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死,還是不死,這是一個問題

      2009-09-21 09:48:02
      中國德育 2009年6期
      關鍵詞:譚嗣同哈爾項羽

      欄目編輯?吳曉燕?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上有一篇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它取自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說《船長》。課文記敘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郵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而即將沉沒時,沉著冷靜地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安全脫險,自己卻在完全可以逃生的情況下選擇了隨著客輪一起沉入深海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有項羽之死一事。項羽被劉邦軍隊追殺,窮途末路之時,烏江亭長前來營救,項羽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發(fā)生了有名的“戊戌六君子事件”。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推動光緒皇帝實行“新政”,結(jié)果失敗,主要參與者被殺,譚嗣同是其中之一。在被捕的前一天,譚嗣同整日不出大門,等待來逮捕他的人。他對苦苦勸他到日本的志士說:“世界各國變法維新,沒有不經(jīng)過流血而成功的,現(xiàn)在中國還沒有聽說過因為變法維新而流血的,這就是國家不能強大昌盛的原因啊。(如果)要流血的話,就從我譚嗣同開始吧?!蓖甑?月13日,譚嗣同在北京南城的菜市口被殺。

      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他們的生死抉擇有著較大爭議。一些人認為他們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乏的,值得稱頌。但也有人認為,哈爾威船長求得生還后可以再當船長;譚嗣同可以在逃亡日本后重新為變法維新出謀劃策;項羽可以逃往江東,臥薪嘗膽,等待重操霸業(yè)之機??傊?他們不應輕易地放棄寶貴的生命。死,還是不死,成了一個問題。我們選擇這個問題請大家討論,試圖找到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它關乎權利、人格、責任、道德、理想、正義等等方面,似乎不僅是生死問題這么簡單。

      (一)三人之死

      1.哈爾威之死

      深圳市福田區(qū)南園小學教師?李俊?我覺得哈爾威船長的選擇可以理解,但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卻不一定正確。我們應當記取的是:生命是最可貴的,船長選擇在自己的崗位上葬身于大海是不值得推崇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學生懂得: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而每個人的生命并非僅僅是屬于他自己一個人。試想一下,哈爾威船長已經(jīng)完成了指揮救援任務,如果他游到救生艇上存活下來,絲毫不會影響別人的獲救,而只會擴大這次救援逃生的戰(zhàn)果。他還可以做一名好船長,繼續(xù)為他人作貢獻,還可以繼續(xù)孝敬父母,照顧妻兒。他沒有選擇生存機會,雖然可以說他是一名盡責的好船長,但不能算是一名好兒子,一名好丈夫,一名好父親。因為他在選擇放棄生命的同時,也選擇了提前終止向父母盡孝、向妻兒盡責。他棄生求死,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大的損失,也是一種無謂的犧牲??傊?我覺得應該告訴學生,這樣的英雄可以理解,可以敬佩,但絕不可以效仿。

      北京某公司職員?周軼?舍生取義之人,往往生命中都具有理想主義精神。哈爾威船長從事的是有著冒險性的事業(yè)。遭遇事故而沉船,即便是在航海技術比較發(fā)達的今天,也是一件易于發(fā)生的事。如何在保存性命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損失可能是事故后最為權宜之策。船長卻在最大化地履行職責后舍棄了自己的生命。這種舍棄對于他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然而對于船長自己來說,所忠愛的事業(yè)遭遇如此重大的挫折,所掌控的“諾曼底”號——他最得意的成果毀于一旦,他追求事業(yè)的精神也會受到毀滅性的一擊。事業(yè)可以重振,可是重創(chuàng)何以能恢復?“諾曼底”號不會重來,他主動毀滅自己的肉體就是對完美事業(yè)的追求,而且,他把這種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黃征學?船長是可死,也可不死。如果船上的乘客全都救出來了,他完全沒有必要死。因為雖然船長的職業(yè)是船長,但他可能還兼著父親、丈夫和兒子的角色。如果他是為忠于船長職守去死,那他其他的責任就沒有盡到。船沉了,人救上來了,與船同沉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如果他活下來,還可以為社會作貢獻。如果船上的人沒有救完,他就應該選擇死。因為作為船長,只要乘客上了你的船,就應該安全地把乘客送到目的地。如果船沉時人還沒有救完,他就應該以身殉職。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楊韶剛?在《“諾曼底”號遇難記》(雨果的原著名為《船長》,不同的題目本身就隱含著作者不同的著眼點)中,哈爾威船長完全有機會安全逃生,但他卻遵循了當時法國“人在船在,人亡船亡”的法律規(guī)定,選擇了死亡。從哈爾威船長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脫險的整個行為過程來看,哈爾威船長的行為是值得稱道的。當面對乘客和船員擁擠逃生的局面時,他發(fā)布命令說,“哪個男人敢走在婦女和兒童前面,你就槍斃了他”,他用“二十分鐘,足夠了”這句話來安慰逃生的人們。所有這些行為和話語都體現(xiàn)了一個船長忠于職守、扶助弱小、鎮(zhèn)靜自若的做人之道,是其道德價值觀的真實體現(xiàn)。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但是,在最后選擇與船同亡這件事情上,我認為,他做出的選擇是:以自己的死遵守了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用無聲的語言彰顯了自己的人格和船長的尊嚴,但同時也緘默地表達了自己對這種法律規(guī)定的悲憤抗議。這是因為,當時的法國有一條法律規(guī)定,船長必須與船共存亡,否則就會受到法律制裁。這種法律規(guī)定并沒有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首位,而只是一味強調(diào)船長的職責。試想,哈爾威船長已經(jīng)把所有的乘客和船員都安排在了救生艇上,他自己也完全可以逃生,僅僅為了這樣一條迂腐的法律規(guī)定,就置人的生命于不顧,我們需要譴責的正是這種法律規(guī)定的不合理。同時,我們也從這個案例的背后看到了西方人自覺遵守法律的道德情懷,對哈爾威船長的道德自律深表欽佩。但是,我也為哈爾威船長不能超越這一境界,實現(xiàn)更高的價值追求而感到遺憾。

      2.項羽之死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楊韶剛?《史記》中的項羽之死雖然同樣給人帶來了震撼和感動,但他的死不是對法律規(guī)定的被動執(zhí)行,而是對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的道德自責。他雖然同樣有逃生的可能,有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的希望,但面對由于他的自負、傲慢等消極人格導致的慘敗,他選擇了死,也不失為一種英雄的壯舉。否則,即便他能夠僥幸逃生,他那難以改變的自負人格,也很難保證他能成為比劉邦更好的封建帝王。

      河南焦作六中教師?盧泰之?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一直缺乏對于靈魂的思考,更沒有上升到靈魂之永恒歸宿的視域來看待肉身之存無。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典范意義的孝道文化導致的是更多的人在生死抉擇時更多選擇的是忍耐和負重的茍活。在他們的個體精神之中沒有支配自己肉體生命的權利。項羽、譚嗣同等對生死之選擇更多體現(xiàn)的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氣節(jié)”,而非其他。其中固有的對個體生命的態(tài)度造就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中的常以勝敗論英雄。項羽為人大度、耿直、忠義之氣節(jié)是劉邦不可比的;譚嗣同舍生取義壯舉的歷史意義是諸多茍且偷生的人難以想象得到的。生也有道,死更有道。領悟并恪守死生之道,乃是人類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黃征學?項羽是必死無疑,只是主動死和被動死的區(qū)別。為什么?先說被動死。假如項羽不自殺,一種可能性是投降;一種可能性是渡烏江,待東山再起;一種可能性是與劉邦軍隊作戰(zhàn)。假如他投降,劉邦遲早會殺掉他。因劉邦(集團)把他看作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如后來呂后幫劉邦殺掉韓信。以前,項羽和劉邦之間雖然有約,但是他們之間卻高度不信任,沒有任何信任可言,如鴻門宴上劉邦的不辭而別。所以,劉邦即使當時不殺掉他,后來也會找機會殺掉他。從事前他們之間的交往和事后的情況檢驗來看,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假如項羽渡烏江,他很難東山再起。一方面,由于連年戰(zhàn)爭,當時的老百姓已經(jīng)十分厭惡戰(zhàn)爭;其次,當時,劉邦的實力已經(jīng)非常強大;第三,項羽手下的將領,如張良等人的離開說明項羽作為領導的缺點還是比較多。他的缺點展示在有識之人面前,所以,就很難再有人去投奔于他。假如項羽選擇與劉邦軍隊作戰(zhàn),很可能會被劉邦的士兵殺死。作為一名將帥,如果被一個小士卒殺掉,是一件屈辱的事情。這三種死都是被動的死。主動的死(自殺)是項羽考慮了很久的。他和虞姬告別時就已下了決心,準備了很久。在他看來,作為一名統(tǒng)帥,應該死在戰(zhàn)場上,所以選擇了自殺,選擇了一種主動的死。

      3.譚嗣同之死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教授?楊韶剛?譚嗣同雖然也完全有機會逃生,但他是以自己的死大義凜然地向那個黑暗的社會提出了抗議。他的死和哈爾威船長之死有很大區(qū)別,那就是,他不是默默地遵守那個時代的法律,而是面對國破家亡的社會現(xiàn)實,想以革命者的流血犧牲來喚醒國人。這種死的選擇具有更深刻的政治道義,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從道不從君”的傳統(tǒng)美德。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黃征學?譚嗣同可死,也可不死。不死,可以像梁啟超一樣跑到日本去。死,就是被殺。譚嗣同選擇死與他信仰大乘佛教有關系。他用實際行動體現(xiàn)他所信仰的菩薩舍己救眾生的大悲愿行,并希望用自己的鮮血喚醒同胞的靈魂。譚嗣同以身殉道,追求“道義為之根”的生命,體現(xiàn)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梁啟超在《仁學序》中,既以佛門標準贊揚他具有大乘菩薩的悲愿,同時又褒揚他是一個仁者,為譚嗣同的死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我認為,他不該死。革命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想要以幾個人的血去喚醒整個民族精神上的麻木狀態(tài),其效果還是相當有限的。如魯迅在《藥》一文中就談到了革命志士以血喚醒民眾麻木精神狀態(tài)的有限性和無效性。與其這樣,倒不如活著繼續(xù)戰(zhàn)斗,喚起更多國人的精神覺醒。如孫中山、毛澤東,他們本來有好幾次都面臨著死,但都跑掉了。梁啟超,維新變法失敗后,本來通緝要殺的人中就有他,但他跑掉了。綜觀歷史,中國歷次朝代的更替都有人死,但都不是以幾個人的鮮血去換取的。從后來發(fā)生的史實來看,譚嗣同死的影響的確是有限的,而是生者領導了更多人,喚起了民眾的覺醒。如孫中山等人創(chuàng)建同盟會,喚醒了更多的中國人。

      北京師大二附中教師?何杰?主張譚嗣同等人可以不死的人,往往忽略了一點,哈爾威看重的是自己的船,項羽看重的是自己的名聲,譚嗣同看重的是改革大計。他們將最看重之物當作了生命支柱。我們當然可以認為他們?nèi)绻钕聛磉€能做更多的事情,但對他們來說,如果生命支柱不存,他們所能做的只有殉命。唯有如此,他們才會心安。這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值得我們尊重。其實,我們贊揚譚嗣同等人的“死”,是贊揚他們的人生追求;我們認為他們可以“不死”,是為他們的策略選擇惋惜。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并不構(gòu)成非此即彼的關系。

      譚嗣同等人將最看重之物當作生命支柱,在一些人看來有些偏執(zhí)。但正是這種“偏執(zhí)”,顯出人類追求美好境界的決心。他們雖然沒有做出“更多的”實利貢獻,但他們卻化育了更多美好的人心。魯迅先生非常不贊成劉和珍等人的徒手請愿,但他的不贊成是對其策略的不贊成,相反,他對劉和珍犧牲的意義卻有著高度的評價。譚嗣同等人的死給后人的精神世界種下了美麗的夢想,化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好心靈?;蛟S,哈爾威沒有再做船長,項羽沒能東山再起,譚嗣同見不到維新成功之日,實際利益少了許多,但他們的死對后代人心的化育,卻有著更高的價值。

      (二)生死問題的探討——信仰問題的再審視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任永澤?生或死之間的選擇看起來就在一念之間,但它留給人們的思考卻是深遠的。生死問題有待解決,它是哲學的核心問題。在哲學中,生死被看作是一種信念,一種境界。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待生或死,生或死就會以什么樣的面目呈現(xiàn)。只有對生或死問題有真正的理解與心靈上的安頓,才會正確對待生與死的抉擇,并由此主動地踐行。

      生命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故生或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需要嚴肅思考與對待、理性與批判性審視的有意義的問題。若問生或死是否值得,則需要探究生或死的意義。我們只有求得“為何而生或死”的身心安頓,才能面對生或死的諸多挑戰(zhàn)。面對生或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哈爾威船長面對死亡,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項羽死得壯烈,死得英雄;譚嗣同獻祭于忠愛的事業(yè)。三位人物有意識地用“死”譜寫了“生”的價值與意義,詮釋了對事業(yè)的虔誠,寫就了“責任擔當”的精神與品性,完成了自己在塵世的使命。那是什么成為評價生或死價值與意義的標尺呢?

      不可否認,人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對生或死的價值與意義的頓悟來源于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與心靈依托。人生觀、價值觀的實現(xiàn)都是基于信仰之上的。三位人物用“死”獻祭于忠愛的事業(yè)。這是一種基于信仰的博弈。他們用 “死”守護“生”的價值??梢哉f,生或死的抉擇是希望、信仰、責任與使命的抉擇,是價值與意義的抉擇,是精神力量與人類情感的抉擇。

      生或死的選擇昭示我們重新審視信仰、實踐信仰。這是人類精神狀態(tài)的客觀使然,也是人類發(fā)展進步的希望與福祉。反觀今天的社會,一個客觀的現(xiàn)實圖景是:人性缺席,良知退隱,道德墮落,精神危機,責任淡漠,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為此起彼伏。這些都是與信仰的缺失有關。人類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信仰。這是生命賴以充實的終極關懷??v覽中國近現(xiàn)代史,許多革命志士堅守不屈的信念,為了民族的獨立與強盛,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們不懼死是因為他們懂得生或死的價值與意義,他們找到了一種比自己的生命更可貴、更重要的東西。故他們把“死”的舉動融入了自己的事業(yè)。其間隱含的意義是:信仰是對“死”抉擇的皈依。正如弗洛姆所言:“事實上,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只是在充分地出生?!?/p>

      “頭頂星空,仰望大地”,人類才能恪守信念,堅持立場,人類的夢想才能詩意地棲居,人類才能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超越。重建信仰,朝圣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關懷尺度,是人類信仰的終極價值關懷與精神關懷無法回避的重要使命,也是人性復歸美好的價值選擇與客觀使然。為此,我們要做的事是:充分利用、發(fā)掘人類文化的優(yōu)秀資源,在精神性、文化性中把迷失的“信仰無根性”找回;落實、開展信仰教育,其目標要人性化,過程要理性化,內(nèi)容要滲透信仰的價值內(nèi)核;探索、建立信仰與價值認知、建構(gòu)之間的良性互動條件與機制;營造良好的外部信仰環(huán)境;建立意義求索與精神提升的信仰體系。

      (三)對學校教育的啟示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校長?徐建平?“生與死”,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嚴肅的哲學命題。我認為,學校作為傳承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場所,必須讓學生懂得“生死之大義”——為何而“生”,為何而“死”。要“生”得其所,“死”得其所!

      首先,必須教育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使他們學會珍愛生命。生命不能預演,不能排練,只有一次。曾幾何時,同情、博愛,敬畏生命,珍視自然,都是人類的公德和美德。然而,在今天青少年的視野中,人的生命的貶值,揮霍生命的大度,實在令人震驚。因區(qū)區(qū)小事而殺父弒母,一言不合便捅死同學,偶遇小小挫折便割腕跳樓,一群初中生以十分卑劣下流的手段虐殺女乞丐……這樣的消息,時常困惑著我們的視野。人們不禁會深深責問:人性的光輝淪喪何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連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朝夕相處的伙伴,甚至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輕易踐踏、摧殘,還有什么不可以舍棄的呢?一個沒有人性的社會,絕對是一種比世界大戰(zhàn)還要悲慘的災難。所以,倡導人心向善,敬畏生命,珍愛自然,應該成為教育的最低目標。

      其次,要讓學生懂得“生”的價值?!盎钪鵀榱耸裁?”“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正是對這些問題的模糊理解,導致了一場場青年學生藐視生命、踐踏生命的悲劇。個人的貢獻,有大有小;人生的旋律,有壯懷激烈,也有波瀾不驚。但是,正是這一個個所謂的微不足道的生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默默無聞地在各自的角落里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才創(chuàng)造了今天紛繁的大千世界。所以,每一個生命都是這個世界密不可分的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人都不能妄自菲薄,輕踐自己。生就要造福于他人,造福于社會乃至人類。這樣的生,不管是以何種方式,都是有價值的,都必須十分珍惜。

      再次,要讓學生懂得“死”的價值。一個人沒有選擇生的權利,但卻有死的選擇方式。中國歷來有視死如歸的傳統(tǒng),如“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實際上,死還是不死,是一個為誰而死、是否值得一死的命題。死,要死得其所,要無愧于自己,無愧于他人,無愧于社會。為人類的信仰而死,為人類的正義而死,為人類的美德而死,死得其所。正因如此,哈爾威船長從容地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將死的光榮留給自己;譚嗣同立志成“為變法而死第一人”而喚醒民眾……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在死與不死之時毅然選擇了死亡,這不是他們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早已植根于他們心中的一種義理之辯。我們要讓學生從小就樹立一種正確的生死觀,使他們懂得什么樣的“死”不值得,什么樣的“死”才是死得其所,從而傳承人類的美德。

      (注:關于哈爾威船長的背景材料,由深圳市福田區(qū)南園小學的李俊教師提供,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對以上評議,若讀者朋友有不同意見,歡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責任編輯/吳曉燕

      猜你喜歡
      譚嗣同哈爾項羽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獄中題璧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中
      學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不要盲目答應
      論譚嗣同精神及其當代價值
      湖湘論壇(2016年1期)2016-12-01 04:22:23
      譚嗣同殉難百年祭
      夢遇項羽
      小說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杰克·吉倫哈爾比弗利山莊不夠味
      電影故事(2015年29期)2015-02-27 09:02:50
      如果雨果的哈爾威船長說了假話
      西南學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32
      譚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九龙县| 上思县| 利川市| 军事| 蛟河市| 丰顺县| 合山市| 德令哈市| 云南省| 克东县| 柳江县| 伊吾县| 龙江县| 台东市| 鄂尔多斯市| 登封市| 龙川县| 隆回县| 宁远县| 沾化县| 安仁县| 潮安县| 固始县| 罗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岫岩| 边坝县| 汤阴县| 密山市| 特克斯县| 儋州市| 新泰市| 博野县| 西乡县| 灵宝市| 大城县| 琼海市| 通榆县| 万宁市| 故城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