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其篇名就是時間與空間的交觸。從整篇散文看,極具審美情趣。
一.另辟蹊徑,謳歌悲涼。
春華秋實,秋是豐收的象征:田野里莊稼陸續(xù)成熟,果園里碩果滿枝。天高地廣,金風(fēng)送爽,令人心曠神怡。秋風(fēng)蕭瑟,秋又是悲涼的象征。枝頭上黃葉紛飛,田野里白露為霜,樹樹秋聲、山山寒色,令人心緒悲涼。
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shù)不勝數(shù)、名篇迭出。有贊美秋的,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宋·蘇軾)“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唐·杜牧)“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或贊美秋的豐收,或贊美秋的紅葉,或贊美秋水的清澈等。有怨恨秋的,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唐·杜甫)“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清·陶澹人)“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元·王實甫)……或怨恨時間流逝、暮年將至,或怨恨秋風(fēng)秋雨無情,或怨恨秋日漂泊與別離等。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要贊美秋,這是無庸置疑的,開篇便是:“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總是好的”。結(jié)尾更是情不自禁地喊出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钡暨_夫贊美秋的角度又絕對不同于一般人,不是豐收的喜悅,不是紅葉的燦爛,不是桂花和秋菊的繽紛,而是秋天的“清”、“靜”、“悲涼”。如果說,“清”讓我們聯(lián)想到“清麗、清澈、清爽、清新”等,“靜”讓我們聯(lián)想到“靜謐、閑靜、清靜、寧靜”等,贊美之,自有足夠的理由。而“悲涼”本是形容消極、低落情緒的,而郁達夫卻對其大加贊賞,真可謂另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
二.別致的畫面,形象的悲涼。
郁達夫在文中寫道:“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在這里,郁達夫不寫西山火般的紅葉,不寫昆明湖清澈的湖水,不寫釣魚臺常青的松柏,而難以忘懷的卻是蘆花、柳影等。原因何在?因為蘆花的色彩是白的,白色為冷色,令人想到蒼涼和悲哀;秋天的柳影,令人聯(lián)想到枯枝殘葉、衰落和凄涼。作者在“秋晨”中寫牽?;?沒有寫它搖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它扶疏映襯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色彩;寫色彩卻又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為何藍色或白色為佳呢?因為藍色或白色為冷色,與全文的基調(diào)相“吻合。為什么寧可選紫黑色而不選淡紅色呢?因為淡紅色屬于暖色,這就與本文贊美故都秋的悲涼相差甚遠了。再讓我們仔細品味一下牽?;ǖ乃{朵,長在破壁中,幾根疏疏落落尖細且長的秋草(實際是枯草)陪襯著,這樣一幅畫面,不難看出作者贊美故都秋之悲涼的深意。
作者筆下的秋槐,那“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鋪得滿地,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被睒浒咨穆淙镒屓讼氲缴n涼,滿地都是更讓人感到哀傷。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無可奈何花落去,槐樹的落蕊,讓作者不僅感受到了自然的秋天,更感受到了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怎能不使人苦悶,使人落寞。
作者筆下的秋蟬更是如此?!扒锵s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這使我們想起唐代詩人姚合《聞蟬寄賈島》詩中的“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fēng)”,宋代詞人劉克莊《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中“何必雍門彈一曲,蟬聲極意說凄涼”。值得重提的是,作者對這凄涼的蟬聲并無傷感,把蟬贊美為“家家戶戶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把衰弱的蟬聲贊美為“北國的特產(chǎn)”。
作者筆下的秋雨,似乎沒有悲涼的色彩,但讀起來又籠罩在悲涼的氣氛之中,這又是何原因呢?這種悲涼來自于兩個都市閑人的對話之中?!鞍?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秋雨帶來的何止是氣候上的涼,秋雨更帶來時間流逝、寒冬將至,一年將盡的信息。由自然界的秋天讓人想到人生的秋天。人到中年,年華易逝,老之將至,息列索落的秋雨,讓人想到人生的坎坷,讓人頻生憂愁之感。辛棄疾詞中云:“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崩钋逭赵~中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鼻镏疀觥⑶镏?多是愁的象征,憂的代名詞。可謂“無邊雨絲似愁長?!崩铎险f:“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庇暨_夫的妙處在于他“欲說還休”,寫愁而不用愁字,這是高手寫愁的極致。
郁達夫筆下的秋果,寫得更巧妙,更深沉。全節(jié)不見傷感色彩的景物描寫,反而充滿了溢美之詞。“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痹诿鑼懝识记锏木拔镏?這一節(jié)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不僅難以看出“悲涼”,甚至連“清、靜”的特點也不突出。其實,往深處想一想,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收獲應(yīng)該是秋天最大的快樂,但這種收獲如果只屬于他人,你能夠真正感受到快樂嗎?三十而立,人到中年也應(yīng)該是人生的收獲季節(jié),而作者此時壯志未酬,前景渺茫,面對豐碩的秋果,觸景生情,只會產(chǎn)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情,其悲涼之處正在這豐收喜悅的背后,真正的悲涼“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三.深刻的領(lǐng)悟,深沉的悲涼。
大海有浩瀚之美,小河有秀麗之美,春天有繽紛之美,秋天有收獲之美……大凡我們要贊美一種事物、一種情感,都有贊美的理由,都有贊美的原因。郁達夫要贊美秋的悲涼,并非為了嘩眾取寵,并非“莫須有”的理由。
從自然界而言,一種事物的美與丑會因人而異。同是春雨,可以是“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币部梢允恰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鼻锾斓呢S收喜慶值得贊美,秋天的蕭瑟冷落也未必沒有贊美的理由。從生命的新陳代謝而言,果實滿枝與綠葉枯黃的價值是同等的。沒有綠葉的枯黃與飄零,就沒有來年的新葉嫩黃、深綠萬重,更沒有鮮花盛開、果實累累。所以說,秋天釣魚臺的柳影、槐樹的落蕊、西山的蟲唱,也是一種美,是一種悲壯的美,是一種奉獻的美。況且春夏秋冬,本應(yīng)四季分明:春天的特征本該是溫暖而潮濕,夏天的特征是旺盛及酷熱,秋天的特征是豐收與蕭瑟,冬天的特征是蓄聚卻冷澀。沒有春天“溫”的舒適,便沒有夏天的“熱”,感受不到秋天的“涼”,體驗不到冬天的“冷”??梢?沒有秋天的“涼”恐怕是不行的。還是古人說得好:“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p>
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文人見落花而傷春,看流水而感時。30年代的舊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zhuǎn)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寫自己心中的“清、靜、悲涼”,已不僅是常人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雖體驗到生活的許多悲苦與憂愁,但他沒有消沉,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tài)與眼光來觀察故都的秋景。他需要這樣的景物來排泄內(nèi)心的憂郁煩悶,把復(fù)雜微妙而又難言的情懷寄寓在清、靜、悲涼的景物之中。
從作者對故都秋的深愛之中,讓我們感受到作者似乎在說:生活中的挫折與悲涼是不可避免的,人有的時候也需要悲涼一下,它可使人沉靜下來,重新思索社會與人生、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使我們變得更堅強、更理智、更成熟。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這個道理。
從寫作的角度看:文人墨客是最富有情感的,我們說,“憤怒出詩人”、“悲涼”出作家。幸福的感受可以讓讀者分享,從而體會到幸福之美;悲壯、悲涼,更能給人們警醒,更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的共鳴。我們可以淡忘了幸福,卻不能忘記痛苦。人生總有落寞的時候,能說出人類一種普遍的情感,且借助美的景物形象地表達出來,自然這種情感也是真善美的了。
廖倫建,湖北咸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文法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