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夢琪
摘要我國古代法律思想中長期存在著天理、人欲和人性問題的爭論。南宋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張“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進而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著名論斷,并要求人們“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本文認為過去由于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學術界對朱熹的理欲觀評價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現的評價。
關鍵詞存天理滅人欲畸形消費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87-01
南宋的朱熹將孔子的儒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新儒學的核心內容即“存天理,滅人欲”,也可以說成是“修己立人之道”和“治國理民之道”。他對人性、人心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以人性論作為其新儒學人道思想的基本根據。
一、合道理的是天理
在朱熹看來,所謂“天理”與“人欲”之別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同時他認為人心和道心都是可以通過學習修養(yǎng)改變的。人若只有私心,一切只從低層次的衣食飽暖出發(fā),僅僅顧及個人的衣食飽暖,不顧他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是沒有高層次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就是朱熹所稱的“人欲”。他說:“人心者,人欲也”。人若丟失了高尚的心靈,天理便迷失了方向。朱熹強調,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不能同等對待“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人們要進行存善去惡、變惡為善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成為高尚的人,成為圣人,就必須做“革盡人欲、復盡天理”的功夫,使私心變?yōu)楣?人心變?yōu)榈佬?氣質之性變?yōu)樘斓刂?使自己的動靜思慮、視聽言動,真正地體現天理,亦即體現君臣父子、仁義禮智三綱五常的要求。這就是朱熹著名的“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二、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
當然,人作為生物,就必須飲食起居,否則就會死亡,更談不上什么“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因此,只要有人,便會有人欲,朱熹并不否認這一點。他說:“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人是理的產物,因此便有天理與人欲的統一。人欲雖然與天理有一定的結合,但并不都是壞的?!叭羰丘嚩?渴而欲飲,則此欲亦豈能無”。朱熹承認人生存發(fā)展需要的合理性,甚至將它稱為“天理”。當他的學生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欲?”他回答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梢?在朱熹的思想中,天理是包括人生存發(fā)展的物質精神需要的。朱熹所謂人欲,嚴格地說就是指一己私欲。如此說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實際上就是“存公理、滅私欲”的意思。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積極的思想。
三、去欲存理、去私存公
但是,朱熹沒有把“人欲”與“私欲”區(qū)分開來,在邏輯上留下漏洞,容易被人曲解。在朱熹提出這一主張之后,封建統治者把它接了過去,加以曲解,然后用來對付勞動群眾,要求人民群眾滅盡一切欲望,甘心作他們的奴隸和工具,使它變了質,在歷史上產生了不好的影響。但不管怎樣,今天我們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還是會發(fā)現,其“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對于我們抵制和遏制現實生活中因私欲膨脹而滋生的不良風氣有很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朱熹從理出發(fā),以理氣論性,由性而論心,由心而論欲,揭示人善惡的根源,并主張通過“存天理、滅人欲”的修養(yǎng)途徑,去欲存理,去私存公,使人心回歸道心,成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圣人。這一理論對我們國家發(fā)展,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四、“存天理滅人欲”的現實思考
孔子說:“不患貧而患不均”;董仲舒認為“有所積重,則有所空虛”。先人了解了人的性情,知道了亂是怎么產生的,于是就有法律來調節(jié)社會的和諧。使富人足以顯示自己尊貴而又不至于驕暴,使窮人足夠生活而又不至于憂愁,根據這種原則來進行調整,就可以使社會和諧、安定。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然而,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人欲也隨之泛濫.雖然中國還未進入發(fā)達國家的行列,但中國人的消費卻完全是超前的,享受型消費品的購置與使用,在世界上是排在前列的。家用電器,在國外,一般還是以普通家用電器為主,特別是電視機,多數家庭還是平板彩電。但是在中國,稍有條件的家庭,都換成液晶的了;再看手機消費,手機的外觀、功能在中國更新之快,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而且是新款手機一上市,很快就被消費者所接受,用過時的手機似乎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汽車消費,是目前一種很時尚的消費,只要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fā)現世界上最好的汽車,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都有它的身影。新聞媒體不是刊載了山西的煤老板一次購買悍馬車20輛嗎?雖說消費是個人的事,但面對如此嚴重的兩極分化,國家是否應該用法律調節(jié)一下,在保證人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再去鼓勵享受性消費。
人欲,真是可怕的惡魔!
在一個經濟發(fā)展水平還不高的國度里,浪費是發(fā)展最大的敵人。所以,今天我們再度審視理學時,不要一味批判他是如何禁錮人們思想、如何維護正統的,還要看看我們批判的理學對中國的現實意義?;蜗M,嚴重扭曲了中國的消費結構,也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結構。更為嚴重的,這種畸形消費觀念,會給中國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使“天理”也很難實現。
“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人欲導致自己的毀滅,天理使人成功。對此人們應有明確的態(tài)度?!氨玖⒍郎?本立了,其他事情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