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明
摘 要: 學校精神是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最寶貴的部分,是學校歷久彌新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對于凸顯和穩(wěn)定一所學校的形象、特色、風格和水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精神可以按照校訓引領、文化熏陶、名師垂范、制度保障等方法加以塑造,以此推動學校發(fā)展。
關鍵詞: 學校精神 校訓引領 文化熏陶 名師垂范 制度保障
放眼我們的周圍,僅靠金錢堆積、缺乏精神底氣的學校比比皆是,如何以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塑造起經得住社會和歷史考驗的、能為公眾認同、并能幾代幾十代傳承接續(xù)的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建設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學校精神是學校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最寶貴的部分,是學校歷久彌新的不竭源泉和動力,對于凸顯和穩(wěn)定一所學校的形象、特色、風格和水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作為學校普遍推崇的風尚、習慣、準則,一方面以制度規(guī)范的形式依存于校風;另一方面,又以價值觀念的形式存在于個體。學校精神的塑造重在營造觀念文化,我們的做法有:
一、校訓引領
校訓是學校精神風貌的象征,是學校辦學育人的追求,也是學校校園文化個性的鮮明標識,它往往能熏陶師生,提升師生的品位,激勵其奮斗,甚至影響其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校訓就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校訓具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作用,所以許多名校都很重視校訓的總結提煉和恰當表述,都很重視校訓的解釋、傳承,并且隨著時代變化對校訓內涵進行不斷豐富。例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北京師大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蘇州大學的校訓“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哈佛大學的校訓“讓真理與你為友”,普林斯頓大學的校訓“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等,無不傳達著學校自身共同的使命,即學校發(fā)展的責任感、理想與追求,表達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我校也很重視校訓的提煉和表述。2002年學校成立100周年紀念時,我校確定“正德修業(yè)”為校訓。之所以將“正德修業(yè)”作為學校的校訓,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正德修業(yè)”一詞直接來源于支塘中心小學的前身“正修書院”和“正修蒙學堂”,是對學校百年歷史學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我們確定“正德修業(yè)”作為學校的校訓,是對學校歷史淵源自然而又獨特的解讀,具有一種震撼力和穿透力,是對學校文化個性特點的定格和張揚。
其次,“正德修業(yè)”的校訓,蘊含并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精髓的內核,又體現(xiàn)了當今時代對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吨芤住罚骸白釉唬壕舆M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贝笠馐牵嚎鬃诱f,君子勤勉地進修自己的道德和事業(yè);為人忠實,守信用,以此來增進道德;修飾言辭,注意語言,說話有誠意,以此來積累事業(yè)。從古至今,人們普遍認為,德是做人的必備條件,“正德”就是匡正道德,是成人之本。“修業(yè)”即謹修學業(yè),就是要打好知識基礎,培養(yǎng)實踐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正德修業(yè)”的校訓,既是對學生成長的指導性要求,也是對教師發(fā)展的指導性要求。要想學生“正德修業(yè)”,教師必須先不斷地“正德修業(yè)”,才能切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因此,我校一直不斷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業(yè)精湛、團結協(xié)作的教師隊伍。
最后,用“正德修業(yè)”四字作為校訓,簡潔,概括,易記,令人難忘。
二、文化熏陶
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的載體,是學校精神產生的土壤。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一種文化意識和精神自覺。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全面的、系統(tǒng)性的工程,其最終要歸結到學校精神上來,讓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精神的生動詮釋。
一要優(yōu)化物質景觀系統(tǒng)。令人賞心悅目的校園物質文化景觀,形成一種美的氛圍,是一種特殊的物質“文化場”,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我們支塘中心小學的校園雖然不大,但有綠樹成蔭的大柿子樹,有遒勁的校園山石,有雅致的正修亭,更有朗朗的書聲和濃濃的學習氛圍。正德修業(yè)的校訓,勒刻著前輩學人題詞勉勵的巨石匾額以及精心雕琢的甚至一個宣傳牌、科室牌都時時影響教育著每一個學生。
二要規(guī)范行為文化系統(tǒng)。在辦學過程中,一個學校的風氣其影響力往往比簡單說教來得更迅速、更深刻、更有效。我們努力踐行陶行知“愛滿校園”的教誨,不斷追求教育的和諧。從教師而言,和諧發(fā)展的教師,有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有對學生的滿腔熱愛,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從學生而言,和諧發(fā)展的學生,愛學校、愛老師、愛學習,校園中呈現(xiàn)出師生關系融洽、教學相長的和諧現(xiàn)象,從而真正實現(xiàn)各自的“正德修業(yè)”。
三、名師垂范
前臺灣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說:“任何一所學校的精神,其實永遠有這所學校的老師來代表,如果這所學校有一批有學問而又有崇高道德的老師,這所學校就會成為被人難以忘懷的學校?!币虼?,培養(yǎng)和弘揚學校精神,必須讓名師既成為學校精神的傳播者、實踐者和傳承者,又成為學校精神的“代言人”。翻開我校百年校慶的紀念文集,你會看到我校在百年辦學歷程中涌現(xiàn)的以及現(xiàn)在正在活躍著的名師,他們是學校精神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和實踐者,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模仿是學校精神發(fā)揮作用的認知基礎,而榜樣又是模仿的關鍵。學生最敏感的是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師的影響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直接取決于教師的“角色扮演”。為此我校從“十五”開始就申報了蘇州市“十五”規(guī)劃課題《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學教師群體建設校本化研究課題實驗方案》,按照分類推進、群體提高、動態(tài)開放的原則,著力培養(yǎng)教師的三項素質和三種能力。三項素質指思想素質,要求教師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崇高的職業(yè)理想、優(yōu)良的職業(yè)道德;文化素質,要求教師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知識閱歷、深厚的專業(yè)水平;身心素質,要求教師具有充沛的體力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三種能力指教育能力,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掌握科學的育人方法;教學能力,要求教師于課堂教學、課外輔導兩個方面體現(xiàn)生動活潑、高效優(yōu)質的特點;教科研能力,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方面的科研能力。經過幾年的努力,一支素質好、能力強、水平高的面向新世紀的教師隊伍已經初步建成。
四、制度保障
學校制度建設是培育學校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撐和保障。培育學校精神應該立足制度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統(tǒng)一的制度體系,把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清晰地表達在規(guī)則中,使師生員工在學習、工作、生活各個方面有與學校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為,把學校倡導的價值觀念變成可見的、可感的、現(xiàn)實的行動。
在這方面我們學校充分尊重、信任廣大教職員工,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積極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參與熱情,充分調動他們參與學校管理工作的熱情,鼓勵和引導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學校定期召開教代會,通過教代會完善、修改、確立事前已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充分協(xié)商過的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這些程序的實施,使得學校的每一項規(guī)章制度的出臺都經過被管理者頭腦的充分加工和消化,成為教師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和競爭的起跑線和終點線,只有這樣的規(guī)章制度才有可能成為教師的共同需要,才能在日后的管理中起作用。事實上我校近幾年先后出臺的有關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政策和文件等都經過民主協(xié)商和合法的程序,不是領導的“一廂情愿”,而是領導和教師的“兩情相悅”,所以沒有引起教師們的抵觸,慢慢地成為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念,在學校的發(fā)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學校精神是一筆財富,它需要全體成員以奉獻精神共同參與,齊手共建。而良好的學校精神的塑造可以使我們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中依然能有一種信仰。為自己構筑起美麗的精神家園,益人又益己,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