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朵
時值小暑大暑,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廣州人到了這個季節(jié),就離不開冬瓜、節(jié)瓜、絲瓜、黃瓜……要是這一個夏天沒吃過冬瓜,這日子就沒法過了。
勝瓜:一瓜在手,勝算在握
“絲瓜”不叫“絲瓜”,要取諧音呼之為“勝瓜”,就是因為“絲”這個音與死、輸相似,不吉利。現(xiàn)在市面上不少勝瓜個頭大,但瓜瓤纖維粗,也不夠甜,好的勝瓜在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里已經找不到了,要到汕尾、海南等地去尋覓好貨。
炳勝有道清炒海南勝瓜,那勝瓜外表看起來老態(tài)龍鐘,以前北方有將老絲瓜一直留在架上,等它自己慢慢風干之后,用老瓜瓤刷鍋的。這個海南勝瓜乍一看,鐵定以為它的瓤子是可以用來刷鍋的了,可是一剖開,內心是典型的“妙齡”。用這個“妙齡”的勝瓜肉,簡單清炒一番,一咬之下但覺其纖維不但比一般的絲瓜實而且爽。
深圳星河麗思卡爾頓的星麗中餐廳,主廚陳師傅鐘愛老家汕尾一帶的勝瓜,瓜味清甜而且瓜瓤極嫩,于是星麗中餐廳每周三到四次從汕尾直接買入當?shù)氐膭俟稀_@道勝瓜用了九節(jié)蝦來提味,以蝦的鮮來烘托勝瓜的甜,吃到最后,我們都在鍋里撈勝瓜,蝦反倒剩下一大半。
番禺四海一品的勝瓜則是蒸的,加了蟹黃來蒸,鮮氣撲鼻,毫不夸張,我在采訪的時候甚少催促攝影師麻利拍完好讓我們開吃,但這盤勝瓜伴著蟹黃獨有的小小腥香沖鼻而來的時候,我都有點失態(tài)地跺著腳要求攝影,“您快點”。
豆角:不是猛龍不過江
這個正值“花季”的盤龍豆角來自云南,下嫁廣州珠江新城的炳勝。云南當?shù)厝朔Q之為“蛇豆”,就是一條青綠的豆角。很多食物到了廣州,都要改名,廣州人講究意頭,“盤龍豆角”說起來就有一種氣勢。這種豆角除了顏色翠綠外,它的表皮還挺難看的,可是吃到嘴里,那個清甜、爽脆,只有一個字形容——哇!
做法有兩種,紫蘇炒或者蒜蓉撈,前者濃重一點,后者清淡些,但是濃重的反而比清淡的受歡迎,原因在于紫蘇搞得好。紫蘇入菜很平常,但是一定要在鍋里將紫蘇的水分逼干,否則一股子腥氣。蒜蓉拌以醬汁,小辛辣的感覺合著豆角本身的甜脆在口腔中融合到一起,很值得回味。
青瓜: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冰鎮(zhèn)青瓜條
夏天吃各種瓜果蔬菜,最直接的一個辦法——冰鎮(zhèn)了生吃,簡單又清涼。這個山東小青瓜就是其中一例,別看它在食器中這么幾條就要價18塊大洋,要知道它們可是每天從山東空運到廣州的,2根18塊還是客氣的呢。山東人常常將蔬菜當水果吃,有說“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濰坊的蘿卜皮”,就是因為他們的蔬菜長得好。到炳勝吃飯的客人也是千奇百怪,什么人都有,有桌8位客人,人手一份小青瓜據(jù)案大嚼,光這一項就少200塊錢了。
這個小青瓜有芥末醬油配,但我寧愿空口吃,清爽怡人。山東那地界就適合這些瓜果蔬菜的生長,什么大個櫻桃、大個草莓、大個京蔥,都是一絕。
冬瓜:消暑祛濕老大哥
夏天吃冬瓜最好了,消暑祛濕,恰逢其時?,F(xiàn)在的人對冬瓜的要求一點不低,比如說黑皮冬瓜,一定要臺山的;迷你冬瓜,一定要荷蘭的;涼瓜一定要是杜遠的……
冬瓜夏天煲湯最好,配料上可以多重選擇。咱可以要那種迷你荷蘭冬瓜盅,也可以點那種大大只的冬瓜煲,那可真是貨真價實一整只大冬瓜,上菜得男孩子搬才行。 小冬瓜盅有燉花膠的,適合女性,養(yǎng)顏美容;也有燉遼參的,適合男性,滋補壯陽。倘若人多,要整只大冬瓜盅更靠譜。但見那湯中還有碧綠清新的花骨朵,原來是夜來香。廣州人也叫它“夜香花”,是很好的藥用食材,清熱明目、拔毒除濕,跟普通的冬瓜一配,烏雞變鳳凰,身價不一般。
豬筒骨與冬瓜同煲也是一味地道的廣東時令菜式,據(jù)說除了冬瓜的作用之外,豬筒骨,尤其是咸豬骨也有消暑的功效,兩效合一,想來暑熱也要三思一下了吧?再加上黃豆、薏米等配料,這一煲湯即便不能算是仙丹,也與靈藥相差無幾。
除了湯以外,還有一種古老的冬瓜做法——“科甲冬瓜”,就是冬瓜夾火腿一起上鍋蒸,但這種做法從清朝科舉時即有,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