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珊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化資源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與心理特征匹配原則、彰顯學科性質原則、參與性原則、把握時機原則。
關鍵詞:信息化資源;有效應用;心理特征匹配;學科性質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5-0018-03
隨著信息化資源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較之傳統(tǒng)教學,課堂結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整合的實效性問題也日益突出。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實效性的缺失,并非教師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教師在理念層面存在認識偏差。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認為,信息化資源有效應用要掌握以下四個基本原則。
一、與心理特征匹配原則
1.注意信息化資源的表現(xiàn)力對學生注意力分配產(chǎn)生的影響。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注意力不穩(wěn)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圍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不善于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信息化資源的表現(xiàn)性與小學生的這一特點不匹配,那么信息化資源在課堂上的應用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信息化資源的表現(xiàn)性,也稱為表現(xiàn)力,指信息化教學資源表現(xiàn)事物的空間、時間和運動特征的能力??臻g特征,指的是事物的形狀、大小、距離、方位等;時間特征,指的是事物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出現(xiàn)頻率、節(jié)奏快慢等;運動特征,指的是事物的運動形式、空間移位、形狀變化等。因此,教師在設計信息化資源時應當注意信息化資源表現(xiàn)性的返璞歸真:信息化資源的表現(xiàn)力需要借助一定的藝術形式,但藝術必須服從于教學,作過多的技術文章,如色彩過于花俏的界面,形狀特別的按鈕,隨意變化的字體,界面切換時嵌入的非教學相關的聲音,與教學內容氛圍不相融合的背景及音頻等等資源,看似技術精湛,卻影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變成了“第三者插足橫刀奪愛”。因此,好的資源應當追求“‘簡約而又不簡單”的表現(xiàn)力。
例如,我執(zhí)教《生命生命》(語文)一課,選用了與文本主題相符合的一張綠色為主調的充滿生命感的植物圖片為界面背景,為防止學生的注意力分配在這張圖片背景中,我將圖片進行了淡化處理,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界面上的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
2.信息化資源在課堂上應用的容量比例應恰到好處。
心理學表明,小學生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如果教師為突破教學重難點,一味擴張資源容量,會使學生應接不暇,學習活動陷入單一,學生也會對資源本身產(chǎn)生厭煩,導致注意力分散。
例如,某教師教學《中國結》(語文),制作了30幾張ppt,展示了各式各樣的中國結,插播了中國結的制作視頻,并拓展到了中國結在外交、喜慶、北京奧運等重大活動中作用的圖片資源,可見教師投入精力之多,但投入與產(chǎn)出并不成正比。觀察學生,開始時興致盎然,漸漸注意力轉移,最后目光有些茫然,有的學生開始“小弦切切如絲語”。這純粹是教師“自作多情、吃力不討好”。因此,信息化資源的容量應當精于取舍,追求“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效果。
二、彰顯學科性質原則
事物的基本性質指的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小學各學科的基本性質指的是該學科區(qū)別于它學科的根本屬性。例如,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同樣,數(shù)學、英語及其他學科各有各的基本性質。我們的教學就應該突出學科的性質,才不至于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課或者科學課等等。信息化教學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因素之一,其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其共有作用的淺層次上(如激發(fā)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等),而應當彰顯學科性質。
例如,上述《中國結》一課的教學,就因教師所利用信息化資源過度擴張了人文性,而隱匿了語文工具性的特質,降低了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的效度。
又如,我校某教師執(zhí)教《棉花姑娘》(一年級語文),獲得全國第十一屆多媒體應用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專家認為,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在信息化資源的支持下更加扎實,富有情趣,使語文學科的語文味得到充分彰顯。其中,在“學生與多媒體對話——在互動中發(fā)展語言”環(huán)節(jié),教師設計了一個讓flash視頻動畫“靜默”而由學生根據(jù)課文配音的環(huán)節(jié),在開放的、活潑的富有創(chuàng)意的多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分角色配音,讀好“請求”的語氣。從課堂效果看,每一個小配音演員都讀得有滋有味,既感悟了文本,享受了語文活動的樂趣,又訓練了表達能力。另外,在隨文識字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凸顯生字,以引起學生注意;在指導書寫環(huán)節(jié),利用信息技術強調重點筆畫、易錯筆畫;在指導朗讀時,放大提示情感的標點,引導學生體會情感,都彰顯了語文學科的性質。
三、參與性原則
信息化資源的參與性,指的是信息化資源在發(fā)揮作用時學生參與的活動:模型、錄音、錄像、計算機給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可能,使學生能隨時中斷使用而進行提問、思考、討論等其他學習活動,行為參與的機會較多;電影、電視、無線電廣播、多媒體計算機等媒體有較強的感染力,刺激學生的情緒反應較為強烈,容易誘發(fā)學生在感情上的參與。
信息化資源的參與性秉承的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自主建構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引導者”的理念。換言之,就是信息化資源最終應該為學生所用。我們認為,信息化資源的參與性至少包含以下兩方面:
1.情感參與。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和“好學近乎智”的以情優(yōu)教觀。新課程背景下,以情優(yōu)教更富于現(xiàn)實意義。從教學活動層面看,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以教材為基本載體的教與學的活動,教學過程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更是情感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學活動呈現(xiàn)一種走向生本化的知情交融的復雜狀態(tài);因此,學生的情感參與以其不可忽視的魅力成為教學中的重要抓手。信息化資源如果能讓學生對文本學習“一見生情”,就能為教學營造良好的情感場。
例如,小學語文《再見了,親人》一文(該課例獲得福建省信息技術應用三優(yōu)聯(lián)評特等獎),由于故事所處時代久遠,學生難以共鳴。我校教師教學本課,首先播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歷史紀錄片片斷以及志愿軍與朝鮮人民在車站依依惜別的視頻資料,一下子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參與,拉進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了閱讀期待。在學習“小金花和媽媽救老王”部分時,又把故事情節(jié)制作成動畫,再次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參與,痛恨與敬佩躍然臉上,充滿心胸,為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朗讀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2.思維參與。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F(xiàn)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chǎn)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新課程反對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tǒng)教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既“學會”更“會學”。因此,信息化資源的思維參與程度是辨別其是否有效的重要量標。如果信息化資源帶來的僅僅是知識的結論,那么它的作用就是淺層次的,甚至會培植學生思維的惰性,扼殺學生的智慧與個性。
筆者最近聽了一節(jié)數(shù)學課《圓的半徑與直徑》。教師花了不少精力做了網(wǎng)絡課件,但資源僅僅是教材的翻版與結論的呈現(xiàn),未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思維參與度為零而失去了教學有效性。
成功的案例如《棉花姑娘》教學,為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益鳥,教師設計了信息化資源“益鳥園”,讓學生自主收集信息,又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表達水平,利用多媒體提示句式,引導學生表達對益鳥的認識,既訓練了思維,又發(fā)展了語言,還鍛煉了學生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
四、把握時機原則
知識管理理論認為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書籍、文字、數(shù)據(jù)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和學習;而隱性知識則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需要實踐與體驗才可獲得。對于隱性知識的獲取,以下兩類信息化學習資源尤其要把握應用時機。
1.直觀性較強的資源的應用時機。
信息化資源的應用應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維特征。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思維的特點是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中、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漸漸發(fā)展,但往往仍需要具體形象作支柱。因此,對于直觀性較強的資源,如果應用時機把握得當則事半功倍,把握不當則適得其反。以語文學科寫景的文章為例,例如,某教師教學《日月潭》(二年級語文)第三自然段——清晨的景色時,由于已有的生活積累單薄,難以體會到文本所寫湖面上飄著薄薄的霧、晨星和山上的燈光在湖面似隱似現(xiàn)的美妙景象,這時,教師可以資源出現(xiàn)在先,引導品詞析句在后。再如,教學《草原》第一自然段(五年級語文),教師如果過早地應用展示草原風光的資源,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由文字引發(fā)閱讀想象,“看見”文字所描繪的事物。這實際上不僅阻礙了學生沉潛文本、品詞析句的能力發(fā)展,更阻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引導品詞析句在先,資源出現(xiàn)在后以使語言與思維發(fā)展兼得。
2.探究類資源的應用時機。
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fā)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jīng)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握“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加速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探究性資源在學生思維狀態(tài)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時“才出手”,實效性最大。否則,反而容易干擾學生學習課文,達到學習目標。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