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黑耳朵,黑四肢,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貓熊”。2005年全國上下給贈臺大熊貓薦名的時候,大陸和臺灣的網(wǎng)友還為此發(fā)生過小小的爭執(zhí)呢,因為臺灣稱“熊貓”為“貓熊”。
那我們的國寶到底是叫“熊貓”還是“貓熊”呢?
《咬文嚼字》曾有一篇文章,說“貓熊”才是正名,“熊貓”只是以訛傳訛的別名。
“熊貓”在動物的分類上與貓相差很遠,是熊的一種。正確的叫法應是“貓熊”。但是何以后人稱之為“熊貓”呢?這是有原因的。1869年,法國學者戴維在四川寶興縣考察,發(fā)現(xiàn)有黑白花紋的珍稀動物的皮。兩年以后,經(jīng)動物學家進一步研究,正式把這種動物定名為“貓熊”。到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國在重慶舉辦的一次動物標本展覽會中展出了這種動物的標本。標牌上寫中文學名時,按傳統(tǒng)的從右到左的習慣,把“貓”寫在了右邊,“熊”寫在了左邊。而一般人按英文從左到右的橫行念法,就把“貓熊”倒過來念成了“熊貓”。
這種誤讀流行開來,成了現(xiàn)在公認的名稱。這個小故事,其真假無法考證。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朱建頌先生就對這則故事提出質(zhì)疑。他指出,其實在這則故事發(fā)生之前,1935年出版的《中華大字典》和1938年出版的《辭海》中,就已經(jīng)有了“熊貓”這一稱法。
最先叫“熊貓”或“熊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叫什么,也就是說它究竟是“熊”還是“貓”?因為這兩個詞都是偏正結(jié)構(gòu),最后的一個字決定屬性,“熊貓”就是像熊一樣的貓,而“貓熊”則是像貓一樣的熊,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專家認為,從動物分類學角度看,它是熊的表兄弟,因此稱之為“貓熊”更科學一些。但是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國人長期稱之為“熊貓”,也就不必更正了。何況它像寵物貓一樣可愛,把它的名字倒過來念,既無傷大雅,又使它更顯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