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本發(fā) 左義嶸
記敘文是學生最早接觸的文體之一,但如何將其寫得生動卻一直是困擾廣大師生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寫作時出現(xiàn)的常見病例是:記人干瘦,敘事干癟、繪景干澀。對此,學生迷茫,教師苦惱,怎樣才能將記敘文寫得鮮活水靈、人見人愛?高明的醫(yī)師藥到病除。一般的大夫三帖探路。筆者試開五帖,僅供各位參考。
一、發(fā)散思維,天涯處處有芳草
平素,常聽到一些學生嘀咕,誰不想寫得具體生動,可一下子哪來那么順手的詞匯、那么鮮活的材料?這種認識其實是片面的。作為學生,特別是高中生讀了不少書,閱歷也有了十幾年,還是積累了不少材料和詞語的。只是由于那種特殊(一般是考場上)的氣氛,緊張急切的心情往往一下子凝滯了思想,上不了筆端。這時,最有效的辦法是開啟你大腦的門扉,讓思維輻射向四面八方。面對一個事物、一道文題,我們不直接從事物的本身引發(fā)聯(lián)想,而找到與此事物相關的事,這許多相關的事組成一個外圍圈,它們都以原事物為圓心。寫作文時可以從外圍圈任找一點展開聯(lián)想,寫出有新意的記敘文。
例如寫人,不妨想一想與他相關的背景、環(huán)境,想一想他的言行舉止,想一想最能表現(xiàn)他的事件;寫事呢,聯(lián)系到事件中的人物、發(fā)生的地點,與之相關的事物、氣氛;寫物,可以考慮它的形狀、長度、顏色,質(zhì)量……然后再由此生發(fā)開去,定有奇妙瑰麗的世界呈現(xiàn)于眼前。
二、重點突破,日光穿行翠玲瓏
記敘文不具體、不感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抓住重點,在該細處不細。這就是平時老師常批的“詳略不當”中的“詳”沒到位。
那么,什么是“重點”之處,又該怎樣地“詳”下去呢?筆者認為,所謂的重點,就是最能顯現(xiàn)事物的內(nèi)蘊,人物豐滿的形象,展現(xiàn)文章主旨的地方。換個說法,就是書法家寫字時的揉筆處,攝影師駐足觀察拍攝的支點,一般來說,寫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寫好重點段落。如同人的一生“總只有那幾步最緊要之處”,一篇文章也只那么一兩處重要的段落。對此,就要集中筆墨,花大力氣。如1996年全國卷的作文題《我更喜歡漫畫〈〉》就要在“更”字上下功夫,進而將它寫深寫透。
2.巧用細節(jié)點透。細節(jié)是構成場面的基本單位,是刻畫形象的因素。雖說細節(jié)只是文章的枝葉而非主干,但越是細微處,越能見你的文字功夫,越是細節(jié)形象生動,越能使整篇文章增輝添色。如《揮手之間》“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边@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點染出毛主席為了國家民族的和平而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的大義大勇。
3.描畫人物叫“眼睛”。魯迅先生說過,畫人物“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推而廣之,在記敘文中要記人、敘事、繪景,寫物,就要凸現(xiàn)描寫對象的富有代表的特征來達到繪其形,摹其聲、描其色,傳其神的目的。
三、語言得體,淡妝濃抹總相宜
語言是一種機智,一種才華,一種素養(yǎng)。語言有明顯的雅俗之分、文野之別、美丑之辨,精粗之異。而語言的雅、文、精往往是成熟敏銳的思想的閃光和豐富細膩的情感的流露。語言是內(nèi)容的外殼。再好的內(nèi)容也只有配以得體的語言才有如紅花秀出萬綠叢中。就語言本身而言,樸實的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華麗者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雍容美,口語有通俗美,文言有莊重美——可謂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而所謂得體,是要因文、因人、因事而異——就敘述語言來說,必須切時切地切人切景,做到以準確的語言來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事物,以簡練的語言來表現(xiàn)對象的豐富內(nèi)涵,以生動的語言形象再現(xiàn)人物形神,以通俗的語言傳達難以言說的思想感情。人物語言則要做到言如其人:豪放者銅琵琶唱“大江東去”,纏綿者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文士倜儻風流口吐蓮花,農(nóng)民拔起蘿卜帶出泥……總之,語言的得體不是“庾信愁多,江淹恨極”(周幫彥《宴請都》)的貼標簽,而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自然融合,是與內(nèi)容的琴瑟和諧,進而達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界。
四、手法多樣,八方風雨會中州
俗話說,“三分人才七分打扮”。記敘文的打扮就是要善于調(diào)動各種手段來使之潤澤、靈光。具體而言就是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多種修辭手法、多側(cè)面、多角度地烘云托月。如這篇作文《老外》中的片斷:
第一節(jié)外語課,大家都猜新老師一定是一個年紀大、有經(jīng)驗方法、有耐心的。誰知鈴聲一起,奔進來一個頭發(fā)活潑翹起的小大哥。(評貌異)大家疑惑的眼光隨著他的身影在教室里兜了一圈又回到講臺,唰,五十多雙眼睛聚焦,他一手叉進褲袋,一手夾著一個粉筆頭。沉思狀的低頭。片刻后瀟灑的一擺頭(評:行異):“My name is 汪云翔,你們就叫我汪Sir吧……”隨后的一大串純種外國語(評:言異),把我們的口形調(diào)成了“O”形(評:學生也異)——老天,那姿勢,那搖擺,那語調(diào),不就是一個十足的“老外”嗎?
本片斷的惟妙惟肖就在于多方調(diào)動的多種手段:視覺、聽覺、感覺。動作、語言、形態(tài)。敘述、描寫、議論、比喻、設問、排比,正面著墨,側(cè)面烘托,從而將第一節(jié)外語課的第一個場面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外語老師的形象塑造得特別可人。
五、以情動人,奔騰萬流皆歸宗
讀優(yōu)秀作品時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人們稱贊這樣的作品有真情實感,能以情動人。好的記敘文不但要內(nèi)容充實、描寫具體、構思嚴謹,語言流暢,還要感染、激勵讀者。文章有真情,才能扣開讀者的心扉,使讀者跟著作者去愛,跟著作者去恨,跟著作者去褒貶事物。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會被文章描寫的真摯感人的父愛所震撼;讀了魯迅先生的《社戲》,會情不自禁地被“偷豆”的情節(jié)所吸引,由衷地贊美貧下中農(nóng)子弟的優(yōu)秀品質(zhì);讀了《孔乙己》,就會和作者一起“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了《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觀點,認為志愿軍戰(zhàn)士的確是最可愛的人,從而去愛他們的思想,愛他們的性格,贊美他們的行為。由此看來,使自己的文章做到以情動人,的確是寫文章的較高層次。
既然以情動人才能收到感染讀者的效果,才算是優(yōu)秀作文,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達到“以情動人”的層次呢?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作者自己“有情”。人“無情,文章自然也就“無情”。許多著名作家都強調(diào)要給自己的作品注入感情。劉自羽曾說:“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燒的熱情,有光彩呢?”可見作者的感情對于文章是何等重要!所以要想寫文章時有感情,就必須去親身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舍此沒有別的辦法。
首先是參與。凡親身參與的,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自然感受深一些,這是顯而易見的。要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還必須具有正確的思想觀點。缺乏正確的思想觀點就很難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其結(jié)果可能是發(fā)現(xiàn)不了生活中的美好事情,對值得贊頌的事情視而不見,而對應該批評的現(xiàn)象卻又熟視無睹。沒有正確的思想觀點,還會直接影響自己的感情。另外,要深入地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還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人們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后天不斷培養(yǎng)提高,而提高的重要途徑是讀書。讀加強思想修養(yǎng)的書籍,能使我們有正確的觀點。
我們明白了怎樣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之后,是不是就一定能寫出以情動人的文章呢?當然不是。即使你對生活體驗感受得很深刻,但是要寫出好的文章,還必須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滿腔激情,卻無從表達,還是于事無補;要寫出真情實感,重要的是學會在文章中如何抒情。
總括起來說:“以情動人”的文章是高水平,高層次的文章。要使文章以情動人,作者必須“有情”。作者的“情”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感受。當然,文章表情達意還要借助寫作技巧。但在這幾個方面中,最關鍵的還是作者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