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進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發(fā)問。在閱讀教學中,追問就是圍繞依據教學目標設置的閱讀話題與課堂現場生成的問題進行整合,巧妙穿插,由淺入深,由此及彼地發(fā)問,形成嚴密而有節(jié)奏的課堂教學流程。它常常表現為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問題回答結束后的一個教學步驟或者說是策略。其價值在于可以最為及時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思維的深刻,展現閱讀的過程與方法,養(yǎng)護學生的言語生命。
一、教學即對話,追問使對話富有實效
追問,是層次較高的思維對話。話題針對學生的基本能力有層次地設置,新問題也是學生在思考中自然產生,并在學生思維碰撞中自然解決。教師的追問,引領學生進一步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走進問題的縱深,攀向思維的新高。如《荷花》一課教學中對詞語“挨挨擠擠”的理解,學生對字面意思的回答異口同聲。但真正理解了沒有呢?教師設計以下對話環(huán)節(jié)進行追問:
生:這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的,就寫出荷葉多,長得很茂盛,而且還把它當成人來寫了。(師板書:挨挨擠擠)
師:你能從挨挨擠擠這個詞中體會到荷葉長得多,長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見到過挨挨擠擠的現象嗎?
生1:在公共汽車上,人特別多,挨挨擠擠的。
生2:在火車上。
生3:春節(jié)期間的超市里。
生4:我們在食堂打飯的時候也是挨挨擠擠的。
生5:夏天到了,奶奶家門前的一棵大樹,樹葉密密層層、挨挨擠擠把藍天都遮住了。
師:“挨挨擠擠”說明了人或東西很多,那么這兒說荷葉“挨挨擠擠”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1:告訴我們荷葉很多,長得非常茂盛。
生2:說明荷葉長得很有生機。
生3:還可以想像出荷花肯定也長得很美。
生4:我覺得大自然很偉大,能使荷葉長得這么多,這么美,我們應該熱愛大自然。
上述教師的層層追問,讓學生對詞語“挨挨擠擠”的理解從字面深入到內涵,由文本聯(lián)系到生活,由外化的感受轉為內化的體驗。當學生缺乏對文本內容或詞句內含的深入體驗、停留在字詞的表面時,教師及時進行“追問”,才能引導直入文本語句的內核,提升學生對字詞、主題的理解,使對話的過程自然、流暢、精彩與深刻。
二、教學要凸顯過程與方法,追問使過程與方法相互連通
在閱讀教學中,提問后順水推舟巧妙追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研讀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去品味語言文字的蘊涵,從而開啟思維,促進學習,讓學生在情感上享受成功的體驗,實現有效教學。
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當教師問及“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為什么很難過?”學生回答時,只是反復強調:“我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9斤的身體去挑100多斤重的擔子,還要背著妹妹,拉著我。等我們長大后,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母親這樣關心我,我卻連她的體重都不知道,很愧疚?!憋@然學生的思維停滯在“89斤”“100多斤”上了,對“重擔”的理解只能表達到這一步。這時教師借助追問來幫其開啟新的思維方向?!澳赣H肩上挑的‘重擔僅僅是這100多斤的東西嗎?聯(lián)系你對自己母親的了解想想、說說?!比绱俗穯柡?學生對“重擔”的理解以及對母愛的認識自然全面深刻了。這里教師凸顯出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點撥,把學生的感悟引向了深入,真正達到了情理交融的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思維結論,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他們?yōu)槭裁催@么讀?這樣想?這樣說?如此種種,在追問中使結論和過程、過程與方法相互連通,使學生的思路寬廣,思維活躍,理解深刻。
三、教學重在對言語生命的關懷,追問使言語生命得到養(yǎng)護
出于知識、經驗等多種原因,學生在閱讀中對問題的認識常表現出孤立、膚淺的思維特征。此時,在教師有效的追問中,有效提升學生對主題、情感的理解體驗的同時,教師和學生都以生活著、思考著、發(fā)展著的生命體而存在,并互相影響著,共同創(chuàng)設一個美好的境界。
如《珍珠鳥》教學中,在學生感悟了珍珠鳥對“我”充滿了信賴以及“我”對鳥的愛之后,教師出示了一段文字(選自《智慧鳥》一文)
(教師范讀,讓學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又是怎樣的一幅畫?)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類捕捉鳥類的場面。
師:請把這一場面描述得具體一些。
生:我仿佛看到了鳥在網中拼命掙扎的場景,它眼睛里充滿了恐懼和驚慌。
……
師:如果它的妻兒老小看到這一幕,會向捕獵者發(fā)出怎樣的吶喊?道出怎樣的呼喚?
生:獵人們,請放下手中的槍,收起你們的網吧。
生:沒有我們,地球媽媽將變得不再美好。
師:當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鳥看到這樣的畫面(出示《珍珠鳥》人鳥和諧的畫面),又可能會發(fā)出什么樣的感慨?
生:這只珍珠鳥多幸福呀,主人對它多好啊!
生:獵人們,你可以不愛我們,但也不至于捕殺我們呀!
師: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幅文中的插圖時,你又想說些什么?
生:我很感動。
師:你能把“感動”二字說具體些、清楚些嗎?
生:有了愛,就有信賴。
教師通過“當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鳥看到這樣的畫面,又可能會發(fā)出什么樣的感慨?”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幅文中的插圖,又想說些什么?“等巧妙的追問,引領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的內涵,使孩子們的心靈一次次地受到撞擊,人與自然的愛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們心中扎了根。“請把這一場面描述得具體一些”,“能把‘感動二字說具體些、清楚些嗎?”這些話題的適時追問,學生的言語動機得到激發(fā),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表達言說的欲望和機會,言語生命在此過程中得到養(yǎng)護。
追問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手段與策略。在追問時,做到難易適度,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得到提升,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真正實現有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金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