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群
[摘要]語文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機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品析語句、朗讀訓練、描繪情境、作業(yè)訓練及滲透聯(lián)想訓練中滲透,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教學;滲透;品德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這門學科它的重要特點是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辯證統(tǒng)一。”因此,語文教學擔負著雙重任務,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就需要正確地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使其相輔相成,互為聯(lián)系,既教書又育人。教學時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學的。因此,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在品析訓練中滲透
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就是要加強對課文詞句的品賞理解。而品賞理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詞句內(nèi)化和運用。同時,在品詞賞句中的過程中有機滲透教育,使學生在詞句的訓練過程中受到思想啟迪,得到心靈陶冶。
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中,有一位教師抓住以下句子去引導學生進行品析。
1.1“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下傳出孩子的聲音……”我在引導學生品賞分析這段話時,有機地滲透了思想教育。
教師問:“作者把時間詞羅列出來,有什么用意?”這個問題有較大的思維含量,要求學生可以先朗讀幾次,再在小組討論,用對比的方法領悟。通過品讀、討論交流,學生感悟到:
1.1.1父親為救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堅持不斷。
1.1.2作者這樣寫更突出父親對孩子的堅定的心,那種濃厚的親情,即使時間更長,他也是不會放棄的。
1.1.3作者羅列時間詞突出表現(xiàn)了父親的不眠不休,他不吃不喝,雙手都被瓦礫和其他倒塌的東西弄傷了,可能雙手都血肉模糊了,多么感人,覺得父親很堅強,具有強烈的責任感。
1.2“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到瓦礫堆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師:孩子憑什么認為來救他們的人是他的爸爸?
生:因為孩子對父親的信任。
生:我想平時他們父子倆都是這樣互相信任的,決不會不守諾言,因為這樣他兒子才相信,在堅持38小時后,父親還會來救他。
師:親情,產(chǎn)生信賴;親情,使父子心連心;親情使兒子堅信,父親總會跟他在一起,無論是在寧靜溫馨的家園還是張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p>
師:從這句話你懂得了什么?
生:阿曼達很偉大!在危險面前他想到的是同學的安全,而不是自己。
生:我也覺得他很了不起,這樣的情況下他對別人關心勝于自己。
生:父親來了,阿曼達對生存更加充滿信心。
師:親情使人勇敢,無畏,親情使人無私,高尚。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感性化的討論,品讀中引發(fā)想象,體會課文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真切體會親情的偉大力量。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在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朗讀感悟,創(chuàng)設一種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中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生命去感動生命,點燃學生心靈親情的火焰。這就是我聽這一課的一個啟迪。北師大劉錫慶教授曾經(jīng)指出,語文課“從本質來看無疑是‘立人之課,它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讓學生感受親情,學會珍惜親情,懂得和身邊親人建立真切的親情關系,這是我們教學的終極目的。
2.在朗讀訓練中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思想教育,而不是“強加”思想教育。那種“帖標簽”式的做法,是徒勞無益的。我們要注意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朗讀訓練中有機地進行滲透。這樣的思想教育才會有效。朗讀,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途徑,也是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讀,既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極語匯變成積極詞匯,把課文中規(guī)范化的語言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又能激發(fā)情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例如,在教,《再見了,親人》一文的最后一段時,可以以引帶講,寓講于讀。教師做學生的引路人,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口誦心惟”,讀懂課文,受到感染。教師以緩慢的語氣,動情的說:列車徐徐地開動了,志愿軍戰(zhàn)士個個熱淚盈眶,向送別的人們頻頻招手,他們在心里呼喊著——學生自然而然地接讀: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士地上再停留片刻。師引讀;列車已經(jīng)遠去,可大娘、小金花、大嫂及朝鮮鄉(xiāng)親還在佇立眺望,戰(zhàn)士們一遍又一遍地憑窗呼喊——生又接讀: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讀到這理,文雖盡而意無窮,學生領會到了中朝兩國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是何等深厚啊!思想教育也水到渠成了。
3.在描繪情境中滲透
根據(jù)教材的特點,教學中引導學生描繪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心投入語言文字訓練之中,而且能在描繪情境中滲透思想教育。而描繪情境要同感情朗讀結合起來,這樣,所描繪的情境畫面才生動鮮明,才能使學生思想受到感染,引起共鳴。
如在教《月光曲》一課時,教師可以巧妙把描繪情境和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例如:在指導學生理解《月光曲》的譜寫過程后,在體會貝多芬感情變化后,老師也激動地說;是啊,一個盲姑娘,一個愛音樂、懂音樂的盲姑娘,一個被貝多芬引為知音的盲姑娘,竟然連聽一場音樂會的權力都沒有。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事情,你會怎么想?學生都說:這個世道太不會平了。通過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熏陶,促進其知識、能力、和心理品質的協(xié)同發(fā)展。
4.在作業(yè)訓練中滲透
課堂上讓學生動手進行作業(yè)訓練,這是遷移運用語言文字的最好途徑。如果作業(yè)訓練題能有目的地精心設計,也是向學生滲透思想教育的極好方式。例如:教《手術臺就是陣地》后,可以抓住“陣地”一詞設計這樣課堂訓練題讓學生填空:
1.( )就是醫(yī)生的陣地。
2.( )就是營業(yè)員的陣地。
3.( )就是教師的陣地。
4.( )就是工人的陣地。
5.( )就是運動員的陣地。
6.( )就是學生的陣地。
7.白求恩大夫說,戰(zhàn)士們沒有離開( ),他也不能離開( );我們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的人都不能輕易離開( ),對自己的工作要( )。
這樣的訓練題既有助于學生理解“陣地”一詞在課文中的引申義,從本指軍隊為戰(zhàn)斗而占據(jù)的地方,擴大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工作崗位,而各行各業(yè)都應以白求恩為榜樣,把工作崗位看成應該堅守的陣地,從而極大地豐富了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既扎實有效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有助于鞏固本課的學習重點,學習白求恩以手術臺為陣地,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傷員生命的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這樣的作業(yè)設計,很自然地向學生滲透了職業(yè)道德的啟蒙教育。
5.在聯(lián)想訓練中滲透
品賞詞語,理解句子,都需要伴隨著豐富的聯(lián)想。因此,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聯(lián)想訓練,既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時憑借語言文字,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驅遣想象,展開聯(lián)想,領略課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會受到很好的情感熏陶,獲得凈化心靈的功效。
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適當?shù)刈寣W生展開聯(lián)想。如《凡卡》一文中凡卡在信封上寫道:“鄉(xiāng)下爺爺收”,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聯(lián)想:凡卡的信爺爺會收到嗎?他的命運會怎樣呢?這樣,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的最后結一段是,“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地跟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边@句話含意深刻,耐人尋味,促人遐想。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小女孩真的是很幸福嗎?要求學生根據(jù)上文展開聯(lián)想,然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來品賞理解這兩個“幸?!钡纳羁毯x,領悟到作者揭露了剝削制度的罪惡,表達了對窮人孩子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了啟迪和教育。
但是,滲透思想教育的方法并不局限于上述幾種形式,只要我們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就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