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我友
摘要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估體系對于實現(xiàn)課程目標至關重要。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fā)展性評估,即根據(jù)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種新型評估方式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評估方式形成性評估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2文獻標識碼:A
目前,國內教學評估主要是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兩種。 長久以來,終結性評估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它不僅是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而且在學生潛意識里成為一種“類似功利性”的終極目標。單純以分數(shù)為標準的評估方式給學生以錯誤的導向,使學生不再注重課堂知識的積累,厭倦課堂語言操練,學生只關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成績。片面的評估方式顯然不利于引導學生合作性學習的開展,更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1 形成性評估的內涵
2007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 提出教學評估要采取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的形式,同時也明確了形成性評估的定義:“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fā)展性評估,即根據(jù)教學目標,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庇纱丝梢?形成性評估是終結性評估過程的有效補充,它使大學英語評估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成為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成為一個自我參與的過程。從大一新生入校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持久性跟蹤,不僅在課堂上,而且包括各種英語活動的參與程度,進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評價,而不單單依靠“考試成績”,通過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學生的參與行為、參與能力、學習態(tài)度作出持續(xù)性評價,幫助學生調控學習過程,增強參與意識和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最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形成性評估面臨的問題
(1)缺乏相對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雖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標準不明確。形成性評估只有具備了切實可行,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它的功效。由于形成性評估涉及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比如課堂表現(xiàn)與參與、作業(yè)完成程度、英語第二課堂的組織與參與、師生課下交談記錄、小型測驗成績在評估中的比重、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在評估中的比重、學生自評的方式等等,這些因素的綜合才能體現(xiàn)出形成性評估的作用,因此需要對此進行適當量化。
(2)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眾所周知,學生參與不夠,主體地位不突出的問題由來已久,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變。在形成性評估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評估的參與者理解“怎樣做才是參與到評估當中?”目前很多學生只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主體的地位有待加強。
(3)評價重知識,輕能力,不夠全面。教師只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參與主體―學生―的態(tài)度和情感因素,以及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精神的評估與指導。
(4)評估的最終效果——指導性作用未充分發(fā)揮。評估不僅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參與后,通過教師的形成性評估完成信息反饋,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不斷改進與完善自我,最終達到自主評估、自主學習的目的。
3 形成性評估的探索與實踐
終結性評估雖然強化了學生的認知目標,但沒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估,也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和多樣性的考慮,忽視了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遏制了師生的主體性、需求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英語培訓工作者不斷通過改革學習評價手段來促進老師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3.1 評估手段
形成性評估包括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其他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等,主要是通過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記錄、網(wǎng)上自主學習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形式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估和監(jiān)督,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1)學生自我評估。學生自我評估是學生認識自己和教師了解學生的一個重要渠道,它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利用“學生英語能力自評/互評表” 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二是在新生入學或每學期開學初,教師要求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并定期或不定期的與學生交流,查看他們目標完成的情況,并視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和外在學習動機。學生自我評估結果可作為教師了解學生的一個重要途徑,該部分內容不記入學期總成績。
(2)學生相互間的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是對學生自我評估的有效補充。制定“學生英語能力自評/互評表”,并根據(jù)各班級自身情況加以修改和完善,如在表中添加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課堂表現(xiàn)等內容。學生相互間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的結果反饋給每位學生。學生相互間的評估結果可作為教師了解學生的一個重要途徑,該部分內容不記入學期總成績。
3.2 教師對學生的評估
(1)教師對學生的主觀性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不僅僅取決于學生自我評估和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更取決于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xiàn),如出勤率、參與課堂討論的質量、遵守課堂紀律、筆記、晨讀、自習的情況等,課外任務的完成情況,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網(wǎng)絡自主學習情況等等。它是任課教師對學生的整體客觀的評價,貫穿于整個的學習過程。該部分的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20%。
(2)教師對學生的客觀性評估。教師對學生的客觀性評估是指平時測驗(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試。根據(j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每月進行一次月考,每學期進行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考試內容以學生所使用教材和網(wǎng)絡自主學習內容為主,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促進他們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平時測驗成績、期中考試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分別占綜合學期總成績的10%,20%和50%。
(3)其他部門對學生的評估。外語部提供學生參加英語第二課堂的情況;教學管理部門通過教學督導、學生座談會、抽查測試等了解教師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對班級和整個系部的英語教學情況進行外部評價。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可作為教師了解教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輔助途徑,該部分內容不記入學期總成績。
4 結束語
形成性評估是對終結性評估的有效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我評價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需要有機結合,合理有效地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