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翠
一、教師專長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重要作用
(一)從教學過程上看,問題組合教學將教學過程濃縮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教與學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加明確、集中。
通過教學大綱,我們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可以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兼顧聽說能力為主的特點。因此,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能力的訓練,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問題組合教學恰恰適應了這一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的“激發(fā)學生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钡慕邮苁匠绦蜣D(zhuǎn)化為“問題——假設——驗證——總結提高”的結構模式,進而將教學過程濃縮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改變多中心、滿堂灌現(xiàn)象,把精講濃縮在問題里,把讀作為答的準備階段。這樣教與學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就更加明確、集中了。
(二)從教學效率上看,問題組合教學形成的立體化網(wǎng)絡式的教學形式,有利于調(diào)動師生的雙重積極性,發(fā)揮多功能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1.問題組合教學的課前準備活動為教學節(jié)省了時間。
問題組合教學需要教師十分認真地鉆研教材,讀精讀透,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設計來設問提問?!懊恳贿B串有序的提問,應是教師對每堂課所設知識點的聯(lián)結,也是對教材內(nèi)容精華的提煉、點化和貫穿?!睂嵸|(zhì)上,是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問題的形式相聯(lián)結,有的放矢,避免教學中節(jié)外生枝。另一方面,學生在課前的準備也為課上教學節(jié)省了時間。
2.問題組合教學具有及時、準確的反饋作用,大大縮短了教學調(diào)整時間。
問題組合教學不是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信息單向交流,而是教師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雙向交流。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并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聯(lián)系課文去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專長教學模式的構建方式
(一)問題組合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中的構建。
問題組合教學模式由準備階段、授課階段、總結階段、調(diào)整階段四部分構成:
1.準備階段:每學期初由全體語文教師開會研究本學期各單元教學重點,進行分組前的討論,教師要就本人所教板塊教學方式、教學計劃及研究性課題題目形成書面材料,由教研組長審批。
2.授課階段:
(1)導入型問題板塊:由相互聯(lián)系的三部分構成。
①尋找相似點,找出與課文相似的任何切入點,如:題材、主題、作者、寫作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藝術風格等諸方面。例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藝術手法,《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主題,《白楊禮贊》和《燈》的象征手法等。
②利用相似點的對比重申教學點。例如:在講授《燈》時,提出象征手法后,設問象征的定義,通過“燈的具體形象引出了燈有哪些象征意義”的問題。
③利用教學點的重申,引出關于文章的作者及寫作背景,要求學生不看書和筆記本,會多少答多少,其他學生給予補充。
以上板塊采用回顧引導式提問的方式,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新鮮感和學習興趣。
(2)總括型問題板塊。在學生回答完背景和作者后,提出文章總括形的幾個大問題,通過快速閱讀來解答這幾個問題。以同桌兩人為一組,可以研究討論,選出代表解答,同時其他組給予不同意見或補充,教師進行啟發(fā)和引導。注意每組必須任選兩題連答。對于問題設置應從以下方面入手:①線索形或總體認知形問題。如《燈》的教學中這樣提問“課文先后提到了幾處燈,每一處燈的作用?”②結構方面的問題。如:《內(nèi)蒙訪古》(一段最古的長城)有幾部分組成?③細節(jié)問題。如:《拿來主義》中“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fā)揚國光?!眲澗€字的意味?④隱含問題。如:《紀念劉和珍君》中《挽歌》的含義?⑤課后重點的思考題或練習題1~2道。
以上板塊問題采取歸納性啟發(fā)式提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3)組合型問題板塊。上一部分將課文知識點擴展較寬,使文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學生的思維被一個個的知識點激發(fā)的活躍起來,有必要加以梳理,總括全文。這一部分問題在質(zhì)上要有深度,量上不易過多,1~2道足矣。如《瑣憶》中先后寫了作者與魯迅先生的7次談話,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怎樣的一種人格?再如《燈》中,“我望著山那邊微笑了”山那邊的燈有怎樣的象征意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以上板塊問題采用總結性、梳理式提問,旨在總結全文,點名題旨。
問題組合教學模式是筆者在前人理論和自身研究及教學實踐經(jīng)驗中從理論上提出的構想,并未完全投入實踐。本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現(xiàn)代閱讀方面較為適用,詩歌和文言文方面應靈活加以使用。理論期待實踐的檢驗,由于理論和經(jīng)驗有限問題遺漏在所難免,亟待同仁鼎力解決。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