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延聯(lián)
文本是無聲的語言,但它和有聲語言一樣富含感情,一樣有喜怒哀樂。文本常常出現(xiàn)一些與文本本身有差異的情節(jié)或情緒化的語言,這些內(nèi)容或憤怒,或驚喜,或恐怖,或神秘,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本解讀,但它的內(nèi)涵、價值,有時要比文本既定的信息或意義深刻得多。語文教材在選文時肯定會關注文本對學生的導向作用,避免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充斥在課本中,但有些文學作品恰是優(yōu)秀的作品,似乎帶有點滴的“色情”“暴力”成分。這就需要我們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做好引導,讓優(yōu)秀的作品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1.“色”是“美”的外衣
文本原是一個綜合體,如果生硬地刪掉一部分內(nèi)容,肯定會對原作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荷塘月色》,當初收入課文的時候,曾經(jīng)刪掉一段‘不健康的內(nèi)容,”上海曹楊二中副校長、特級語文教師皋玉蒂說:“其實那只是一段古代的戀歌,表達了一些男女愛慕之情?!敝熳郧宓摹逗商猎律肥钦Z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但一度被刪掉若干章句??隙ㄊ蔷幷咦x到這里感覺到文本有不和諧的聲音,怕對中學生產(chǎn)生誤導。那么,刪掉的情節(jié)到底影不影響文本的解讀,這種“殘缺”還能不能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來看看被刪掉的章句。“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美人如花,這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慣用的比喻方法。但花如美人,且又是剛出浴了的,她“羞澀”“裊娜”,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立刻使明珠與星星黯然失色。她緊挨著明珠與星星出場,散發(fā)出只有肉體才有的誘人光芒。明珠晶瑩明亮,星星忽隱忽現(xiàn),美人純潔,纖塵不染。肉體的出現(xiàn)絕不是偶然的,它意味著欲望的登場。沒有情感與欲望的參與,美又怎么能激起我們的共鳴,得到我們的認可和接納?
同樣曾被刪去的是采蓮的情節(jié)?!斑@的確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但熱鬧又何嘗是朱自清欣然向往的;這的確也是一個風流的季,在這個季節(jié),蕩出去的是蘭舟,劃回來的是愛情;遞過去的是羽觴,傳回來的是暗許;聽到的是歌唱,看到的是身體。在梁元帝的季節(jié),荷塘傳遞著愛情的信息,空氣中彌漫著少男少女們?nèi)怏w的委婉和歡愉。這個荷塘,有著遠比朱自清清華園中的荷塘更豐富的風韻,更直白的交流,更靈動的肉體,更蠢蠢欲動的情色。而梁元帝的荷塘,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最偏愛的場景之一。這里集中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最想看到最想聽到最向往又最津津樂道的所有因素,這里伸張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最敏感的觸角,最躲躲閃閃而又任性放肆的目光。而這荷塘,又無一處不令朱自清情迷心儀,無一處不令朱自清流連忘返,以至無奈失落,乍喜乍悲,發(fā)出“可惜我們現(xiàn)要早已無福消受了”的沉沉喟嘆。這是一個從《詩經(jīng)》的年代,一瀉千里,穿過晚清,并直達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普遍的隱私,這個隱私又被一代又一代文人公然暴露,只是因為文學并不等同于生活。然而,這也正是他們?nèi)粘I钭顪卮嫒崛醯奈恢?。試?如果去除了這些章句,我們?nèi)绾稳ヮI悟朱自清更為真實、更為深刻的內(nèi)心世界?
2.“暴”是“憤”的顯現(xiàn)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時刪掉了以下情節(jié):
(林沖)把陸謙上身衣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七竅迸出血來,將心肝提在手里?;仡^看時,差撥正爬將起來要走。林沖按住喝道:“你這廝原來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頭割下來,挑在槍上?;貋戆迅话?陸謙,頭都割下來,把尖刀插了,將三個人頭發(fā)結做一處,提入廟里來,都擺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里冷酒都吃盡了。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
大家看了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可能說林沖“太殘忍了”,“太可怕了”,和前面逆來順受的林沖畫不上等號,和想象差距太大,林沖怎么會這么“殘忍”呢!林沖挖出陸謙的心肝,又割下三個人頭,作者這樣的描寫的確很血腥、很恐怖。但是,請要注意這個細節(jié):林沖將三個人頭發(fā)結做一處,提入廟里來,都擺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嘆對此是這樣評點的:“三個人頭,安放得好,又算示眾,又算祭神,又算結煞?!边@個細節(jié)可以看出林沖向山神證明自己報了仇,讓世人明白為非作歹是沒有好下場的。聯(lián)系前文“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天可憐見林沖”,這個細節(jié)加深了林沖對神靈的信任,期望山神能保佑他平安度過后輩子。在林沖看來,陸謙等人干了傷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廟前津津樂道,是對山神的褻瀆;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廟這塊凈土殺人(盡管是該殺該剮的惡人)后,祈求山神諒解他對神靈的不敬。教材把這段文字省略了,固然避免了血腥味,但我以為,這恰恰可以窺見林沖的主導性格是安分守己、正直忠厚,要不然,在殺人以后如何能想到神靈。否則,我們讀到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林沖。林沖之所以成為文學史上一個經(jīng)典形象,就在于他能給讀者提供一個想象、爭論的空間,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我眼中,林沖其實可以代表這樣一類人:能忍耐時就忍耐,雖然很多人都羨慕魯智深、李逵那樣性格的人,但現(xiàn)實中卻總有好多人當不了魯智深、李逵那樣的好漢,而只能像林沖一樣忍辱負重地活著。《水滸傳》中有一個常常能讓我感動的鏡頭:大雪紛飛的荒野,林沖望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想掙扎回去和他美麗的妻子團聚的那一天沒有了,已經(jīng)被這把大火吞噬了。林沖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蘆,眼含熱淚迎著呼嘯的北風,一個人孤獨地前行,雪地里一串逶迤的腳印漸漸延伸到遠方……
二、注意引導,學會欣賞
學生在欣賞文本時,總會從中獲取一種審美體驗。如何引導學生去體驗上述情節(jié),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要結合美學的一些原理,讓學生用正確的審美觀去認識事物。馬克思在關于“美的規(guī)律”論斷中指出,凡是美的東西,一般來說,首先都應當是真的,是蘊含著客觀規(guī)律性的。從原始人創(chuàng)造的石刀,到今人制造的精密機床、精密儀器的美,都離不開人們對各種物質(zhì)材料自然性能的認識,離不開人們對產(chǎn)品內(nèi)在質(zhì)量的把握。換句話說,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性,失去了“真”,美也就不復存在了。同樣,在人類互相殘殺的戰(zhàn)爭中,為什么有時顯得美,有時顯得丑?為什么有時激起人們崇高的熱情,有時又表現(xiàn)了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反抗邪惡、拯救人類旗幟;有時則逆歷史前進的方向而動,給人民大眾生活帶來無窮的災難。前者包含著“真”,體現(xiàn)了“善”,因而顯示出美的價值;后者背離了“真”,充滿了“惡”,所以就是丑的。
我們讓學生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中去體驗。如在鑒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情節(jié)時,可以結合“美”的欣賞,真正從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出發(fā),深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把握“美”的規(guī)律。那一段關于美人的描寫,本身不僅是美的因素,而且可以使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當我們在“美”面前,摒棄了私心雜念,使自己思想境界與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與發(fā)展。在欣賞《水滸》中林沖的那一段“血腥”描寫,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去談,如一個罪惡的人得到懲罰,民眾總會拍手稱快,也許在現(xiàn)在可以用人道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可在那個舊時代,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執(zhí)行機關,不可能有更好的處理方法。我們也可以采用討論法,結合如何抵御來自媒體、網(wǎng)絡那些暴力、刺激等“精神污染”的誘惑,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得審美教育,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情操。
總之,作為教師,不可忽視語文教材中的這些情節(jié),更應該積極地做好引導,讓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也能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