體的行為指標這是需要法律進一步研究與完善的。
綜上所述,我國的取保候?qū)徶贫葍H依靠現(xiàn)有明文規(guī)定來指導具體司法實踐還存在嚴重的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