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民主教育與教師權(quán)威非但不矛盾,而且是互為條件并相輔相成的:教師真正的權(quán)威只有通過民主教育才能獲得;也只有教育民主,才能夠保證教師擁有真正的權(quán)威。這樣的“權(quán)威”。其意義已不僅僅是體現(xiàn)出教師個人的教育藝術(shù)與管理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充滿社會主義的平等意識與民主精神。
中國的中小學生可以走南闖北自由地擇校,當然這得耗上一筆數(shù)額不菲的“銀子”,即所謂的“擇校費”,卻很少聽說能夠在一所學校內(nèi)自由擇師的。按理說,擇校往往需要找到過硬的關(guān)系,要花得起錢,甚至還要漂泊異鄉(xiāng),這畢竟不太容易。而在同一所學校里擇師就要方便得多了——你所心儀的老師或許就在隔壁班級,或許就在樓上教室,背個書包挪張桌椅就可以輕松搞定了——可這行動起來卻偏偏要比擇校麻煩得多。
倘若不信,可以給您舉個我親歷的例子。今年寒假,我所在學校的高一年級進行了學生的文理分科,在分科教學方面敝校是從不落他校之后的,其意圖大概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減少教育資源和學生精力的浪費。我原先任教的班級里有一名同學可能因為與我比較投脾氣,所以在分到別的班級之后依然想繼續(xù)跟著我讀書。于是,先是學生提出申請,再是家長提出要求;先是找到年級組,后又找到校長室,但所得結(jié)果只有兩個字——不行。
校方拒絕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在理:如果每個學生都要到他想去的班級上課,都要跟著他所喜歡的老師讀書,那學校豈不亂了套?學校的教學秩序又何從維持?
話雖這么說,可學生及其家長的心中卻依然憋悶:我掏錢進你的學校(并非處于義務(wù)教育階段的高中)讀書,接受你的服務(wù)一我們不是有許多學校一直都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時髦的口號作為對家長的承諾嗎?憑什么必須一切聽從你的差遣?到醫(yī)院看病我可以自由選擇我所信賴的醫(yī)生,可以多花些錢看專家門診,為什么在學校就只能絕對服從校方安排而不讓我到更喜歡的班級、更適應(yīng)的教師膝下就讀?再說學生擇師可以讓優(yōu)秀教師脫穎而出,豈不正與中學里愈演愈烈的競爭氣氛合拍?
在中學里工作過的人都知道,今天中學里的競爭可以說已完全到了一種“慘烈”的地步。優(yōu)勝劣汰——最流行的“末位淘汰”已成為學校領(lǐng)導們用以強化管理、整合師資的常規(guī)武器。但這“優(yōu)”“劣”之分并非來自學生的選擇、家長的考量,而是看你所教學生的考分,看你的升學率,至于其“手段”和“成本”卻常常不在他們考量之列。在一所學校中,那些“掙分高手”“升學良將”一類的“好鋼”往往都會安排到“強化班”“尖子班”這樣的“刀刃”上,為打造學校形象盡心盡力。這些教師中,自然有一些深受家長歡迎、學生愛戴,乃至追捧的“明星”教師,但他們擔負的乃是學校里打磨“尖子生”,以期在高考時“沖頂”的神圣工作,一般學生想要選擇這樣的老師自然連門都沒有;而那些“好鋼”中更多的卻是一些“魔鬼教頭”,在給學生制造題海、施加壓力方面常常是創(chuàng)意迭出。心狠手辣,令人避之惟恐不及,但他們在學校領(lǐng)導心目中卻是最為信任的中堅力量,最有資格去鍛造那些富有潛質(zhì)的孩子。至于孩子們在這類老師門下“伴君如伴虎”的滋味又有多少人屑于了解?在不少領(lǐng)導、教師眼中,學生不過就是一部部只知道讀書、考試的機器,全無思想感情喜怒哀樂。學生喜歡的,難以讓他們得到;學生厭倦的,卻會讓他們寸步難離。中國不少的中小學,時下就是這樣一個難以讓喜好存在、難以讓個性存活的地方。
誠如我的領(lǐng)導們所言。今天如果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的老師,自由選擇自己的班級,有幾所學校還能正常開課?“秩序”可是一所學校以及學校領(lǐng)導們的命脈呀。但正是在這道貌岸然的“秩序”中,有多少孩子甚至教師被扼殺了個性,被異化了人性?學校。曾被多少人視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可如今肆行在某些學校里的那種集中營式的管理、陳舊僵化缺乏人情味的制度、全無情感交流只有我說你聽的冷漠的師生關(guān)系……早讓不少學校蛻變成了精神荒原。不少人慨嘆如今的學生缺乏人文情懷,可你是否了解他們賴以成長的環(huán)境?
感謝我的學生們,在學校里還愿意聽我的課,在離開我之后還能偶爾想起我。其實,在今天這樣的大氣候下。我能做的不過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為他們支起一片自由、愉悅的精神空間,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美麗,讓他們的思想自由地翱翔,讓他們時時有一種做“人”的體驗……而教育的最本原的東西不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