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亮出蘇-33底牌 等待中方正式回復
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針對中外一些媒體近日有關“俄羅斯愿對華出口蘇-33、蘇-35戰(zhàn)機”的報道,中國空軍專家戴旭11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這些報道細節(jié)部分的真實性還有待查證,但從目前大局判斷,中俄就蘇-33、蘇-35戰(zhàn)機出口問題的分歧已經減少。中國飛行員不久之后駕著蘇-33進行艦載機訓練,不是沒有可能。但是中國購買蘇-35戰(zhàn)機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掌握主動權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近日報道,俄羅斯國營武器出口公司副董事長亞歷山大·米赫耶夫于8月初表示,在中俄兩國解決武器知識產權問題的糾紛后,俄已提出將向中國出售蘇-33和蘇-35BM殲擊機,目前正等待中國的正式答復。這位俄羅斯軍貿“大總管”還曾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透露,俄方已將蘇-35BM戰(zhàn)機的相關信息交給中方,希望和中方在蘇-35BM機型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他甚至援引蘇霍伊設計局一句著名的廣告詞說:“我們樂意讓偉大戰(zhàn)機(蘇-35BM)保衛(wèi)偉大鄰國(中國)?!?/p>
戴旭分析認為,中俄間就進口蘇-33和蘇-35戰(zhàn)機的談判一直在進行,從目前俄方“等待中國答復”的表態(tài)來看,談判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而中方掌握了一定主動權。戴旭稱,中國正在大力研發(fā)國產艦載機,引入蘇-33可以作為訓練艦載機飛行員的過渡機型,中國最終會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國產艦載機。而蘇-35已經不是俄羅斯最先進戰(zhàn)機,中國對這種既不急需、又沒有跨代際優(yōu)勢的戰(zhàn)機并沒有太大興趣。
俄要出售40架蘇-33
中國上世紀90年代進口蘇-27SK戰(zhàn)機后,俄羅斯一度指責中國將蘇-27SK技術復制到殲-11B上。因此中俄就買賣蘇-33和蘇-35BM戰(zhàn)機的爭議焦點就是知識產權問題。俄方擔心中國購買少量戰(zhàn)機后進行復制,一直要求中方增加采購量。俄軍用航空業(yè)官員曾向俄“紐帶”新聞網透露,中俄有關蘇-33艦載殲擊機的談判僅在2007年就進行過3輪以上的非正式接洽,中方提出了多套購買方案,雖然總購買量達到50架,首批購買量從兩架漲到7架,再漲到14架,但俄方仍不滿意。
“紐帶”網曾報道稱,在2008年12月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訪問北京期間,俄方代表團做出了“全面且最后的”蘇-33出口方案解釋:中國購買蘇-33戰(zhàn)機的數量至少要達到40架,而且必須一次購買,“這是俄羅斯的底線”。俄方的理由是要重啟蘇-33生產線,采購量必須達到一定規(guī)模。中俄兩國在當月還簽署了一項協(xié)議,中國承諾停止復制俄軍事技術。
戴旭認為,根據談判的進展情況判斷,中國一次性購買40架蘇-33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從長遠來看,這個數字不過是一艘中型航母的艦載機數量。俄羅斯一些軍事觀察家也認為,俄很有可能重啟蘇-33生產線,因為俄海軍也即將啟動自己的“大航母”計劃,中俄雙方最終會達成一個妥協(xié)方案。
自購不足,求助中方
俄國內采購量過低,急需獲得中國訂單提振本國衰退中的軍工業(yè)。實際上,自2005年起,蘇霍伊公司就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大力推銷蘇-33和蘇-35戰(zhàn)機。俄軍工界人士也表示,中國購買蘇-35BM戰(zhàn)機對該項目的未來至關重要,迄今為止俄空軍僅訂購48架蘇-35BM戰(zhàn)機,除中國外,尚未有其它海外訂單出現(xiàn)。
然而中國準備怎樣接受俄方的盛情卻又是一個問題。比起20年前,中國國防技術儲備顯然要殷實得多,戰(zhàn)略眼光也更具計劃性和前瞻性。換句話說,如果俄羅斯不拿出“壓箱底”的好東西,將很難獲得中國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