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燕
[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障礙療效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急性腦梗死導致功能障礙的患者80例,并隨機分為實驗組(n=40例)和對照組(n=40例),兩組患者早期均進行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及運動康復治療,實驗組增加氣壓治療和電刺激療法。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評定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早期康復治療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
[關鍵詞] 腦梗死;康復治療;電刺激治療;氣壓治療;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09)08(a)-064-02
偏癱是腦卒中最嚴重的功能障礙,其預后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致殘率。我院神經(jīng)內科對2007年4月~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并進行了臨床對照研究,取得滿意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偏癱患者為2007年4月~2008年4月來我院神經(jīng)內科住院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全部患者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標準[1];均經(jīng)臨床CT和MRI確診為腦梗死,排除腦出血、心肝腎臟器疾病及癲癇等疾病,且首次發(fā)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聽力理解障礙。
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43~75歲,平均59歲,左側偏癱22例,右側偏癱18例;對照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45~71歲,平均58歲,左側偏癱24例,右側偏癱16例;兩組病例的一般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和早期運動康復治療,神經(jīng)內科常規(guī)治療包括控制高血壓和高血糖,抗凝、抗感染、降顱內壓、擴血管和給予能量合劑等治療;運動康復治療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神經(jīng)學癥狀不再進展的48 h后開始。由經(jīng)過訓練的康復治療師做康復訓練,主要采用Bobath技術、Brunnstrom訓練技術及運動再學習方法。具體內容包括:①患側肢體各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②臥位和坐位抗痙攣姿勢的擺放。③從仰臥位向側臥位的翻身訓練。④搭橋練習。⑤下肢訓練:伸髖屈膝訓練,踝關節(jié)背伸訓練等。⑥上肢訓練:上肢伸展、屈曲和手的基本動作訓練。⑦坐位平衡訓練和坐站訓練。⑧起床站立訓練等等。每天1次,每次45 min,共14次。
實驗組在運動康復治療的同時增加氣壓治療和電刺激療法。氣壓治療主要是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前,對偏癱肢體進行由遠端到近端的節(jié)律性充氣按壓,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電刺激主要選擇偏癱側肩周肌群、肘伸/屈肌、屈髖屈膝肌、伸髖伸膝肌、腕和踝背伸肌等進行電刺激,使兩組肌群出現(xiàn)主動收縮;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20 min。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予心理治療,以增強患者的信心。
1.3 評定方法
于患者入組時和治療2周后,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Fugl-MeyerAssessment,FMA)評定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此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兩部分,總分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對所得的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2周)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1),說明兩組在改善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上均有明顯療效,但實驗組療效更明顯,即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腦的可塑性理論[2-3]和大腦功能重組理論[4]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功能恢復的重要依據(jù)。大量基礎及臨床研究表明[5-6],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能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挖掘損傷修復的潛力,促使末端突觸再生,克服殘疾所造成的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對8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還可以有效提高肌張力,增加肌肉的收縮能力,協(xié)調主動肌群的舒縮能力,有效地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降低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征和足下垂足內翻等繼發(fā)性殘疾的發(fā)生率[7]。電刺激療法可直接刺激偏癱患者的患側肢體體表或與之相對應的周圍神經(jīng),通過刺激突觸前膜對肌梭反射的抑制作用[8],達到抑制痙攣或提高患側肌力,防止關節(jié)攣縮,增加被動活動范圍和誘發(fā)主動活動的目的。氣壓治療通過對患側肢體由遠端到近端節(jié)律性的充氣按壓,對偏癱側肢體起按摩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患側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解除肌肉緊張,消除水腫,為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良好的基礎。經(jīng)過2周綜合康復治療。實驗組的運動功能Fugl-Meyer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充分證明了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與氣壓治療比單純運動康復更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8-380.
[2]Johanssn BB. Brain plasticity and stroke rehabilrtation[J].Stroke,2000,31:223.
[3]Liepert J,Bauder H,Wofgang HR,et al.Treatment in duced cortical rehabilitation o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0,31:1210-1216.
[4]Thickbroom GW,Byrnes ML,Archer SA.et al.Mote outcome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cortical reorganization[J].Clin Neurophysion,2004,115(9):2144-2150.
[5]李厥寶,余麗君,劉國英.腦卒中患者健康知識水平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8):578.
[6]陳宗羨,李冬梅,何進香.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9):619.
[7]謝財忠,劉新峰,唐軍凱.早期康復結合電刺激對急性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2):128.
[8]Glanz M, Klawansky S,Stason W,et al. Btofeedback therapy in post-syroke rehabilita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is[J].Arch Phys Mcd Rehabil,1995,76:50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