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存榮
當你踏上雪域高原,無論是茫茫草原,還是險峻的山巔,無論是村落帳篷,還是寺廟殿塔,到處都可以看到石頭上的圖文,這種石頭上的文化已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藏族人民精神靈魂的物化形式。人類沒有辜負大自然的賜予,從誕生那天起就與堅硬的巖石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巖石一直記載著人類最基本的生存信息和精神向往。下面讓我們揭開青海幾處最具影響的石文化神秘的面紗,領略雄渾的石刻藝術奇觀。
壯觀的嘉納嘛呢堆
嘛呢石就是在石塊上刻上佛語、佛像和圖符稱之瑪尼石?,斈崾男纬稍从诓貐^(qū)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觀念,藏族先民在各自的神山上、寺廟殿堂附近,堆起瑪尼石堆進行祭祀,久而久之嘛呢石刻就應運而生。
玉樹藏族自治州首府結(jié)古鎮(zhèn)向東北方向不遠的地方,在清澈蜿蜒的玉樹河邊,有一個幽靜的村莊叫新寨。村寨的一多半被宏大的石頭城占據(jù),這里一排排白塔高高聳立,廟宇經(jīng)桶金璧輝煌,大小石塊堆積成山,這就是著名的嘉納嘛呢堆,已有250年歷史。據(jù)傳說,當?shù)睾苡忻牡谝皇兰渭{活佛,于公元17世紀路過此地,撿到一塊天然自顯嘛呢經(jīng)文的石頭,活佛認為這與自己在此弘揚佛法有緣。為利樂眾生、昌盛佛法,嘉納活佛在此雕刻嘛呢石度過了一生,奠定了嘉納嘛呢堆的基礎。從此,人們繼承活佛遺志,不停地雕刻嘛呢石。嘛呢石堆不斷擴大,以至成為今日之規(guī)?!,F(xiàn)在,嘉納嘛呢石堆長有200米,寬100米,高過3米,總共約有一億多塊嘛呢石,堪稱世界之最。當?shù)厝朔Q,轉(zhuǎn)一圈嘉納呢堆,具有誦讀1億六字真言的無量功德,是善男信女必游之地。然而,人們至今刻石不止,增石不斷,嘉納嘛呢堆還會擴大。
悠遠的文成公主廟
文成公主廟又叫大日如來佛堂,藏語稱作“那巴囊則拉康”。文成公主廟位于結(jié)古鎮(zhèn)向西十多公里的一條小山溝,叫柏納溝。這里山青水秀,環(huán)境十分清靜。一座赭紅色的藏式廟宇背靠巍峨嶙峋的巖壁;面臨清澈見底、潺潺流淌的河水;四周灌木叢一派繁茂,夏日里野花芬芳,綠草如茵,成為青藏高原腹地一塊難得的寶地。
相傳,唐文成公主進藏經(jīng)過青海玉樹地區(qū),翻過雄偉的巴顏喀拉山,跨過滔滔的通天河,來到神奇的柏納溝。她被這里幽雅的環(huán)境所折服,在這里一住就是一個月。并且讓隨從的工匠在陡峭的懸崖上精心刻制了佛像、佛塔和藏文字。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唐蕃再次聯(lián)姻,金城公主步文成公主之塵,又來到柏納溝。為使輝煌的石刻佛像不被風雨侵蝕,便在石刻佛像處修建了一座廟宇。公元730年,又派人雕刻佛像,修飾殿堂,并在殿門旁的山崖刻文記載:“為了祝愿萬民眾生,赤德祖贊父子幸福平安,佛教倡盛,依照原刻佛像再加工精雕細刻,修蓋此殿”。文成公主廟因此而得名。
文成公主廟緊靠懸崖修成,三層藏式平頂建筑,階梯式升向巖壁,造型奇特,十分壯觀。大殿迎面的石壁上,用浮雕的手法依次刻有九尊佛像,中間一尊最高大,高約七八米,此乃大日如來佛。但見大佛手施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在獅子仰蓮座上,頭束高發(fā)鬢,戴三瓣法冠,兩耳垂肩;身穿對襟翻領胡服,袍飾由龍紋、忍冬紋和摩尼珠紋組成團花,團花間有方勝、摩尼珠作為填充裝飾;背光和項光飾以火焰紋和十字寶相花紋。其他八尊浮雕均為立像,為八大隨佛菩薩,依次是彌勒、虛空藏、普賢、金剛手、地藏、觀世音、文殊、除蓋障。他們各持法器,服飾也各不相同;八大菩薩均有頂部為銳尖的桃形項光。佛像身后陪襯有菩提樹、寶傘和幡幢,佛像兩邊,雕刻有1米多寬的藏式花邊圖案,與佛像渾然一體,形成錦上添花的效果。整個雕塑布局勻稱,錯落有致,刀法細膩,形象生動,充分顯示了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藝術。
神奇的勒巴溝
就在文成公主廟所在的柏納溝的后山,有一條溝叫勒巴溝,它位于通天河畔,蜿蜒的山溝直通皚皚雪峰,溝深約八公里。這條山溝不是普通的山溝,是一條被濃濃宗教氛圍所籠罩的神奇山溝。
當我們沿著滔滔通天河,來到勒巴溝口,在河邊的一處山崖上,一幅石刻像立即吸引了我們。這是一幅陰線石刻像,叫《文成公主禮佛圖》,畫面最右邊是釋迦牟尼立像,高約3米多,袒上身,立于仰蓮座上,雙腳外撇呈一字形,左手置胸前特蓮花,右手施于愿印,項飾蠶節(jié)紋,大耳垂肩,廣額豐頤,頭束高發(fā)鬢,上置寶嚴,身后有圓形火焰紋項光和拱形火焰紋龕門,其上刻有華蓋。釋迦牟尼佛像右首,刻有四個朝佛人像,第一個與第四個為侍童像;第二個頭戴吐蕃時期的塔式纏頭,身著對襟小翻領胡服,雙手捧缽,身體前傾作獻禮狀,從著裝與形象上看,此人為松贊干布;第三位是女性,頭梳項鬢前傾的雙抱面髦,身披無領大氅,雙手持連花,從漢家女的形象看,此人為文成公主無疑。
在進入勒巴溝三公里的南麓峭壁上,還有一幅規(guī)模較大的由九尊佛像組成的陰線石刻,叫《三轉(zhuǎn)法輪圖》,畫面中心為釋迦牟尼像,周圍是天龍八部中的諸天神,周邊還有許多動物形象,佛像神態(tài)各異,或呈慈祥相,或呈忿怒相。
再往溝里行進半公里左右,巖壁上刻有三尊浮雕佛像,中心是大日如來,左右是全剛手和觀世音菩薩。沿著崎嶇的山路繼續(xù)行走到溝腦,一座峭壁山崖?lián)踝∪ヂ罚綔弦菜愕搅吮M頭。只見在青色的山崖上,深深地鐫刻著一座佛塔,足有兩三米高,周圍都有大型藏文字。
勒巴溝還是嘛呢石溝,當人們來到這條縱深八公里的山溝時,將會發(fā)現(xiàn),路邊所能看到的石塊上幾乎都刻有經(jīng)文咒符,在高峻陡峭的山崖上刻有大幅經(jīng)文咒符,在潺潺流淌的水中石頭上刻有經(jīng)文咒符,人稱山嘛呢、路麻昵、水嘛呢的“三嘛呢”。人們漫步峽谷,似乎徜徉在嘛呢石的海洋。
勒巴溝的許多大型摩崖浮雕是深深地鐫刻在臨之目眩而難以攀緣的懸崖峭壁間的,構(gòu)成了藏傳佛教石刻文化的一大奇觀。經(jīng)世居當?shù)氐娜私榻B,在100多年前,戒行清苦的班慶寺著名僧人多定尕瑪加文以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為目的,在這里鑿刻了觀音咒等最初的石刻。經(jīng)眾多信徒的追隨參與,加之這位苦行僧堅忍不拔,以石為伴,傾其畢生精力,常年雕鑿不輟,留下了難以記數(shù)的石刻,后人又延續(xù)這種鑿巖刻石的艱辛勞作,年復一年,日積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宏偉規(guī)模和奇異景觀。
勒巴溝是高原上名副其實的石文化長廊。
浩繁的和日石經(jīng)墻
石經(jīng)是刻制在石頭上的經(jīng)文。石經(jīng)在全國多處可見,然而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和日寺的“和日石經(jīng)墻”則堪稱全國石經(jīng)之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日石經(jīng)墻位于澤庫縣城以西70多公里和日寺背面的小山梁上。這里,大小石經(jīng)墻有四處,所刻的佛經(jīng)主要為藏文《大藏經(jīng)》、《甘珠爾》、《丹珠爾》三部,還有《當增經(jīng)》、《普化經(jīng)》和《噶藏經(jīng)》等。幾部洋洋巨著,其總字數(shù)約2億,用石料達3萬余塊。
經(jīng)文要刻制在約2厘米厚的石板上,而這種質(zhì)地較軟、板面平整的石板料又都是從幾十里外的石山中四處尋找,搜集而來。由于每一塊石料來之不易,在刻制時就十分珍惜,刻了正面刻反面,不留一處空白。堆放經(jīng)文很是講究,按著每部經(jīng)文的次序,石經(jīng)碼得像一本長條藏文經(jīng)書,保持了紙質(zhì)經(jīng)書的式樣和風格。每函之間用刻有書名的花紋石板隔開。石書的外壁全用繪有花紋邊的木板作外包裝,把石書嚴嚴實實地封在里面。一塊塊、一層層,石經(jīng)就這樣碼堆起來,高約3米,寬在2米多,長達百米,四堵石經(jīng)墻總長300多米,形成了宏偉的石經(jīng)墻。
除經(jīng)文之外,還有1000多幅石雕佛像、佛塔和石刻風情畫,分段排列在石經(jīng)墻上,像是鑲在墻上的顆顆明珠,渾然一體,成為石經(jīng)墻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石板上刻經(jīng)文是一門絕活,一塊塊石板上細密工整的藏文字排列規(guī)整有序,字跡雋永清秀,蒼勁有力,雖經(jīng)百年風雨洗歷,仍保持當年的風采。筆者親眼目睹了老藝人久金木表演石刻經(jīng)文,為之驚嘆不已。但見他左手拿著小刻刀,其刀刃不到半公分寬;右手拿一錘子,雙手順著藏文筆畫來回嫻熟地擺動,一陣叮咚之聲,就像是變魔術,頃刻間,一行行文字躍然于石板上,這不亞于在紙上抄寫的速度。
刻制石經(jīng)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據(jù)當?shù)乩先送扑悖篌w上興起于嘉慶年間,主體完成于1955年,前后歷時100年左右。起初是和日寺寺主及幾位活佛發(fā)起,并從外地請來石刻藝人,還在當?shù)匾补陀貌糠稚资?,開始刻制,久而久之,石經(jīng)墻越壘越高,越壘越長,默默奉獻的大批石刻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石經(jīng)墻的締造者。
遠望巋然傲立的石經(jīng)墻,猶如石筑的長城,布局之嚴謹,工程之浩大,充分顯示了藝人們高超的技藝和頑強不屈的創(chuàng)造精神。石經(jīng)墻,既可謂石刻藏文書法藝術之博物館,又可謂儲存佛教經(jīng)典的圖書館,是藏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ji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