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排科學、序列清晰、內容豐富而又相互聯系,確實是高中學生學習的一套好教材。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有兩個具體的知識點似有不妥之處,特提出如下疑問。
一.是否應將“堅韌不拔”改為“堅忍不拔”?
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九課《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第七段第四行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此句中的“堅韌不拔”一詞雖然早在蘇軾《晁錯論》一文中出現,如:“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钡渲械摹绊g”字,是“又柔軟又結實”之意,與“堅”字組成詞語“堅韌”,形容物體堅固而有韌性。“韌”字似乎只能形容物體的質地特性,不能形容人的思想品質。況且,在現代各類語文考試中,凡是相關的試題,都已將“堅韌不拔”中的“韌”作為錯別字來評判。所以,是否應將“堅韌不拔”改為“堅忍不拔”?“堅忍不拔”之意,即(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而忍受,不動搖,不改變。
二.是否應將“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改為“開除校中學生自治會六個職員”?
在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九課《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第三部分第二段開頭有這樣一個句子:“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蔽艺J為,其中的“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有歧義。由于句內停頓的不同,便會有不同的理解,請看分析:
①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
②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
第一種理解:開除了校中學生自治會的六個職員(此種理解應該是正確的)。
第二種理解:校內有六個學生自治會,開除了所有職員(一般情況下,一間學校只有一個學生自治會,此種理解應該是錯誤的)。
綜上所述,如果第一種理解是正確的,我認為應將“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改為“開除校中學生自治會六個職員”。這樣,意思的表達將會更加明確。當然,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出于尊重作者和作品的考慮,也可不改,但編者是否應該通過課文注釋加以適當說明。
楊再雄,貴州省道真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