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丹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與各門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把握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關系。引導性是知識性的核心和宗旨;知識性是引導性的前提和保障??茖W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必須把握課程的主體實質,突出課程特色,弘揚主旋律;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優(yōu)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yǎng),增強課堂駕馭能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知識性;引導性;關系辯證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198—02
一、問題的提出:存在兩種極端的可能
從課程體系上看,“05方案”具有三大鮮明特色: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為根本;二是以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中心;三是以初步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為重點。[1]從具體各門課程的內容、類別和性質上看,也各有所側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側重于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主要是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體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傳承性?!爸袊F(xiàn)代史綱要”課把社會歷史發(fā)展和理論歷史發(fā)展兩個方面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和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實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fā)展的統(tǒng)一,是最為全面的歷史教育課程體系。“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則把以前的兩門課程有機地合二為一,實現(xiàn)了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結合,承擔起從現(xiàn)實性的角度直接回答大學生如何成長成材的問題??梢哉f,這四門課程不同的內容和性質在決定了各自不同側重點的同時,也決定了教師在具體教學和學生在接受課程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知識性與引導性的偏重程度的認識和把握問題,即二者誰為主、誰為輔,以及如何實現(xiàn)兩者辯證統(tǒng)一的問題。例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不少內容對于大學生來說普遍就感到有難度,原因就在于這門課本身知識性較強。盡管不少內容學生中學時可能在政治教科書上接觸到,但也大多只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某一部分或某個簡單概述。對學生來說,把握課程內容還需要一個進一步理解和深化的過程,顯然知識性的講解成了主要的方面,引導性則凝聚在了知識性之中。又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的教學就需要重視引導性而不是知識性的講解。
但是,從目前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在把握不同課程的知識性與引導性的關系問題上存在兩種極端:一是重知識性輕引導性。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育工作者過于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性,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忽視了其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性。老師只是教條地宣讀教條,采用的是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用理論引申理論,用理論解釋理論,而不是形象生動、聯(lián)系實際、深入淺出、有理有據地講課,在內容上過多過全,理論與現(xiàn)實脫鉤。雖然學生從小就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但是到了大學還是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其含義,不能從歷史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因而也就不能結合實際理解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更談不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了。二是重引導性輕知識性。很多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從小學、中學階段就反復的學習,內容高度重復,授課時沒有必要過多的講述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歷史知識,只需要強調對學生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就可以了。也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公共課不予重視,備課不充分,教學設計不合理,甚至為了取悅學生而花費大部分時間講一些無關內容,導致在實際教學中掌握不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性、靈活度和科學性,只是用大話、空話、套話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空談政治”,做“表面文章”。這種做法導致學生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沒有機會解決自身的各種疑惑,容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與各門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在教學方法論上要采取辯證的科學態(tài)度,這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關系要求首先從整體性和原則性上肯定其引導性,其次從具體性和個別性上肯定知識性,最后實現(xiàn)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統(tǒng)一。
首先,引導性是知識性的核心和宗旨,基于本質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決定了所設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以逐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即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武裝大學生,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和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和基本國情、形勢政策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為大學生形成主流思想文化奠定理論基礎,認清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生活的歷史走勢及正確方向,為學生的現(xiàn)實和未來生活、工作中遭遇的大是大非問題積淀正確的行動指南和價值判斷準則,使之堅定不移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此,引導性是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目的,知識性的講解與課程本身內容都是服從和服務于引導性功能的實現(xiàn)。
其次,知識性是引導性的前提和保障,基于基礎地位。知識性為引導性的獲得奠定了理論與思維認識上的基礎,構成了引導性的前提和保障。事實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科學的課程體系??茖W的前提要求我們把它當作知識來對待,反之對待知識也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鄧小平指出:“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根本理論基礎,這就需要把它作為科學來建設,使它立于社會實踐和科學最新發(fā)展水平之上[3]。要讓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就先要向教育對象講解清楚,使之理解和掌握其知識性的內在結構。而對象對馬克思主義的知識性的獲得才能促進其真正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外化出合乎馬克思主義原則和立場的現(xiàn)實行為。
三、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知識性與引導性辯證關系的幾點要求
1.要把握課程的主體實質,突出課程特色,弘揚主旋律。教師要針對課程實際情況在課前認真進行教學準備,吃透教材,領悟精神,備好課,積極掌握學生學習的難點熱點。在涉及關鍵性問題和影響樹立科學認識觀念的內容上必須講清楚、講透徹,而對于學生普遍理解,中學階段反復記憶的內容不必重復贅述,只需結合現(xiàn)實再次加以鞏固,也可引證事例加以證明。在教學中應當在樹立問題意識、重點意識、目標意識、方法意識等的同時,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旋律,從鮮活生動、具有吸引力的現(xiàn)實問題或理論問題導入到所要學習的基本知識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課時安排有側重,前后內容有照應,難度層次有體現(xiàn)。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要重點講授唯物辯證的觀點,實踐觀點,生產勞動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以人為本”觀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觀點等。再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所有本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而不是歷史系本科學生的專業(yè)課,因而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是在大學生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線索大致了解的基礎上,以愛國主義為主線,深入闡釋中華民族在黨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光榮偉大的奮斗史。
2.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優(yōu)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需要強化兩個理念:教學活動要“以人為本”;注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能力[4]。顯然,課前充分認識學生采取辨證施教的態(tài)度很重要。教師要有意識規(guī)劃教學過程,掌控教學時間分配,采用多種方法,如專題式教學法、研究式教學法、實踐式教學法、分組競賽法、案例分析法等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知識性與引導性的辯證統(tǒng)一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效利用學生樂于關注現(xiàn)實問題的興趣,找準理論和現(xiàn)實的結合點,以理論分析增強知識性,以理論引導解決現(xiàn)實問題增強引導性,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如很多同學通過媒體、網絡、報刊等途徑了解到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現(xiàn)象后,便嘗試解讀它們,但往往由于缺乏正確的思想而得出錯誤的結論,老師這時就要充分地以理論和理性的現(xiàn)實事實告訴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分析與認知方法。
3.要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yǎng),增強課堂駕馭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除了具備專業(yè)知識之外,還必須具備相關學科的廣泛了解,特別是人文學科基本精神的相互滲透,不斷補充新知識,豐富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完善知識結構。否則,就會割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講不出課程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特殊性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和其他各方面綜合素養(yǎng),如幽默感強、注意語言表達、注意儀表、懂得運用現(xiàn)代科技知識等等。本科生的年齡特征使得其行為模仿能力高于客觀冷靜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及其他綜合素質的高低會對受教育者產生重要的影響,教育者要時刻保持“樹人”理念,注意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修養(yǎng)。同時教師要增強課堂駕馭能力,在課堂中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立足于思想教育,著重于理論升華,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分析和理解當前的社會、政治和生活理念問題,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宏觀視角看當前社會重大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7,(2):9.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梅榮政.科學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2):3.
[4]李健強.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10):31.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