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度
對于藏族人來說,所謂記憶猶新的“美味”,總是跟某件事、某些人、某個場景有深切的關聯(lián),他們往往不在意吃了什么,他們更在意的是在哪里吃、跟誰一起吃!
難忘的鄉(xiāng)野味道
2001年李秋紅第一次進西藏時,她所攜帶的方便面、罐頭、火腿等方便食品多到光托運費就花了一張飛機票的錢,她的同伴們比她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爱敃r對西藏還不怎么了解,潛意識里就覺得那里物質匱乏,怕吃不飽。”
李秋紅和同伴們去雙湖無人區(qū),租一輛越野車拉人,一輛大卡車拉這些花花綠綠的方便食品。
“但路上吃得最多的是司機們帶的糌粑和酥油茶,都不愿意吃方便面?!濒佤窝b在羊皮小口袋里,酥油裝在木制小圓桶里,看起來古樸有致。每到吃飯歇息時間,司機變戲法似地摸出包銀木碗,雖然并不缺水,但大多數時候司機并不會認真洗手,即使如此,李秋紅和她的同伴們仍吃得意猶未盡??ㄜ囓噹锏奈镔Y被帶回拉薩時有些連箱子都沒拆開。
在這趟行程中李秋紅初次接觸到藏餐,僅嘗試到糌粑和酥油是不夠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催促她走進牧民帳篷里去,吃到了風干肉和新鮮酸奶。抵達定日時,他們買了一只羊,然后在珠峰大本營——海拔5500米的地方,酣暢淋漓吃了一頓蘿卜燉羊肉。
蘿卜燉羊肉是藏族傳統(tǒng)家庭菜的典型,現(xiàn)在拉薩的各個藏餐館里都能吃到。但李秋紅總是覺得在珠峰上吃到的那一鍋特別與眾不同,羊肉在齒間融化、鮮香在舌間纏繞的感覺仍記憶猶新。
很多人如李秋紅一樣,對記憶中的某道菜印象尤為深刻,而這道菜往往從食材到烹飪手法到餐具都異常簡陋,卻鮮美無比,總讓人念念不忘。如現(xiàn)任拉薩烹飪協(xié)會會長的褚立群每每說起好吃的,總不忘要提在那曲草原上烤蘑菇。每年六七月份雷聲雨水過后,那曲草原上特有的野生黃蘑菇急不可待冒出頭來,這時撿些小石頭圍攏,等牛糞火把石頭烤得炙熱了,刷上酥油,把蘑菇切片貼在石頭上,牛糞火烘干地上的水汽蒸騰出青草的清香,混合著蘑菇的香氣,撒一點鹽巴,便是無上美味。
幾乎隱藏在每個藏族人的記憶深處某些民間菜肴,現(xiàn)在已大張旗鼓盤踞于各個藏餐館的菜譜上,但也有一些因原料和烹飪方式的特殊性,只能存在于某個季節(jié)的鄉(xiāng)野間,崗嘎說起對家鄉(xiāng)菜肴的記憶,是充滿野性和豪情的牛血粥。每年春末,在他家鄉(xiāng)當處于農牧交界處的牧民們吃光了去年宰殺存貯的牛羊肉,要熬過料峭的春天,需有補充類食品以補充能量。崗嘎和他的家鄉(xiāng)人會宰殺一頭相對健壯的牛,接下熱氣騰騰帶著濃烈腥氣的牛血,在血還沒來得及凝成塊之前,加入青稞和奶渣熬粥。
無論是記憶中的烤蘑菇還是牛血粥,其味道總是與曾經某個場景息息相關,無論細膩還是粗獷,豪情還是溫潤,每道菜都融合了與場景相關的特殊氣味,品嘗一道菜就是在品味一段故事。因此,我們對這種菜肴味道的迷戀,其實質是個人心靈上對“追憶”或“想象”這個場景時的狀態(tài)的留戀。
祖母的寶藏
家住雪新村、做了幾十年食品安全檢查工作的扎西央宗很少去正規(guī)菜市場買菜,因為顧慮菜市場供應的多是催肥的大棚蔬菜。她會選擇郊縣農民送進城的蘿卜和黃瓜,“吃起來口感和香味不一樣”。央宗憑借氣味和顏色就能確認肉鋪上的牛羊肉是否當天宰殺,拉薩人和西藏農區(qū)不吃當天宰殺的牛羊,宗教的說法是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天后靈魂才會離開軀體。但從事過食品安全工作的央宗對此有更科學的解釋:牲畜在被宰殺時會因恐懼而過多分泌腎上腺素,可使肉類乳酸含量增多,在西藏這個天然冷庫內放置12—24小時排酸,肉細胞內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為鮮味物質基苷—IMP(味精的主要成分),因此,放置了兩三天的牛羊肉不僅健康,肉內鮮味也溢出來了。
和大多藏族家庭一樣,央宗家每天的早餐是糌粑和酥油茶,午餐吃米飯和炒菜,下午喝甜茶,晚餐為面食、喝清茶。面條是自己拿面粉和雞蛋去碾房軋制的,形狀和顏色類似意大利面。糌粑對胃無刺激,其含有的大麥β—葡聚糖成分不僅能降解膽固醇、降低血脂血糖,還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結腸癌和糖尿病等作用,酥油茶補充提供一天之需的能量,晚上喝清茶可以消耗多余油脂。央宗強調說:藏餐主料的作用不僅僅是充饑,這樣的飲食結構很好地維持著體內的酸堿平衡。
央宗家一日三餐的結構略為固定,內容則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每年開春后和薩嘎達瓦節(jié)之前,盤據餐桌的葷菜除了牛肉和少量豬肉,央宗還會為家人做“砣砣魚”或生魚醬,對于拉薩人來講,所謂藏族人不吃魚純屬誤傳,在史籍《賢者喜筵》中就有贊普之妃吃魚的記載。雖確有一些地區(qū)的藏族不吃魚,比如牧區(qū)和一些半農半牧地區(qū),但這不適用于生活在拉薩河邊的拉薩人,拉薩諺語里說:“春天的魚皇帝也不容易吃到,秋天的魚狗都不吃!”究其原因,大致認為是冬天河水結冰,待到開春時,在水底躲藏了一個冬天的魚類比較肥美,待冰雪融化后,魚會隨激流游動消耗掉身上的脂肪,到秋天時就剩一張皮。這點和養(yǎng)殖魚是相反的。再者,高原河流所含礦物質較多,魚體內毒素會隨季節(jié)變化,春天的魚相對無毒,拉薩人常吃的生魚醬需選擇無寄生蟲附殖的原料,而春季過后,寄生蟲開始在拉薩河繁殖。但無論哪個季節(jié),魚籽和魚內臟一律不吃,因為其中含礦物質太高。
生魚醬和砣砣魚都是老式貴族家庭廚師留下來的做法,將拉薩河里新?lián)粕蟻淼穆沲幦テとス菗v成肉漿,拌以加入了一種特殊香料“夏廓唐杰”的辣椒醬,講究點的用勺子舀著吃,不講究的直接用手掇在手心吃。跎跎魚則類似川菜,將魚宰成砣過油撈出,用油炒作料再澆在魚上,加入高湯熬制,上桌前收汁。
藏歷四月薩嘎達瓦節(jié)后,蘑菇、野生菌和各式當地菜蔬出現(xiàn)在走街串戶的叫賣聲里,夏天的菜式相對清爽,牛肉仍是飯桌上亙古不變的主導,除去牛肉炒菌類、牛肉炒時蔬,內地運送過來的草魚、鯽魚等也漸漸被央宗家接受。夏季也是央宗收集藏式香料的時節(jié),拌辣椒醬的“夏廓唐杰”,拌面條的“潑汝露”、“潑日里”,燉土豆用的“者布”,以及野蒜“果巴日果”,小茴香“葵綠”等,都可以在鄉(xiāng)野的田間地頭找到,主婦們需要將這些新鮮香料曬干搗成粉末存貯起來,備家里一年之需。
藏歷七月初雪頓節(jié)吃酸奶的習俗由來已久,酸奶的吃法五花八門,甜的、辣的、酸奶拌飯、炸酸奶包子、酸奶浸入水果切片等。央宗家吃得最多的兩樣,是加入辣椒和各種調料拌成的“雪蘇”,和加入米飯、白糖、人參果、紅棗、酥油拌成的“雄則”。央宗補充說:“咸酸奶一般是在宗教活動上才吃?!?/p>
冬天晾風干肉也是央宗每年必做的課題,晾肉多選擇在冬至那一天,過早晾曬的肉會硬,咬起來不脆,太晚也不行,因為風干肉可是藏歷新年里最具規(guī)格的宴客零食。拉薩家庭制作的風干肉與牧區(qū)有很大不同,后者更多是為貯存每年入冬之前宰殺的牛羊肉,拉薩人不缺鮮肉也不用為貯存鮮肉費神,制作的風干肉是讓家人耐過嚴寒冬季的下午和
夜晚時隨手可取的零食,因此拉薩人制作風干肉極為精細,將牦牛肉——因為是零食,一般會選取瘦肉,洗凈用刀劃拉成細條,稍作腌制后掛在檐下陰涼處,讓冬天的干風徹底帶走其中水分。晾好后的風干肉放在竹笸籮里,細長如一支箭矢,隨手一掰,斷口處揚起細細的碎末來。央宗家每年晾曬的風干肉可供家人持續(xù)吃到來年雨季來臨之前,雷雨過后,空氣中水分增多,風干肉吃起來不再那么脆,咬到嘴里不再有沙沙響聲。這時,這一年的風干肉即可謝幕。
央宗說,原料的季節(jié)性很重要,如“春食魚,夏食奶酪,秋食肥牛冬食羊”,很多原料過了季,食用價值就降低了或失去了。
祖母的養(yǎng)生知識和廚藝并不僅僅隱含于日常生活,每到藏歷年底,位于雪新村民政賓館門口那一排鋪面被一致騰空,隨后被一長溜賣“卡布賽”——藏歷新年所用油炸面點的小販填滿。這是近十年來才興起并擴張的營生,在此之前,為藏歷新年準備“卡布賽”是每個家庭主婦必備的功課,而現(xiàn)在,只有家有年紀稍大一些的阿媽的家庭還保持著親手做的習慣,年輕一點的阿佳們更樂意去買現(xiàn)成的,因為“做起來太麻煩”。
央宗不僅會親手為藏歷新年準備“卡布賽”,新年第一天早晨還會煮“滾顛”和“楚嘟”,“楚嘟”是將干麥片餅混入牛肉末、羊肉末和奶渣小火熬制而成,熬時需不斷攪拌,熬的時間越久“楚嘟”味道越香,有的家庭為了省事,直接用高壓鍋壓制“楚嘟”,央宗評價說:“喝起來不香?!?/p>
出遠門的藏族人總愛隨身攜帶一個羊皮小口袋,裝上糌粑、奶渣和一小塊酥油,是為路餐。在現(xiàn)代方便食品充斥拉薩人日常生活、餐館無孔不入地占據了公路沿線的各個據點的今天,對于旅客來講,途中吃飯已經變得輕易,甚至可以有多種選擇。即便如此,央宗家仍保留著為出門的家人準備路餐的傳統(tǒng),煮好的大塊牦牛肉或羊肉和土豆,拉薩人愛吃納金電站附近鄉(xiāng)里種出來的紅皮小土豆,那片區(qū)域沙土多,土豆沙且甜。煮土豆用的是煮肉剩下的湯,土豆里浸進肉香,油油的,躺在竹編食盒里,三五天也不會變質。
幾乎每個藏族家庭都備有三五個竹編食盒,平時可以將上下分成兩個,作為盛干果油炸果的器皿。盛裝路餐時,在較小的那半個里鋪上沙布,盛滿烙面餅和牛肉塊、小土豆。以較大的那半個為蓋蓋好,再用大塊方巾打包系成包袱。這種食盒透氣性好,竹制品不會影響食物本身的味道,相反還會在隱約間輔佐以一點竹子的清香,讓人感覺清雅。
布達拉宮宮廷菜
位于北京東路布達拉宮腳下的布達拉風情餐吧曾整理出一套較為齊全的“布達拉宮廷菜譜”。這項工程的策劃人之一、曾在西藏旅游局工作多年的桑林晉美一開始就對這套菜譜的名稱表示異議:宮廷二字容易讓人誤解為這個菜譜是布達拉宮內平日菜肴,布達拉宮內多為僧人,在飲食上都必須遵守僧人戒律,吃得最多的還是糌粑、酸奶、酥油和一些簡單的牛羊肉。布達拉風情餐吧整理出來的是舊西藏噶廈政府的宴客菜譜,更多流傳于舊時貴族世家中,跟布達拉宮關系不大。
被贊為西藏八大名廚之一、曾出過多本藏菜菜譜的次仁群培證實了這一說法,80年代時次仁群培曾拜訪喇嘛的宮廷廚師嘎瑪曲央,后者告訴他,過去布達拉宮內有十八個僧俗人員專門負責達賴的日常飲食。嘎瑪曲央在《達賴喇嘛的膳食機構》一文中說:糌粑必須是上等青稞,由正副細馬(糌事官)押運夏欽角炒房炒熟并脫皮(普通人吃的糌粑不脫皮),然后送往位于拉薩西郊娘熱鄉(xiāng)的“甲瑪曲固”磨制,這種糌粑又白又細,炒制的火候把控得最好,不僅溢出青稞粉那種暖烘烘的香味,口感也最佳。為了供做酸奶米飯的酸奶,和各種儀式上使用的酸奶,正副佐莫爾(侍奶官)在布達拉宮下的雪村的一個大院里養(yǎng)了30頭奶牛。正副細卓巴(侍肉官)負責去河壩林和哲蚌寺下面的唐巴兩處屠宰場取專為達賴喇嘛準備的上等牛羊肉。正副喬蘇巴(侍水官)負責達賴喇嘛的日常用水,凡屬達賴用水,均取自拉薩藥王山下的圣泉水。此外還有專門負責茶點、面食、材料管理的官員。
此文中還記載有藏歷重大節(jié)日期間布達拉宮宴請僧俗官員的食物,這些食品仍由膳房負責供應,在烹飪方式上都頗簡單,多為十七層糕、油炸面點、酸奶米飯、牛羊肉等。
過去布達拉宮偶爾會有由舊西藏噶廈政府組織的大型宴會,此時膳房只是輔助作用,噶夏政府會到各大貴族家借用廚師和餐具。50年代,布達拉宮才在景德鎮(zhèn)訂制了一批專門的宴客餐具,這批餐具底部均烙有“哲仲嘎”字樣,“哲”指布達拉宮,“仲嘎”意思是接待客人用的。
莊園里的私家菜
英國人斯潘塞·查普曼在《圣城拉薩》中多處記載了20世紀30年代拉薩貴族的家宴菜譜。
曾作為英國使團成員的斯潘塞,在拉薩逗留期間曾與西藏達官貴人多有接觸,此處摘錄的是他在赤門噶倫家享受家宴時的菜品。
1、澆汁魚翅和羊肉末
2、肉末拌粉絲,澆汁芹菜和白菜
3、肉餡丸子
4、皮質堅硬的魚片(可能是金槍魚)配以洋蔥、胡蘿卜和熟咸肉
5、海參豬肉湯
6、圓形肉餃
7、澆汁綠豌豆及肉末
8、煮老了的雞蛋(切成四塊)和醬汁肉末(也分成四份)
9、水餃
10、豬肉筍絲湯
11、澆汁豬肉,洋蔥鰻魚
12、葡萄干櫻桃八寶飯及其他果汁
13、蘸汁的小塊甜面包干
14、果醬包和蛋糕
15、(1)鯊魚肚(2)熟肉和胡蘿卜(3)牦??跅l塊(4)羊肉片(5)蒸米飯及花形、桃形及馬蹄形的黏乎乎的點心,還有湯
魚翅、海參、對蝦等海鮮也會出現(xiàn)在舊西藏貴族家宴,海鮮僅流行于較大的貴族吐家。
由于大部分西藏本土廚師不會烹飪這些貴重的奢侈品,一些大貴族會將自己的私人廚師派往尼泊爾或印度學習,他們同時還要學做西餐,擁有“留學歸來”的家庭廚師是貴族身份和地位的體現(xiàn),沒能力將自己的家廚送出去“留學”的貴族們,可以在需要時向大貴族借用善于此道的廚師。
旺久多吉回憶舊時貴族宴客,講究嘎西抵西(4碗4碟),嘎珠抵珠(6碗6碟),隨貴族等級和宴請對象不同而設置,最為隆重的是嘎珠抵璣(6碗8碟),碗裝湯萊,碟裝炒菜,一人一席分餐制,所以需要大量碗碟,幾乎每個上等貴族家庭都存有一兩套從景德鎮(zhèn)訂制的或從印度購置的英國皇家道爾頓瓷器,從餐盤碗碟到奶杯咖啡杯一應俱全,宴客時若家里餐具不夠,貴族間還可以相互借用。
除了海鮮,炸羊腸子、血腸、生牛肉等也是正規(guī)的宴會上常見的“上等菜”。羊腸子必須選用白色羊腸,洗凈后灌入拌入了“夏廓唐杰”、“者布”、辣椒等作料的面粉糊糊,煮熟切片,然后油炸。
西藏人愛吃生牛肉,除了生肉醬“夏卜欽”,另一有種將鮮牛肉冰凍后切成薄片沾芥末的吃法,舊貴族的廚師有一套自己制作“芥末”的辦法:將藏式土蘿卜皮切碎,用紗布包著擰出汁來,這種汁味辛辣,類似于芥末。
由駐藏大臣引入,被藏族人稱為“漢食十八道”的“滿漢全席”也是當時上層貴族宴客的常用
菜品。
拉薩人的飲食口味變遷
廚師次仁群培一直在關注拉薩人的口味飲食變化,在他的觀察中,即便簡單如甜茶和藏面,在這30多年里也改變良多。70年代的甜茶館用鮮牛奶熬制甜茶,現(xiàn)在因成本和奶源限制已改用奶粉。70年代的藏面取用藏北的鹽堿土發(fā)酵,將堿土煮水后沉淀過濾,用這種水和面揉面。現(xiàn)在各面館則取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用堿替代。
在大棚興起之前,為滿足拉薩人的蔬菜需求,各單位在西郊劃地自己種菜,當時供應拉薩人主要蔬菜只有土豆、藏蘿卜、大白菜等單調的幾個品種,有人在自家院子里種些萵苣和豌豆。西藏自治區(qū)烹飪協(xié)會會長褚立群回憶說:那些年很渴望單位有人回內地休假,因為休假的人回來時,會帶些韭黃、青椒等拉薩沒有的,當作貴重禮品分送給同事和親戚朋友。有的人為了能多帶,甚至夏天穿著大衣返藏,各個口袋和衣內夾層里都塞滿蔬菜。
平時,為彌補菜肴缺少之憾,罐頭食品成為拉薩居民改善生活的主要來源,褚立群總結說:從現(xiàn)在往前推,至少已有三代人具有深刻的罐頭記憶,對西藏來講,罐頭不是一個短時代的產物,它至少已經跨過兩個世紀。即使在物資豐富的今天,許多家庭仍保留有存貯罐頭的習慣,軍用紅燒豬肉罐頭燒白菜成為拉薩一道具有特殊淵源的名菜?!耙呀浭煜つ莻€味道了”,褚立群感慨說。
物資的逐漸豐富使拉薩家庭餐桌上的內容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最為顯著的是蔬菜品種增多,海鮮、大蝦等從前只有貴族家庭才享用得起的珍貴食材,今在拉薩藥王山下的大型綜合菜市場里,各類品種繁多的鮮活海味,很平常地售賣著。也有更多的內地人走進西藏,并為西藏帶來琳瑯多樣的內地菜式。
2000年初,寶雞人茍維東在廣州旅交會上看到西藏的宣傳照片,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很漂亮”,于是懷著旅游觀光的念頭來到拉薩。同年12月,他和合伙人在東郊郵電大樓旁開了一家西北風味面館,擁有近兩百平米經營面積的風味面館曾經搬過兩次家,但每一次都能讓老客戶尋覓而來。生意紅火到僅肉夾饃一天就能出售四五百個,甚至傳言有人專門買了他們的肉夾饃空運帶到成都作為禮物相送。
1993年開張的青鳥火鍋開拉薩火鍋之先河,深諳養(yǎng)生學的扎西央宗頗為無奈地說:“年輕一輩已經在漸漸拋棄早晨吃糌粑、晚上吃面條的習慣,他們更樂意早晨吃包子,晚上出去吃火鍋和串串香,隔兩三天不吃就不行?!?/p>
拉薩西餐的興起淵源已久,但最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是80年代大量外國游客涌人后,呈現(xiàn)在拉薩的市場空間催生了大批以接待外國人為目標的旅館和餐廳。拉薩西餐行業(yè)的擴張導致的另一效應,就是尼泊爾西餐師的大量涌入。除了火鍋和西餐,四川家常菜和高檔川菜也在拉薩大張旗鼓地興起,東郊的太陽島、西郊的德吉路和天海路上數不勝數的川菜館子,問或穿插著一兩家韓國菜、西餐、湘菜等。
塵埃之下藏菜的走向
《齋蘇府秘聞》的作者、曾留學印度的旺多先生回憶說:在50年代以前,去餐館吃飯的人會被認為是無家可歸的人,稍講體面的家長都不會允許家里孩子到外面吃飯。
在1946年旺多留學印度之前,拉薩街頭有印象的只有兩三家甜茶館,散落在八廓街和布達拉宮腳下的“雪”村,出售甜茶與藏面,其中有一家哈薩克人開的甜茶館里還賣蛋糕,被當時的老旺多認為是最高級的餐館。在他1953年回國時,大昭寺門口開有專賣印度菜和英國菜的西餐廳,幾年后,國營餐館拉薩飯店在宇拓路開業(yè),不僅供應面條面片,還有些許種類的炒菜,魚香肉絲、宮爆肉丁等。老拉薩飯店相當于川菜館在西藏的先輩,當時服務員從樓上高聲喊唱出菜單,樓下的服務員大聲接應著一溜小跑進廚房,服務方式類似于北京老飯館的“響堂”。
這家歸屬于拉薩服務公司的國營餐館在文革期間悄然消失。1985年,新拉薩飯店作為西藏第一個四星級飯店在北京中路開張,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它一直保持著西藏飯店行業(yè)翹楚身份。
上世紀70年代次仁群培的“雪”甜茶館,跟內地很多老式餐館一樣分成樓上樓下,一樓賣甜茶和藏面為顧客作簡單的歇腳之用,二樓相當于雅座,賣藏餐,是比較隆重的消費。但這一類老式甜茶館現(xiàn)在已隨周邊環(huán)境的需求而變化?,F(xiàn)在的甜茶館的作用似乎更多是為顧客提供一個娛樂和交流信息的場所,位于丹吉林巷內的光明食品商店甜茶館,從早晨到黃昏總有絡繹不絕的客人,聊天、打牌、喝茶、曬太陽、圍成一堆擲色子和觀看別人擲色子是主要目的,吃飯只是順帶解決的事。
相較之下,藏餐館似乎對“吃”的態(tài)度更鄭重一些,掀開“阿羅倉”的門簾,一股濃重的酥油油脂味和咖喱鮮酸味撲面而來,矮餐桌上豪放的炸耗牛排骨正滋滋地冒著油泡,服務員在人聲鼎沸中穿梭端菜或收拾碗碟,酸蘿卜盆和酥油盆擱置在人來人往的樓梯拐角處,廚房里油爆藏蔥的辛辣香氣直接飄向餐廳。這家離大昭寺廣場不遠,位于拉薩電影院對面的老藏餐館似乎永遠客滿,讓人疑惑藏餐是否真需要改良。
與阿羅倉相同情況的還有隱藏于古建隊前一條隱蔽小巷中的“熱瑪嘎布”。這家原計劃做成國際青年旅館的餐廳現(xiàn)在最具聲名的是安多包子??腿爽F(xiàn)去現(xiàn)做,從揉面到捏包子到蒸好出鍋,28分鐘,即便要經歷如此漫長的餐前等待,仍有不少人慕名尋覓而去。
與阿羅倉和熱瑪嘎布堅守老式做法不同,在國內外游客中頗有聲名的瑪吉阿米除了改良菜品,還將文化以視覺體驗方式引入藏餐:在裝修風格上講究原生態(tài)的同時,將藏式禮儀和歌舞直接呈現(xiàn)給顧客。
藏餐真正開始走上風起云涌的國內飲食業(yè)舞臺,源起于1998年瑪吉阿米將藏式菜品做成體系在游客群體中推廣,此后普仁倉、布達拉風情餐吧、阿布嘎嘎等相繼誕生,同時出現(xiàn)了以經營高檔藏菜為目標的雪神宮。位于團結新村的藏家宴,一直致力于把傳統(tǒng)藏餐做成私房菜,走莊園式路線是他們的目標。
新式藏餐的另一個重要代表,是位于江蘇路的新太陽部落,這家餐廳誕生的目標就是用西藏原料做出藏族和非藏族都能接受的口味。太陽部落的主廚王航偉也是西藏八大名廚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宴客菜“藏式烤全羊”一改傳統(tǒng)明火烤全羊方式,“用熱量烤,不是用火苗烤”,這種先用各種香料腌制去腥,再用土爐烤制出的全羊皮色暗紅發(fā)亮,外焦里嫩,旁邊再配以八個涼菜,一頓完美的宴席呈現(xiàn)在餐桌上。
原料是藏餐的根本,西藏八大名廚之一的次仁群培認為,藏餐的原料必須來自高原,西藏的食用材料原生態(tài),如牦牛肉和野生菌類等原料都具有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