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復娟
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yǎng)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也曾談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些話都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特別對我們語文教師來說,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更應該把情感教
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目標來實現(xiàn)。
一、更新教學觀念,尋找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契合點,陶冶學生情操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是長期的任務,因此語文學習的目標不能簡單定位在識字、閱讀與分析課文的基礎上,而應將其逐步拓展到文學這個藝術領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多嫻雅精致、膾炙人口,從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領略和感悟,往往集風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體。
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尋找與作者心靈的契合點。英國作家王爾德曾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這種外在的形式所構建的虛擬空間本身就召喚著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心理體驗去充分發(fā)揮想象進行再構建、再創(chuàng)造。而學生在閱讀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種期待視野,即閱讀習慣、趣味、心理、預期目的等等,當學生帶著期待走進作品空間時,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豐富的心理體驗,而當這種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時,就會達到一種至純至美的審美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靈愉悅感。
對于中學生來說,在這一閱讀過程中,往往最能使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扒閯佑谥卸斡谘浴?,優(yōu)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沈復筆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濃濃舐犢之情;曹孟德東臨碣石的壯志豪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一腔報國之情;“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一縷悠悠思鄉(xiāng)之情;還有羚羊木雕上交織著的濃濃親情和真摯友情,再加一股難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讓學生怦然心動,而終有所悟呢?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讓學生打開心扉,盡情感悟,去做主動的探究者而最終得到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
二、主動轉變角色,尋找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有這種感覺:學生會因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一個學生,甚至是學生家長,他們所選擇的是自己喜歡的老師,如果你受到了家長的歡迎,就說明你的教學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學生、內(nèi)化學生,做學生的典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也就會用心去體會、品味你所教學科的內(nèi)容。此時,你還得把學科知識和情感教育巧妙融合,把學生的情感傾向與自己教學的意向溝通融合,使兩者產(chǎn)生超越自我的交流,產(chǎn)生共鳴,并讓這種情感升華到更高的境界,以使學生求得崇高的知識美與人格美。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一教育目的,那就是我們的巨大成功。它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這樣的效果將對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教師只有將所授知識傾注以自己的感情,以熱烈的情趣、飽滿的精神進行教學,以親切信任的態(tài)度聆聽學生的回答,以熱情的態(tài)度給學生以點撥啟迪,才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學習的相應的情感,才能收到優(yōu)良的教學效果?!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著直接的感染力。贊科夫說得好:如果教師本身就“燃燒著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于獲取的知識,達到“共振共鳴”的效果。
另外,我們也應該看到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許多譯介的外國作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語文課堂。但總起來說,都是熔鑄著真、善、美的篇章,這就要求教師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引領學生一起穿越歷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蕪;領略異地的風土人情;欣賞皇帝裸體游行的丑態(tài);追溯人類歷史的淵源……在這種心靈相通、情感愉悅的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其效果自然會事半而功倍。
三、改進學習方法,尋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契合點,優(yōu)化學習效果
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不外乎聽、說、讀、寫,在新課程的語文學習中,這些已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課程更高的學習要求卻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求更為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點——語文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一種開放的群體活動,因而多個參與學習的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學習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個體之間尋求心靈的契合點,從而形成一種以自主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jīng)深入人心并廣為實施。
語文學習是一種內(nèi)化知識從而陶冶情操的活動。對于同一文本的體驗而言,個體之間勢必存在差異,甚至比較巨大。當幾個學習者在一起進行交流、探討后,可能每個學習者的體驗就會更深一層。
不同的學習者因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學習中勢必產(chǎn)生效果的不均衡性,這就需要建立一種由異質成員所組成的以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的小組,以期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情感教育是學校教育中最深層次的核心教育,也是語文教學最容易實施的教育,教師必須把它當作教育學生的最高境界,用真誠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長知識、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以便達到鑄造凈化人類靈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魚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南京師范大學主編.心理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7.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