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讀《上學記》有感

      2009-07-16 09:33:52
      書屋 2009年6期
      關鍵詞:馮先生馮友蘭文化

      ?!∪~

      最近讀了《上學記》,何兆武先生娓娓道來一個遠去的、恍若隔世的故事,他在書中寫道:“姚從吾先生那時候是北大歷史系主任,可是我們當年都覺得姚先生口才不好,講得不能令人滿意,所以不想上他的課。姚先生還教一門史學方法,也是歷史系的必修課,我就聽過兩堂,總覺得還不如自己借本書,一個星期就看完了。而且我知道,好多同學都不上他的課,姚先生也從來不點名,到了學期末,我們把同學的筆記借來看看,應付考試??珊髞硪ο壬搅伺_灣做了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而且臺灣后來的一批中年骨干歷史學家都是他培養(yǎng)出來的,真是出乎意料??梢娨匝匀∪?、以貌取人是何等的不可靠?!?/p>

      看似不經(jīng)意的幾句話,何兆武卻還了北大歷史系主任姚從吾一個公道。殊不知姚從吾1946年底曾經(jīng)出任國立河南大學校長,他在兩年任期的風雨中,可以說招致的污蔑與誹謗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開打擊:“田伯蒼(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長的田培林)和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是屬一個小派系,不久他榮升了教育部次長。校長位置讓與姚從吾。姚從吾是朱家驊的忠實奴仆,是田伯蒼的小同鄉(xiāng)。開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學校遷到蘇州,妄圖長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對姚從吾和“讓與”他校長位置的田培林卻另有所評:“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學校長……田校長一方面擴充校舍,一方面將黃河水利工程學校并入河大組建水利系,并與土木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合為工學院,又將醫(yī)學??茖W校并入河大,增強了醫(yī)學院,期望河大成為國內(nèi)一所完備的大學。至此,河大有文、理、法、農(nóng)、醫(yī)、工六個學院,十五個學系,正副教授達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講師助教一百一十人,學生達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為華北地區(qū)院系最多、校園最大的學校之一,為新中國建立之前河南大學歷史上最盛時期?!?/p>

      1946年冬姚從吾接任河大校長后有文章記載:“他延聘名學者專家來校任教,并親授《史學方法論》,領導師生埋頭讀書,努力研究學問……他常對學生說:‘學生的學問最后應該超過老師才對,不然國家的學術界怎能一代比一代進步呢?這是他自謙也是勉勵學生努力讀書的話?!?/p>

      同時,他的學生吳相湘在姚從吾逝世后的紀念文章《姚從吾盡瘁史學》中對他的人格有一段最為貼切的描述:“從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適之、傅孟真兩位先生的。在胡、傅兩位先生相繼辭世以后,從吾先生為求振興中國史學,曾不顧嫌怨,與惡勢力奮斗,對于培植后進更是鞠躬盡瘁,臨死不懈,當其辭世前兩小時,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時許尚與商務印書館顧問楊樹人教授通電話詢問臺大學生一篇論文刊行的事。當楊教授告訴他:論文已經(jīng)付排,他異常興奮地笑了。而不到兩小時,忽被他得意門生發(fā)現(xiàn)他坐在臺大歷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臟衰竭而氣息奄奄。這和適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館,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議會議場,鼎足而三,為中國近代學術界留下鞠躬盡瘁的珍貴典型。”

      寫到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華橫溢、特立獨行、傲世無羈,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的臺灣風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諢之余,卻偏偏對他在臺大歷史系的業(yè)師姚從吾老夫子情有獨鐘。在李敖1962年出道時的佳作《傳統(tǒng)下的獨白》一書的開場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經(jīng)有一段發(fā)自內(nèi)心的獨自:“多少次,在太陽下山的時候,我坐在姚從吾先生的身邊,望著他那臉上的皺紋與稀疏的白發(fā),看著他編織成功的自首校書的圖畫,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該不跟他走那純學院的道路,但是每當我在天黑時鎖上研究室,望著他那遲緩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問我自己:也許有更適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數(shù)語,真真切切勾勒出姚從吾的人品和在臺灣幾代文壇乃至在中國文史界的學術地位。最近,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員到臺灣講學,返京后談到臺灣一些中生代歷史學者對導師姚從吾推崇備至,他們將姚先生的有點木納、講課時對學生們稱“兄弟”的口頭禪都視為姚先生忠厚、謙遜的美德。

      毋寧置疑,僅以政治需要強加在姚從吾頭上所謂的“小派系”、“小同鄉(xiāng)”、“忠實奴仆”,以及什么“讓與”、“妄圖長期把持”等深文巧詆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學記》中,何兆武先生卻對留在大陸的馮友蘭先生采取和姚從吾先生不一樣的評價標準,在該書的第二章“幾個難忘的人”中“5、馮友蘭先生”的專題中,竟以不負責任的偏見和誤解連篇累牘向馮友蘭發(fā)難,使筆者好像又回到對知識分子求全責備、揪辮子、打棍子的那個遠去的時代。

      如果脫離了歷史的大格局而對一位備受煎熬、在夾縫里求生存還能作出大學問,以九十余歲高齡達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認的哲學家、國學大師馮友蘭,僅憑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隨意地指指戳戳,是極不公正的。作為對馮先生望塵莫及的晚輩,不由得心生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不知我們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時,國人該如何評價國學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馮友蘭。

      首先,對馮先生的政治身份認知問題,何兆武在文中寫道:“1945年國民黨在重慶開全黨的代表大會,主席團有十幾個人,自然都是國民黨最重量級的人物了,馮友蘭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來聽說國民黨要他做中央委員,他沒有接受,還是留在學校教書。那時候在民間,民主的氣氛還是占上風,所以大家跟馮先生的思想就拉開距離了?!币陨虾蜗壬鲴T友蘭“還是留在學校教書”這件事中,莫非認為馮友蘭不識抬舉、沒有出息,拒當中央委員而當窮酸教員,“大家跟馮先生的思想就拉開距離了”?這與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無疑,這就牽涉到馮友蘭是否是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問題。幾年前筆者曾經(jīng)向《道通天地——馮友蘭》一書的作者范鵬請教,范先生在研究馮友蘭時,提出一個“文化場效應”現(xiàn)象,對筆者頗有啟發(fā)。馮友蘭出生于內(nèi)地河南省南陽府唐河縣,在娘胎里就背負著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記。由于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異,他不可能像胡適那樣個性化、那樣超脫。在馮友蘭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國”,而個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馮友蘭1949年拒絕到臺灣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說得明明白白:“無論什么黨派當權,只要它能把中國治理好,我都擁護。”據(jù)筆者查詢,說這番話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戰(zhàn)事而南遷蘇州的國立河南大學,馮友蘭和當年絕大多數(shù)學貫中西的河大教授們的“故鄉(xiāng)事”,不外乎在中國知識分子面臨著一次重大歷史性的抉擇時,以馮友蘭為代表留在大陸的一代中國學人,是惟“家國”的前途馬首是瞻的。筆者在《國立河南大學之命運》一文中,對這一代背負著中原文化傳承的土著文人是這樣評說的:“他們心目中的‘愛國和政客嘴中的‘愛國是不一樣的,融進

      這一代文人血脈中的‘家國,始終是那一片生養(yǎng)他們的土地與這片土地孕育出來的中華民族文化?!?/p>

      以筆者之愚見,維系中華民族立足世界之林號稱五千年文明的紐帶,不能舍棄的就是這么一點中華民族的“共”性。當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國、認識中國文化時,這就是中國本土優(yōu)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對馮先生釋今古之“三史”、紀貞元之“六書”的巨著評說時強調(diào):“1942年,教育部舉辦過一次全國學術評獎……當時評出一等獎兩名,一是馮友蘭的《新理學》,也是《貞元六書》的第一本,另一部是華羅庚關于數(shù)論的著作。馮書的評審者是張君勱,對馮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馮先生在學術上是有貢獻的,但是否即如張君勱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無疑問?!焙握孜滟|(zhì)疑之后,就其本人來說并未在學術上對《新理學》提出質(zhì)疑的論據(jù),對此“不無疑問”的空頭質(zhì)疑,筆者認為在學術界是最為不可取的“風”氣了。文中何兆武又對馮先生另一部著作評價:“像他《新世訓》的最后一篇《應帝王》鮮明地表現(xiàn)出想作‘王者師的心態(tài)。在我們看來,一個學者這樣做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這就奇怪了,“學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們”是認為馮友蘭要以他的滿腹經(jīng)綸服務于政府、社會而當“王者師”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邏輯,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顧問、咨詢的專家、學者都為此“有失身份”了。

      這不是寬容的問題,這是公正與良知的大是大非問題。馮友蘭留在大陸、堅守在清華大學的教學崗位上錯了嗎?從西南聯(lián)大、清華大學一路走來的一位忠誠于教育事業(yè)的著名教授,該不該受到如此求全責備的苛求?

      對于馮友蘭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爭朝夕來感悟馮友蘭的勤奮,那就用寧彎不折來理悟馮友蘭的韌性。馮友蘭在抗戰(zhàn)時期陸續(xù)出版的《貞元六書》,是他“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的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xiàn)。在艱難困苦、生命攸關的戰(zhàn)爭年代,馮友蘭奮發(fā)有為著書立說,并不在于得“獎”。馮友蘭、華羅庚一文一理、一代雙驕,出類拔萃。這種在“絕徼移栽楨干質(zhì),九州遍灑黎元血”激勵下,煥發(fā)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獎賞都無法比擬的。在飛機轟炸、流離失所的戰(zhàn)亂中,能將生死置之度外而潛心研究學問者,精英也。

      馮友蘭在之后一波又一波嚴酷的政治“運動”中,他能屈能伸,大氣磅礴化腐朽為神奇,將生命融進他一生追求的學術,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寫、用口在述,有始有終、善始善終,用畢生的精力和生命將《中國哲學史新編》奉獻給世人的就是馮友蘭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備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氣候。

      這種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學術界最應當認真借鑒的。

      記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眾書局的新書展示柜中,看到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哲學小史》(大師小作叢書),署名馮友蘭著,在該書的首頁有一篇介紹《大師小作》的出版說明,中間一段寫道:“大師多有啟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發(fā)表。志在訓練學子,普及文化,啟迪民智。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寫作時并不比著撰學術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揮灑自如中顯露真知灼見。與其后坊間出現(xiàn)的輾轉編撰之作相比,這些作品實在更值得傳之久遠,成為后學的必讀?!?/p>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筆者沒有研究過哲學,本不在“行”,可哲學又無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師,何況面對的是“大師”。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頁的《中國哲學小史》,竟能濃縮中華數(shù)千年哲人之精華,在兩岸三地、東南亞的華人世界里,馮友蘭大名如雷貫耳。筆者作為“后學”只有“必讀”,被“普及”、“啟迪”的份。人貴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學習、繼承、求發(fā)展和將巨人踩在腳下嘩眾取寵,畢竟是兩碼事,這其中牽涉的何止是學風?!

      馮友蘭通釋古今、縱橫中西,堅守“教授”之節(jié)操,是“士”文化的頑強堅守者,“士”文化競爭核心是“節(jié)”??v觀馮友蘭一生不離本土,不為權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錢所誘惑,頑強堅持一生一世做學問,而且以剛柔相濟的韌性做出大學問,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純粹的哲人,自覺地擔當著中華文化道義的使命,這就是馮友蘭的大節(jié)。在二十世紀紛紜復雜的政治形勢下,能夠終身恪守學術陣地,為哲學而鞠躬盡瘁,可以說他是中華“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這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根”!

      馮友蘭在“文革”中不過是二位“教授”,他自貶為“哲學工作者”或人稱“臭老九”的一介草民,這就夠了。即便曾經(jīng)被點名在“梁效”的寫作班子當過顧問,也并沒有改變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運。“文革”中,馮友蘭在小組討論會上的一席發(fā)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對于孔子的批判和對于我過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見諸1973年《北大學報》第四期,據(jù)說該文還上了《光明日報》、《北京日報》。這些批孔文章出籠的背景,正如馮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運動轉向批孔運動。批孔還要批尊孔。當時我心里又緊張起來,覺得自己又要成為‘眾矢之的了。后來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呢。要相信黨,相信群眾嘛,我和群眾一同批孔批尊孔,這不就沒有問題了嗎……”馮友蘭這番表白是“自救”還是撈到了什么權與利,明眼人應當一目了然。

      但是,筆者不能不說的是,馮友蘭以哲學家的睿智,有意無意地以他的聲望與學識和“政治”開了一個大玩笑。那是在階級斗爭月月講、天天講的緊箍咒念到極端,惶惶不可終日的老九們處境艱險,不知下一個被拋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還是他的時候,馮友蘭對批孔推波助瀾,一時間,幾億人“唰”的一聲將腦袋扭向了幾千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金睛火眼個個盯住了“孔仲尼”,人稱“孔老二”,頓時身邊刀光劍影、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的氣氛松弛下來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這段至關重要階級斗爭的時空,轉移了“大批判”的目標,而使一些老九安然過了這個“村”、又過了那個“店”,幸運也。

      儒家學說能不能包裝到“個人崇拜”的絕對地步,孔子在和葉公對話時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币膊荒苋萑速|(zhì)疑!

      中國要走中國自己的路,國人就必須對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的精髓無限熱愛、充滿信心,這才是中國要崛起的真正底蘊。如果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經(jīng)驗時,不重視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結晶,這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寧置疑,馮友蘭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上“融貫中西、通釋古今”,展現(xiàn)給世界的中國近代哲學思想就是中華民族史不絕書的一個“圖騰”。

      哲人遠去了嗎?!

      在北大燕南園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馮老夫子的女兒鐘璞仍然守護著這座幽幽靜謐、蒼涼肅穆的小園。偶爾筆者從燕南園走過,似乎呼吸到這里的靈氣,感覺到馮友蘭做學問的那份執(zhí)著與深沉。

      是的,在這紛紜復雜的大千世界中,人生會有太多的無奈。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人人都應該有選擇、放棄甚至于妥協(xié)的自由。人活著為了什么,也會有不同的感悟。但是,不是所有的人最終都會被“把名字寫在水上”的。

      猜你喜歡
      馮先生馮友蘭文化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古地理學報(2022年4期)2023-01-29 13:16:09
      十分鐘的朋友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當之”——馮友蘭武圣觀論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最好的尊重
      慈善(2022年6期)2022-02-10 18:38:40
      我不想讓你誤會
      雜文選刊(2021年7期)2021-07-16 06:25:14
      寬堂先生(特寫)
      滇池(2019年1期)2019-02-14 02:36:54
      誰遠誰近?
      晴空一聲霹靂
      愛你(2015年10期)2015-04-19 23:59:48
      四子王旗| 庐江县| 木兰县| 永定县| 杭锦旗| 大埔区| 东光县| 顺平县| 拜城县| 鄯善县| 额敏县| 丹凤县| 黄龙县| 翁源县| 遂平县| 徐闻县| 普兰店市| 天镇县| 新平| 海门市| 壤塘县| 涿州市| 五华县| 项城市| 潼关县| 交口县| 湖北省| 渭源县| 滦平县| 壶关县| 澄江县| 扎兰屯市| 台东县| 赞皇县| 伊宁市| 石阡县| 陇川县| 阿尔山市| 大足县| 浦江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