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香 李志強
摘要:憲政理論在布坎南思想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在對憲政理論介紹的基礎上,初步敘述和剖析了蘊含其中的豐富的倫理思想。即,一致同意:規(guī)則確立的道德前提,以人為本:規(guī)則的倫理宗旨,程序正義:規(guī)則的倫理維護,并在最后對該理論進行簡要評論。
關鍵詞:憲政;個體道德;程序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529(2009)06-0026-04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是公共選擇理論、憲政理論最著名的創(chuàng)始人和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盡管走出霍布斯叢林的道路可以有無數條,但“最佳”的選擇卻是:為了制約利維坦而在社會互動中共同體的成員一致同意的規(guī)則最有效。在他看來,全體一致同意的規(guī)則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夠為一個有著既定能力和目標的共同體的成員,萃取出一種均衡結果或結果格局。這就是最通常意義上的布坎南的“憲政”理論的表達。
布坎南的憲政理論直接研究的是個人在其中相互作用的規(guī)則和制度是如何被選擇的或規(guī)則和制度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憲政理論是討論制度規(guī)則的理論,但他并不針對特定的制度,而是對規(guī)則的規(guī)則即元規(guī)則的討論。正如他自己所言,憲政理論“是惟一地從最初的個體主義公設、行為假設以及對規(guī)則之運作的預見中推導出來的。從這一論斷中,可以得知:布坎南憲政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1憲政理論的個人分析模型
布坎南以個人的角度去分析,認為一切社會現(xiàn)象都應追溯到他們的個人行為基礎;個人的目的或偏好是經濟學分析的出發(fā)點和基石,必須把個人的有目的性放在首位。因為根據他們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動,個人的有目的性乃是一切社會行為的起因。這種把個人作為社會分析的基本單位的觀點不僅體現(xiàn)在對社會秩序和個人行為的看法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對政府和政治的見解上。因此,要論述政府的決策過程,必須分析參加這些決策過程的個人的行為。只有采用這種方法才有可能進行選擇,才能將復雜的政治活動變?yōu)榭梢钥刂频幕顒印?/p>
在布坎南看來,共同體完全是由具有個人動機和個人利益的不同的個人組成的,由這些個人組成的共同體自然也就會不可避免地將個人利益參雜到政治決策中。因而,作為有關經濟和政治這兩個市場最終的決策者的個人的行為模式是可以統(tǒng)一的。這樣,布坎南自然地把“經濟人”的假設擴展到政治領域?!爱斎藗兊恼涡袨楸徽J為一如他們其他方面行為一樣是追求私利時,憲制上的挑戰(zhàn)就成為這樣一種挑戰(zhàn):構造和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限制以剝削方式追求個人利益并引導個人利益去促進整個社會利益的制度和規(guī)章。
憲政的邏輯包含在如下隱含的預見之中:授予政府的任何權力,都有可能在某些范圍內和某些場合下,以不同于共同體中的個體在“無知之幕”中所規(guī)定的可欲的用途加以行使。作為以代理人身份采取行動的“統(tǒng)治者”,與普通公民相比并無更多的道德保證,個人在公共選擇和私人選擇中具有相同的動機。當然,不必排除做出政府決定的那部分人有其“道德”行為的可能性。但一個較為合理的憲政構造的思路,確實需要排除把這種“道德”行為假設作為規(guī)范分析的前提。
2規(guī)則限制論
布坎南憲政的邏輯起點就是對人性的頂設:人性是不完善的,有自私和濫用權力的傾向。正是基于對人性弱點的認識,通過法律化的政治程序,來限定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guī)則和制度。他認為:“對于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如果要適當地設計出能制約賦予他們權力和他們在這些權力范圍內的行為的法律——制度規(guī)則,就必須把政治家和政府官員看作是用他們的權力最大限度地追求他們自己利益的人。”這些規(guī)則界定了私人活動和政府活動的相對范圍,并且對政治活動的程序施加了外在約束?!?/p>
既然規(guī)則是至關重要的,那么,應當選擇什么樣的決策規(guī)則呢?布坎南提出的標準是“一致同意”的原則,因為“一致同意”意味著沒有人受損,這顯然同樣適用于多人的情境?!耙恢峦狻痹瓌t作為布坎南憲政理論貫穿始終的邏輯,成為判斷一個規(guī)則是否有效的標準。怎么避免機會主義而達成一致同意?布坎南認為這主要是集中于共同體的成員處在“不確定性之幕”之下。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人們無法預測特定規(guī)則的采用會對自己的利益產生何種具體的影響,這樣就排除了個人與特定制度和規(guī)則發(fā)生特殊利益聯(lián)系的可能性,這種不確定性就像一只無形的手促使理性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計算趨于選擇一種公正的規(guī)則,并就這一規(guī)則達成一致意見。在布坎南看來,一項政策是否有效,需要一致同意規(guī)則的檢驗,一致性是檢驗效率的最終尺度,這種尺度不僅限于應用配置結果上,這種結果是在公開存在或勉強定義的體制——結構規(guī)則下產生的,對效率的一致性檢驗可以往前上溯到體制階段或規(guī)則本身的效率檢驗上。
通過恰當的規(guī)則設計、制定和維護,對政府權力的有效限制實現(xiàn)對人的尊嚴和基本權利的保障和維護,并以一套規(guī)則和制度規(guī)范政府的權力,通獲得可持續(xù)的社會秩序。
布坎南的憲政理論中不論是其分析模型中的個人主義與經濟人假設,還是規(guī)則限制中的一致同意,都力圖保障相互沖突的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一系列的主張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倫理思想。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一致同意:規(guī)則確立的倫理前提
布坎南的把個體的個人作為價值評判的主權者,及其所隱含的個體的個人處于同等的地位這樣一種觀念,賦予一種特別的決策規(guī)則即意見普遍一致或全體一致同意原則以核心地位。一致同意之所以能成立,在于它的構建方式就主要是在各種歧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論中尋求一些基本的共同之點。“只有通過結成某種團體,其成員明確或隱含地采用共同的價值觀或準則,個人才能就他們所觀察的事物達成~致意見?!庇捎诓恢雷约涸谔囟ńY果方面的預期利益,個人在“不確定性之幕”背后選擇規(guī)則,效用最大化就會要求人們考慮一些抽象的準則如公平、平等、正義等,而不是考慮較為具體的東西如凈收入或財富。正如布坎南指出的,“在立憲選擇中,個人的選擇必須立足于對有關一個序列的‘博弈的各種備選規(guī)則的運行特性的預見上,這一整個序列很可能是不可測定的。其視野必然比任何后立憲選擇更為廣闊。這種時間視野的廣度確保了在幾乎對所有真實世界的仿真情形中,單個選擇者更無從確定自己的前景或位置”,“如果由于某種足夠厚實的不確定性之幕的存在,人們難以確定自己嚴格界定的利益,那么他們就可能會根據諸如公正等某種一般標準在備選方案之間進行選擇?!?/p>
這種普遍一致或全體一致同意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社會中的個人應該追求的某些最終目標,確實存在普遍的一致意見。個人自由、繁榮、和平——這些是人們普遍贊同的意見。”這里的一致同意的規(guī)則包含著兩層倫理意義:其一,一致同意規(guī)則的認識論基礎是道德預見。其二,一致同意規(guī)則的執(zhí)行基礎是道德自律。
(1)“一致同意”規(guī)則的道德預見作用
人的任何認識均有預見功能,其中道德認識尤為明顯。只有在對人們行為的可能性的規(guī)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才能推斷出在今后相識情況下所可能出現(xiàn)的行為,才能將準則、規(guī)范、輿論等加之于他們之上,從而防患于未然?!耙?guī)則的價值就在于向每個活動主體提供關于他人行為的信息,因而允許每個主體參照自己對于他人未來位置合理預期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規(guī)則是因為這一功能而為人珍視?!庇捎谝?guī)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表現(xiàn)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而具有的道德預見的作用,從而激勵人們去為實現(xiàn)這種預見而努力。
這種道德認識是規(guī)則發(fā)揮效能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及其重要依據。正通過這種認識和預見,達到人與人心理和行為上的溝通。但是,道德認識不是為了預見而預見。而是為了更好地指導自己和別人?!耙?guī)則使每個人對別人的行為有了可預測性。這種可預測性所采取的形式是,它告知那些參與互動關系的人們的活動或邊界?!辈捎靡?guī)則是為了告知,兩方中的每一方都具備了預測另一方行動的能力。這種預見和指導相統(tǒng)一的內容構成了道德認識在規(guī)則作用中的特殊的價值規(guī)定性。
認識到我們作為社會成員,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并持續(xù)不斷地與他人相互作用,我們便會理性地決定對我們自己的行為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約束,這些約束將從外部對我們的意志產生作用,將強制地加在我們頭上。只要我們確信,其他人的選擇會受到同樣的約束,我們就會自愿地、有意地選擇限制我們自己的行動自由,限制選擇自由。選擇這樣的約束時,我們是在力圖從以下確信當中獲得預期的收益,即確信其他人的行動自由會受到同樣的限制。
(2)“一致同意”規(guī)則的道德自律
毋庸置疑,個體的道德自律是必要的,它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而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作為公共決策者的政治家及其代理人也存在廣泛的道德自律。但是。如果我們希望這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將是可悲的錯誤。這是由于“任何規(guī)則只要受到所有當事人的尊重就可以得到較高的總回報,但規(guī)則也是脆弱的,因為一部分乃至全部當事人都會在自己的利益的驅使下受到違反協(xié)議的激勵?!绷⒎ㄒ?guī)定的懲罰不僅僅是個人為其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所付出的‘代價,他還指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這個人犯了‘錯誤。在不同飲料中做出一個選擇,是一個與道德無關的行為;而在合法與不合法的行為方式中做出選擇,則不是與道德無關的行為(最起碼在規(guī)則的合法性源于選擇這得事先同意時,它不是與道德無關的行為)。這是因為“如果實在自愿基礎上同意的,就等于做出了遵守該規(guī)則的承諾。公正的行為就是信守承諾的行為?!驗楣膫惱?,就是信守承諾的倫理?!睂τ谥鳈嗷顒臃秶统潭鹊奈ㄒ患s束只能來自于自我約束,但是為了使道德自律能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必須借助于外在的規(guī)則進行限制
政治立憲是基于對政治權力行使者的不信任而出現(xiàn)的。對于這一點,在立憲者看來,尋求恰當的社會契約,就如尋求工程合同的有效合約一樣。打算蓋一所房子的個體會尋求他們可以信賴的、盡職的建筑師,但是,當他們坐下來面對面地簽訂合同時,他們隱含的一個假設就是,簽約的對方是一個壞蛋,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欺騙自己。他們做出這樣的假設并非因為他的簽約方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人,而是因為他們在簽訂合約時,把最糟糕的情況考慮進去。這反映著這樣的觀念:“當許多人參與社會互動時,一個壞人追求狹隘的私利,會誘使大家都采取類似的行動,這僅僅是為了防范壞人傷害他們而已。正如霍布斯所說:“雖然惡人在數量上少于正派人,但是由于我們無法區(qū)分他們,于是便有懷疑、提防、抑制和自衛(wèi)的必要,即使這偶爾會針對最誠實最公正的人?!薄瓘倪@個意義上說,立憲的含義在于防止壞人干壞事,也就意味著其目的在于促進公共決策者多做好事,意味著對于政治決策者外在約束規(guī)則的強調不是否定個體的道德自律,而是在為個體的道德自律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
2以人為本:規(guī)則的倫理宗旨
人作為個人在憲政的政治法律框架之內占據了中心性的地位,可以說憲政的整個保障系統(tǒng)都是圍繞著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個體性而展開的,個人是惟一的意識單位,一切價值評估都是以此為起點。這表明憲政完全從個體的角度定位價值,個人是整個憲政框架內的軸心和樞紐。在憲政體制下的個人所具有的地位、權利和意義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具體表現(xiàn)為:它以“人”為最根本的出發(fā)點,把“價值的最終源泉惟一地歸結到個人身上”,且在個人之間不存在差別;強調對個人價值的認同和尊重,追求憲政是為了人的尊嚴和每個人的平等權利與自由。同時認為只有通過合法限制政府的權力,有效制約政治權力,特別是國家權力所可能導致的專制和極權,從而保障個人各項權利免遭侵害,維護個人的價值與尊嚴,這是布坎南憲政的邏輯起點。
布坎南以個人的角度作為分析的基礎,認為只有個體才是選擇和行動的唯一最終的實體,任何關于社會互動過程的理解都必須建立在對過程參與者行為分析的基礎上。布坎南明確指出,“集體行動被視為個體在選擇集體地而非個體地實現(xiàn)目標是的行動,而政府則被視為不過是允許這樣的集體行動發(fā)生的諸過程之集合或機器而已?!睆倪@個觀點出發(fā),得出的結論是一個集體或社會從來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選擇行為,集體行動是由許多獨立的個人行動所組成,它本身不存在任何獨立于個人的價值、目標和行為,政府為了個人的利益才作出公共決策的。
布坎南賦予個人在各種關于社會組織的問題上最終的主權者的地位,個人被賦予了這樣一種資格,他們有權選擇他們愿意在其中生活的組織性——結構性結構,且判定各種社會組織結構的合法性的依據是那些正在這些制度下生活的人們自愿達成的協(xié)議。個體的個人是最終意義上的主權者被證明為是一個自由的社會秩序的正當性的依據。也“只有個人才做出選擇和行動,集體本身不選擇也不行動,把集體當作進行選擇而提出分析是不符合通行的科學準則的,社會總體僅僅被看作個人做出選擇和采取行動的結果”。
需要明確指出的一點是,這種觀點絲毫不否認共同體或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因為“個人的獨立自主并不意味著個人在進行選擇和活動時,他或她是脫離與其具有千絲萬縷關系的社群和其他人孤立地存在著。由個人組成的任何形式的社群或團體,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共享某些價值觀念,進一步說,任何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會受到那些在社群中與其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人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币虼耍餐w中的個人可能具有共同的價值,他們可能大致同意其政治組織所采取的政策確定的具體目標。但是,“與其他組織一樣,這一政治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增進個人價值與利益?!蒙鐣?good society)是最大限度地增進個人成員所表達的利益的社會,而不是最大程度地增進某些獨立界定的‘好的標準的社會。”
可見,布坎南憲政的邏輯是這樣一種立足于個人權利能邏輯,個人既不是幻想中的遠離法權關系的自我,也不是企圖通過政治斗爭而成為統(tǒng)治者的自我,而是一些在社會的平等、
共識的政治法權關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個人。為什么在布坎南憲政理論中個人在其中的地位如此突出呢?因為,憲政從一開始就把防范放在了優(yōu)于伸張的地位,憲政所確立的價值取向,與其說是旨在伸張個人的各項權利,不如說是旨在防犯個人的各項權利被“統(tǒng)治者”所侵害。從這個角度看,也許憲政的政治邏輯比之各種爭取個人權利的斗爭哲學要消極,但這恰恰是憲政正義的實質所在。憲政所確立的個人原則,是一種看上去較為保守的弱勢原則,它并不著力于追求自我的權利,而僅是把重心放在如何限制專斷的政府權力使其不損害個人的私人權利方面。因此,限制政府權力,保障私人權利和私人空間,便成為憲政的第一要務。
3程序正義:規(guī)則的倫理維護
憲政價值理念是憲政的內在規(guī)定,其中限制和制約公共權力是布坎南憲政的核心價值理念。在《自由的限度》一書中他寫道:“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的自然傾向是將最終的價值置于過程或程序之上。”憲政的實施要求必須要建構一套體現(xiàn)正義原則的制度體系,這種正義原則的保障制度則是通過程序的正當性來維系的。
(1)程序正義的原則
布坎南認為“公正的含義來自公正概念所適應的社會秩序的規(guī)則?!笨梢?,如何制定決策常常被認為比制定什么樣的決策還重要。這是因為,“規(guī)則變成了公正的基礎;規(guī)則在邏輯上先于公正”。當決策程序被認為是正義的時候決策更有可能被合法地接受。在布坎南的規(guī)則理論中隱含著程序正義的幾條核心標準:平等進入、中立、穩(wěn)定性。
1)平等進入?!罢x要求,開始進行‘博弈時,參與者面對的是制度上可行之程度的均等機會?!辈⑶遥?guī)則應當是面向所有人的,而且應當是平等地面向所有人的。一致性原則要求,所有的人都應被看作是道德上平等的個人,他們有著平等的能力對那些相關選擇表達價值取向。2)中立。當在決策者中立和公平的限度內決策程序被認為是正義的。在實踐中,對于決策所涉及的利益群體或對象沒有偏私是這一正義標準最基本的要求。布坎南提出,“應把大多數政治決策,包括與稅收租財政支出的有關政治決策普遍——也就是無歧視——適應于政治社會中所有的階層和團體,那么現(xiàn)代分配政策被極度濫用的現(xiàn)象也許會銷聲匿跡。”這種可以有效地限制政治家,使其在決策時真正地從“公眾”的角度考慮或多或少地公平地提供社會福利。3)穩(wěn)定性。只有規(guī)則是穩(wěn)定的和持續(xù)的,人們才能知道自己在參與公共生活中能夠合理地期望什么,從而才有可能在行動中遵守規(guī)則。“為了功能發(fā)揮,規(guī)則需要穩(wěn)定。如果規(guī)則不斷變化,它所提供的信息將喪失意義。每一個游戲者將不再理所當然地認為其他人將遵守現(xiàn)存規(guī)則,即使他自己知道現(xiàn)存規(guī)則也沒用,因為他不知道別人是否知道他知道。”規(guī)則實際上只是起一般規(guī)范的作用,而它們之所以能起一般規(guī)范的作用,是因為我們生活和行動中有許多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在這些類似的情況下采取類似的行動。
(2)程序正義的性質
1)程序正義是一種過程的正義,其正義是由程序建立或保證的。程序決定結果,并且程序的正義性將保證結果的正義性。布坎南曾宣稱“作為程序,矯正性的重新分配如果實施就會違反契約論的或協(xié)議的公正標準,而我本人分析的重點就在于這種程序”。在許多場合,人們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不正義,問題在于人們往往不按照正義原則行事。在這種情況下,正義的程序能夠保證人們按照正義原則行事?!爸鲝堦P注規(guī)則而不是結果的規(guī)范性論點中……涉及如下主張:不了解結果如何發(fā)生,也就不可能從規(guī)范的角度正確評價結果。提出這一主張可以基于如下原理:過程內在地具有規(guī)范的含義,或關于過程的信息反過來提供了關于結果的信息,而如果沒有這一信息就很難甚至不可能進行評估?!睆倪@一觀點中可知:正義的程序一旦執(zhí)行,它所達到的任何結果都是正義的,無論它們是什么。因為,“從規(guī)范的角度看,比賽——比如賽跑——的結果也許根本無關緊要:只要規(guī)則是公平的,并得到了遵守,則任何結果都是可以接受的。換言之,就算從規(guī)范的角度說結果有著重要意義,但形成它們的過程同樣如此”。
2)程序正義是一種形式的正義。“形式”與“內容”相對,“形式”是普遍的?!皟热荨笔翘厥獾?。程序正義要求,法律和制度的執(zhí)行應該是始終如一的,其程序對所有人都是一律的,而不管這些法律和制度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這就是形式的正義。程序正義作為政治的正義應該是普遍的,應該適用于所有場合的所有人,而不能考慮特殊性?!罢x首先要求闡明憲法的詳細規(guī)定和實行法治,法治本身則體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個基本原則必須加以擴展,確保所有的人‘按相同的規(guī)則參與博弈,嚴格禁止政治上的區(qū)別對待或歧視。”程序正義在實踐上的巨大優(yōu)點就是繞開這些特殊的處境,不考慮具體的個人,從形式上來滿足正義的要求,由程序來保證結果的正義。程序正義體現(xiàn)了一種正義的理想:正義的程序一旦執(zhí)行,其結果必然是正義的,無論它們本身是什么。因為“結果是從遵循某種規(guī)則的某一過程中形成的,這一事實提供了有關該結果的規(guī)范性狀態(tài)的信息,而通過別的途徑是無從知道這一狀態(tài)的。在這里,規(guī)范性意義被賦予結果而不是過程但是該過程提供了—個檢驗該結果之性質的標準?!?/p>
3)程序正義是規(guī)則內在的正義。形式的正義觀念運用到政治生活中,就形成了法律和制度的規(guī)則。換言之,程序正義是政治的正義,而政治的正義是通過法律和制度的規(guī)則體系表現(xiàn)出來的。
如果某項活動是按事先商定的規(guī)則進行,規(guī)則又得到一致的自愿同意,不管結果如何,都應視為公平的。規(guī)則公平來自其制定的過程,只要制定規(guī)則的過程經過了一致同意,規(guī)則就是公平的。因為“公正要求人們怎么做,取決于個人恰好同意的具體規(guī)則是什么?!敝灰?guī)則是公平的,結果就是公平的。這是由于“公正與其說是評價可供選擇的多種規(guī)則和/或社會秩序的外部標準,不如說是相應的規(guī)則結構內在固有的組成部分”,“自我們的概念框架中,規(guī)則設定公正的條件,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公正呈現(xiàn)出某種‘非目的論的、依賴于具有歷史背景的性質?!币虼耍?guī)則對決策的決定作用來自其本身的約束功能,決策規(guī)則約束個人在集體中的行為,個人是在給定的規(guī)則程序下,根據自己對約束條件的理解,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的行動方案。
他的憲政理論完全是創(chuàng)新性的,他也套用尼采的話把自己的理論比喻為一扇“不同的窗口”。這一憲政理論亦為政治學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價值趨向。布坎南這種對政府行為非理性化的揭示以“一套悲觀色彩較濃的觀念取代了關于政府的那套浪漫、虛幻的觀念?!逼瞥苏渭?、官僚的一心為公、大公無私的道德神話。
憲政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它從邏輯上打破了過去那種個別從屬于一般的普遍邏輯,而確立起一種以個體為核心的個人主義政治邏輯。不是個人服從于集體,個體服從于國家,而是相反,國家、集體它們的存在和目的僅僅是為了個人,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個人不是為國家或政府而存在。而是國家或政府為個人而存在,它們的價值以個人的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到,憲政個人原則是由于看到了人性的弱點和政治權力的危害而采取的穩(wěn)鍵的政治哲學的體現(xiàn)。
布坎南的觀點與人們通常把正義視為評判不同規(guī)則或制度的標準的觀點是不同的。他的正義的含義是正義概念所適用的社會規(guī)則所賦予的。他認為只要規(guī)則是大家都同意的,那么無論出現(xiàn)什么結果都是可以接受的,只注重規(guī)則不注重結果。他的憲政理論對結果不感興趣。
憲政——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對政治權力作出限定。使確定合理的政治結構,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即便合理的制度結構得到了選擇,制度能夠約束政治決策者的行為嗎?盡管個人存在很大的激勵去設計禁止破壞憲政秩序,但是,個人均具有違背承諾、利用政府以他人的利益為代價來為自己牟取好處的內在激勵。因此,通過對布坎南的規(guī)則內容及規(guī)則形式的研究,我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了布坎南規(guī)則理論的內在困境和鮮明的烏托邦色彩,更清楚地看到了其憲政理論的內容實質及其局限性。但這并不等于制度立憲改革毫無前途,因為經驗事實證明,各個國家的立憲規(guī)則或多或少的有其正義性,也或多或少地對政治行動者的行為施加了看得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