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岑參的詩被學術(shù)界公認為唐人邊塞詩的頂峰。其邊塞詩以高度的思想性、神奇的美學價值早已在歷史上有了公認的評價。在這里本人不揣谫陋,也談談岑參詩的美學風格以就教于方家。
一、岑參邊塞詩的寫作背景
岑參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從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的衰落時期過渡。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遺緒,開百年盛世,為整個唐代人文藝術(shù)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環(huán)境。隋以來的南北統(tǒng)一,結(jié)束了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動蕩,融北方的豪邁與南方的靈秀鑄造出了一個積極進取,追求功名與事業(yè)的英雄主義時代。那是一個文化昌盛,尊重知識與文化,鼓勵個性張揚的時代。知識和才華成了封建士子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正是這個時期,唐王朝積極開土拓疆,自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滅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與西突厥、吐谷渾、吐蕃、大食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quán)。到了玄宗時代,唐、蕃西域之爭更為激烈,無數(shù)文臣武將投筆從戎、效命沙場。就在這樣一個英雄輩出,大師泰斗映照文壇的時代,孕育了岑參——這樣一位偉大的邊塞詩人。
二、岑參邊塞詩的藝術(shù)特點
1. 精神美。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個充滿了希望和進取的可能性的時代,詩人們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樹。有了這樣的氣度和精神,所以他們才能把自己心靈的感受,內(nèi)心的本質(zhì)力量,自由地轉(zhuǎn)化為美的藝術(shù)形象,大氣磅礴般撼人心魄。岑詩幾乎每篇、每字之間均有這種精神充塞,“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唐詩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而岑詩的美,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如《走馬川奉送出現(xiàn)西征》一首,為烘托將士出征前的豪邁慷慨和大無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寫將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極力渲染和夸張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反襯人物。莽莽黃沙,寒風怒吼,展現(xiàn)出西域絕塞的畫面;“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畫,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huán)境的艱苦和臨戰(zhàn)的緊張氣氛;又“幕中草檄硯水凝”句,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fā)現(xiàn)連硯水也凍結(jié)了。這一系列的大背景的畫龍點睛與細微處的精雕細刻共同勾勒出了將士出征的極端艱苦,由此巧妙地烘托出了將士無畏的英雄氣概。
3. 音樂美。我國古代的詩,一直與音樂結(jié)合在一起。唐詩一方面繼承了南朝講究詩律的傳統(tǒng),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樂的影響,尤其注重聲韻和格律,岑參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岑詩不只局限在形式上講究韻律,而且貴在以感情的起落沉浮,賦予其詩節(jié)奏的鏗鉸有力。聲音到處感情到,朗朗上口,又韻味無窮。讀來如行云流水,令人蕩氣回腸,擊節(jié)贊賞。如《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起首六句寫戰(zhàn)斗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tài);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奏凱,以頌揚作結(jié),一抑一揚,跌宕生姿。前兩層皆兩句轉(zhuǎn)韻,節(jié)奏較促,此四句卻一韻流轉(zhuǎn)而下,恰有奏捷的輕松愉快之感。
4. 語言美。岑詩的語言之美是其詩之美的又一特征。概括地說,其詩語言特征在于平中見奇。其口語化的詩歌語言讓人感到親切灑脫,沒有絲毫的晦澀難懂之處,但又在平中見奇,句句精練傳神,且字字珠璣,擲地有聲。讀來真有點李白所謂“清水出芙蓉”那種樸素無華而麗質(zhì)天成的感覺。這種詩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感情真摯。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磧之作》);又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旁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戲問花門酒家翁》)口語化的詩歌語言,寫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而又格調(diào)詼諧幽默。且岑詩的語言之美還在于含蓄深遠,令人具遐思不盡之妙,而這種句子每首皆有。
5. 個性美。詩歌是自由心靈的書寫,必須有個性。唐代詩人李白等皆是具有高度個性的詩人。反映到詩作之中,就成了他們詩歌的個性之美。岑參的詩素以“雄奇”著稱,這便是其詩獨特的個性美。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劉大魁言,岑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另外,岑詩之所以“雄奇”應來源于他所親歷的邊塞生活。大西北雄渾、寥廓、蒼茫的天然境界和奇特的自然景觀大大開拓了詩人的胸襟,加上他那飽含熱情、積極進取的精神世界,狀美、瑰麗的詩句就隨著詩人的感觸噴涌而出了。因此,“雄奇”之美才是岑詩的真正個性,才是岑詩帶給我們的最美之處,也是岑詩被稱為唐詩邊塞詩頂峰的原因所在。
(本文作者單位:甘肅玉門赤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