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敏
摘要“孝”在傳統(tǒng)社會中是人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治國安邦的大道,在現(xiàn)代的中國社會是建設和諧家庭、和諧社會極其重要的理念?!靶ⅰ钡脑竞x是養(yǎng)、敬、立嗣、諫諍等,其現(xiàn)代意義則為贍養(yǎng)、尊敬、感恩、追思、親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孝孝道忠悌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3-0032-04
一、“孝”的原本含義
“孝”主要是指子女對父母在贍養(yǎng)、尊敬、送終等方面應盡的義務。孝是儒家的核心德目之一。《孝經(jīng)》上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痹谌说男袨橹?,沒有比孝更為重要的了,孝是百德之首。
“孝”不只是家庭道德,也是社會的倫理。在傳統(tǒng)社會里,孝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治國安邦的大道?!墩撜Z》中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漢代以“孝”治天下而聞名于世。漢代以降的歷代統(tǒng)治者,莫不模仿漢代的以“孝”治理天下,以“孝”規(guī)范百姓的行為,以求得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
傳統(tǒng)文化中,“孝”的含義有如下六種。
(一)孝是奉養(yǎng)雙親
“善事父母為孝”,奉養(yǎng)父母,扶助父母,替父母做事,盡心盡力都是孝??鬃诱f:“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二)孝是尊敬父母
奉養(yǎng)雙親是孝的外在表現(xiàn),但是不是真正的“孝”還要看是否甘心情愿,真心實意地奉養(yǎng)雙親。所以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如今的所謂“孝”,只是養(yǎng)活父母就行了。這一點連狗和馬都可以做到,若不以恭敬之心,即便養(yǎng)恬父母,那跟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孟子·萬章上》)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現(xiàn),給父母解決吃穿住行的問題比較容易,難的是是否由衷地行孝。孔子在回答子夏問孝時說道:“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僅僅有事替父母去做,有美酒佳肴讓父母先吃,這不難做到,難的是由衷地和顏悅色地尊敬雙親,即身敬、詞遜、色順。
總之,養(yǎng)親是孝的外表,而尊親才是孝的實質。孝是養(yǎng)親與尊親的統(tǒng)一。
(三)孝是“無違”周禮
周禮是西周社會的制度、法與道德的總匯。
對雙親行孝,要符合周禮的要求,不得違背周禮的規(guī)定。所以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對待父母生養(yǎng)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禮的規(guī)定辦。
(四)孝是“無改”父之道
做兒女的要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視父母的意見、主張永遠正確,不可改變。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意思是說,父親活著的時候,觀察兒子的志向與父親的志向是否保持一致,父親死了以后,觀察兒子的行為是否有悖于父親的意志,三年不改變父親立下的規(guī)矩,這才是孝啊!
孟子亦有類似的說法,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不得父母的歡心不可以做人,不順從父母的旨意,不能做一個好兒子??梢娒献禹槒母改傅囊庵九c孔子三年無改父之道,一脈相承。
(五)孝是后繼有人
后繼有人,即為立嗣。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魏書·李孝伯傳》也有類似的記載:“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不孝之大,莫大于絕祀。”
為什么說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呢?因為如果沒有兒子,像敬養(yǎng)父母、揚名顯親、祭祀祖先這樣的事就都無法實現(xiàn)。因此,沒有子嗣為最大的不孝。
(六)孝是誅諍
《孝經(jīng)》有一《諫凈》章,認為子女對父母盲目服從不是孝,主張“從義不從父”,發(fā)現(xiàn)父有不義時,子女有諫諍的義務,使父不離善道,這才是孝。
二、孝的衍生意義
孝的內(nèi)涵很豐富,不只是對父母盡孝,還衍生出其他意義。
(一)孝與忠
忠的原本意義就是“盡其在我”,即忠于職守,亦即盡心盡力地做事,不論對君主、對朋友、對國家都是如此。
漢代以孝治天下,孝的概念滲透著忠的元素。忠與孝漸成一體,或“忠孝道一”。孟子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宋代朱熹說:“順,事親之本也?!?朱熹《近思錄》)漢桑弘羊說:“為人臣者,盡衷以順職?!?《鹽鐵論·忱邊》)《孝經(jīng)·廣揚名》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边@里所說的忠即為孝。孝是忠的原因,忠是孝的結果?!霸诩覟樾⒆?,入朝做忠臣”,“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對國君的孝,就是忠。忠孝一致,源于家國一體,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放大。父親是一家之長,君主是一國之尊。可見孝親與忠君是一致的。講忠講孝,目的是培養(yǎng)“順民”。
忠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道德準則,是構成“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基本內(nèi)容。
(二)孝與悌
悌的原義是“友”與“恭”。所謂“兄則友,弟則恭”,即指兄弟間的友愛之情。夫婦、父子、兄弟等三倫,是家庭之內(nèi)的倫常關系。倫常的基礎可以歸結為一個“孝”字。孝的向上推衍就是慎終追遠,向下延伸就是慈幼扶弱,向橫擴展就是友愛兄弟,即“悌”。
悌也不僅限于家庭,在家之外,在社會上,也要行悌道,這就是孔子所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可見“悌”包含在孝之中,是“孝”的應有之意。
(三)孝與仁
仁即愛。何謂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币饧础靶⒂H”是行“仁”的最大行為?!叭省笔堑赖碌目偫ㄔ~,包含諸多德目,其中自然包括“孝”在內(nèi)。所以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人的根本就是孝與悌。對父母的孝就是仁?!叭蕫邸笔紫仁蔷磹鄹改?,這就是“親親為仁”;再進一步擴展為“泛愛眾而親仁”,即博愛。
三、孝的精華與糟粕
孝作為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我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家庭道德,又包含有若干社會道德元素??陀^地對孝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孝或者孝道有許多精華,亦有不少糟粕。它既有時代的局限性、階級性,又有全民性、普適性。
(一)孝或孝道的合理性與精華
“孝”這一道德概念中奉養(yǎng)年邁的父母,或對因故失去勞動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的父母,給予贍養(yǎng)、扶助、關心、照顧,減輕或解除他們生活的困苦或身體的疾患,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烏鴉反哺,羔
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孝”這一概念中,尤其子女對父母、少一輩對老一輩的尊敬,才是“孝”的真諦。所以儒家講“孝”或“孝道”,主張“敬、養(yǎng)”結合,是完全正確的。敬愛父母具有超時空性、超階級性,任何時代、任何階級或階層,對父母、對長輩都講究尊敬。
“孝”中祭祀也是合理的,是感恩意識的表現(xiàn),也是孝的精華。我們紀念逝去的父母、祖先,不僅寄托我們的哀思,更是培養(yǎng)一種感恩意識。感恩意識是良心的基礎,也是社會公德的前提。有了感恩意識,才能努力做有益于父母、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大眾的事情。
此外,還有諫凈,幫助父母糾正不義之舉也是合理的孝行。
(二)孝或孝道的不合理性與糟粕
孝或孝道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青睞,把它視作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的根本原則。所以孝或孝道有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的階級性。簡言之,有很多不合理性與糟粕。
比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不僅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在道德觀念上的要求,而且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映。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認為毀傷身體就是不孝。愛護生命,珍惜健康是正當?shù)?,但是為了社會公益事業(yè),為了革命與建設,難免有損傷身體、流血犧牲的時候,這也是不孝嗎?
再如,孔孟“孝”的觀念中還有“守孝三年”之說,主張“養(yǎng)生不足以當大事,惟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這種薄養(yǎng)厚葬的觀念至今在我國很多地區(qū)仍有影響。主張“無違”與“無改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等孝道原則,在今天看來都是保守、落后、不合時宜的糟粕,應予以摒棄。
(三)孝的功能與作用
孝作為一種家庭倫理規(guī)范有維持家庭穩(wěn)定、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的作用與功能。孝不僅調節(jié)父子關系、要求父子和睦相處,而且也調節(jié)兄弟之間的關系、要求兄弟親密無間。所以孝是維持家庭穩(wěn)固的凝聚力。封建社會時代的家庭成員間同產(chǎn)共居,就是父子、兄弟間分立門戶之后,各自家庭間也能互助、互恤,這不能不說是“孝”的一種積極作用。
孝作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有明顯的階級性,為封建的專制宗法等級制度服務。在封建社會的早期階段,對協(xié)調君臣關系、上下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發(fā)展生產(chǎn)力,培養(yǎng)人們對國家、社會、家庭的義務感、責任心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但同時必須承認孝或孝道有著不少消極的負面作用,特別是在漢以后。漢代是繼秦之后又一高度集權的統(tǒng)一的封建帝國,國家封建專制制度與家庭宗法制度一體兩面,孝親與忠君一體化,把孝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以孝治天下”形成系統(tǒng)的“孝道”。東漢章帝時,明確提出“三綱”,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妻從于夫。君臣、父子、夫婦的地位嚴重不平等,是一種統(tǒng)治與服從的關系。到了宋明時代,孝、忠都發(fā)展到極端,便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君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之說。君、父絕對正確,庶民與子女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爸揖?、“孝親”都被推向極端,變成“愚忠”、“愚孝”,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維護他們的階級利益與統(tǒng)治的武器。
孝或孝道的一些內(nèi)容是違背人性的,違反歷史進步的規(guī)律,是對子民人格的侵犯和對其獨立意志的否定,也是對人的進取心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扼殺。中國近代以來,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對封建的“三綱”與“忠孝”之道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鋒陳獨秀先生在《新青年》(一卷四號)發(fā)表文章《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指出:封建忠孝道德觀造成的惡果有四,“一日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一日窒礙個人意見之自由;一日剝奪個人法律平等之權利;一日養(yǎng)成依賴性,戕賊個人之生產(chǎn)力”。類似的批判對提高國人道德覺悟,實行倫理革新與政治革命大有裨益。
對“忠孝”之道,歷史上的許多批判雖有過頭之處,但其進步意義不可否定,對我們民族的思想解放的偉大作用不可低估。
四、孝的現(xiàn)代意義的轉換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有精華,亦有糟粕,因此要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批判地繼承,革命地改造,即予以新的詮釋。為此要對其加以現(xiàn)代意義的轉換、挖掘、耙梳、篩選、整理,提煉與升華。
(一)區(qū)分精華與糟粕,厘清科學性與保守性的界限
精華與糟粕區(qū)分的標準: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家庭、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有利于人的品質、情操的進步。符合這個標準就是精華,就有科學性;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是糟粕,就有保守性。如奉養(yǎng)、尊敬、諍諫、祭祀是精華之所在,是可以繼承的。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即“無子”;“三年無改父之道”,即按老規(guī)矩辦事;“無違”,即生養(yǎng)死葬不得違背禮;“守孝三年”,即在三年里不生產(chǎn)、不交往、不娛樂,專事哀悼父母的亡故。所有這一切,都是陳腐而守舊的,耽誤生產(chǎn),妨礙工作,影響學習,是糟粕,應無條件地否定。
(二)挖掘民主性、人民性、進步性的因素
中國傳統(tǒng)孝、孝道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之久,各個時代、各統(tǒng)治者,都力求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釋,從而打上深深的階級烙印,為此要正本清源,弄清“孝”或“孝道”的本真意義。
“孝”與“慈”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謂“父慈子孝”,父要慈,子要孝,雙向對應或對等,即是說父與子雙方都要對對方負有義務,相應地都從對方那里獲得權利。這是儒家孔孟講“孝”的原初意義。漢代以后特別是宋明時代,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強化,只講“孝”,不講“慈”,或者強化“孝”,弱化“慈”。
君臣關系亦如此,孟子講“五倫之教”,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什么是“君臣有義”?即“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里就有君臣在權利與義務方面是對應的,是雙向運行的意思,多少有一點平等的意味。可是漢代以后就只片面強調“臣事君以忠”,而淡化“君使臣以禮”。
顯然“父慈子孝”、“君禮臣忠”中的“孝”與“忠”都或多或少地有民主性、人民性與進步性的意義。
“孝”或“孝道”里有“諍諫”一條,也是有進步意義的行為規(guī)范。傳統(tǒng)倫理講“孝”或“孝道”常常與“順”相聯(lián)系,甚至認為“孝”就是“順”。因此“孝順”并提。然而這里的“順”也不是絕對的,在許多情況下,兒女對父母的過失可以委婉提出勸告,甚至批評,這就是所謂“諍諫”。
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事父母發(fā)現(xiàn)他們有過失,可以委婉地規(guī)勸,如果聽不進去,也還耍恭敬地對待他們,為他們效力。如果一味“順從”,明知父母不對,還要聽從他們,就是把父母推向“不義”的境地,即為不孝。
《孝經(jīng)》有一章專講“諫諍”,“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孝經(jīng)·諫諍》)這就是說,當父、君有不義的行為時,做兒子、做臣子的要諍諫,這才是“孝”,才是“忠”。知道父親有過,不去阻攔勸告,那是“孝”嗎?不是。
先秦時代的荀子也講過“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荀子·子道》)。這就是說“順從”父母是有條件的,必須合乎“道”或“義”??梢姡G諍是民主性的精華,有進步意義;我們可以繼承。
(三)孝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我們在社會主義的現(xiàn)階段,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孝”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第一,孝敬父母,尊重老人,不僅因為他們給我們以生命,教我們以求生存的本事,或對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還因為今日中國社會生產(chǎn)力不夠發(fā)達,許多家庭還是生產(chǎn)單位,同時又是普遍性的消費單位。養(yǎng)親、敬老依然是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應盡的法律和道德義務,即便有朝一日社會養(yǎng)老普遍實行,精神贍養(yǎng)的義務依然存在。
第二,倡導孝敬父母是培養(yǎng)人道意識的起點?!叭收呷艘病?,“仁者愛人”。愛人以孔子之見,有遠近、厚薄之分,即“愛有差等”。首先從愛自己雙親做起,然后“推己及人”,逐步做到愛天下的父母,愛天下的人。
第三,倡導孝敬父母,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的感恩意識。孔子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有感恩思想在內(nèi)?!胺嗜辍彪m是消極、保守的教條,但其中也有感恩的成分。
我們對大自然、對社會、對團體、對國家,乃至對他人均應表示感恩,因為他們給予我們許許多多有形或無形的幫助或支持。有了感恩意識,才能成為一個善良的公民。
結束語
那么,我們今天講“孝敬”與歷史上講“孝”或“孝道”是否相同呢?我們說有相同的一面,但又不完全相同,我們賦予了它新的內(nèi)涵:
第一,贍養(yǎng)為孝,養(yǎng)身與養(yǎng)心結合;
第二,尊敬為孝,以仁愛之心行孝;
第三,感恩為孝,報答養(yǎng)育之恩;
第四,追思為孝,懷念先人,繼承遺志;
第五,親和為孝,和顏悅色,令父母歡心。
以上五條,歸結為一條:善待父母為孝。
我以為這五條“孝”的內(nèi)涵既是歷史的,又是現(xiàn)實的,既是歷史的傳承,又是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我們?nèi)鐣纳系较?,從官員到群眾,人人都應該重視孝敬父母,關愛老人,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