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賀海峰
經過20多年的實踐,公選已度過初創(chuàng)期,制度框架已經基本搭建起來。如何把這些框架“填充”好,讓公選制度更加“豐滿”起來,將成為未來各地公選創(chuàng)新試驗的重點。
2008年12月8日,來自安徽蚌埠的王玲,被正式任命為廣東省佛山市副市長。作為2008年廣東省公選百名干部中的代表性人物,自10月8日擬任名單公示后,王玲就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2個月后,她從佛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元和手中接過了任命書。
就在此時,王玲的家鄉(xiāng)安徽,經公推公選產生的20名副廳級干部,也陸續(xù)走馬上任,這已是安徽省第12批,也是最新一批由省委直接組織產生的公選干部。而安徽的東部鄰居——江蘇與浙江,同樣將公選進行得轟轟烈烈。浙江一次性拿出150多個職位面向全國公選,是該省歷次公選職位最多的一次。
這些發(fā)生在不同地區(qū)的公選事例,共同延伸與擴展著公選的空間,將公眾關注的目光深深吸引。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起步,經過20多年的實踐,公選已度過了初創(chuàng)期,開始進入“精耕細作”的階段。公選演變到今天,制度框架已經基本搭建起來。如何把這些框架“填充”好,讓公選制度更加“豐滿”起來,將成為未來各地公選創(chuàng)新試驗的重點。
讓公選制度“豐滿”起來
作為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李民是最早關注公選的專家之一,還參與過由中組部組織的“公開選拔領導干部考試大綱”的編寫。10年前的1998年,李民參加了一個“美國高級公務員的選拔與測評”考察團,一共12個人,其中有4個中組部的、4個地方組織部的。
通過考察,李民發(fā)現(xiàn),不管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還是地方州政府,或者是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一流大學,他們都遵循一個高級領導人的5大能力。換句話說,一個高級領導職務需要什么素質的人,都規(guī)定的很詳細。進一步又把5項中的每一項分解成20多個小項。“越分越細,細到了一個的倫理、感情,以及這個人對處理一件事情的選擇。”李民告訴《決策》,只要是需要選拔一個人的時候,就照著這些條件去選人。
相對來說,中國黨政機關的人力資源管理,普遍存在基礎工作做得不夠扎實的問題。國家行政學院領導人員考試測評研究中心主任許曉平舉例說,一個信息產業(yè)廳的副廳長,到底需要哪些能力?目前的狀況是沒有成熟的表述,也就是說對一個職位的能力分析做得不夠。
因此,許曉平建議,可以借鑒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的做法,企業(yè)管理都寫得非常具體?!跋窈芏嗟胤秸M行的ISO9000體系認證,就是很好的探索。在這個體系中,對每個具體的工作職責都有詳細描述。只有更具體了,才能更好的完善公選中選人用人的質量?!痹S曉平告訴《決策》。
按照這個邏輯作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已經有過這么多次的公選,但我們的公選中還是缺乏一個相對成熟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2001年參與過安徽省公選的六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祥安分析道。
在許曉平看來,“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與設計,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解決?!庇纱丝梢钥隙ǖ氖?如何完善公選考試的科學性,建立起一套規(guī)范合理的評價考核體系,將成為未來公選發(fā)展的最大趨勢之一。但這僅僅是公選“豐滿”起來的一個方面,它解決的是如何更好地選擇一個人的問題。
另一方面,“絕不能一選了之?!辈稍L中,無論是公選的組織者、參與者還是研究者,在“選后”制度的建立上,大家都認為,應該將“選后”制度作為未來公選制度完善的一個重要方面。
吸取營養(yǎng)形成制度體系
公選,308萬;公開選拔,185萬;公推公選,35萬。
在百度中輸入這三個關鍵詞,就會看到這么多條搜索結果。對公選來說,彈指間,時間已滑過25年。最新一輪的持續(xù)性升溫,是從2003年12月江蘇產生中國第一位公推公選的縣長開始的。
“省委決定公推公選沛縣、金壇市長推薦人選?!?003年10月21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顯著位置發(fā)布了這則石破天驚的消息,同時配以“黨的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方式的重要突破”做副標題。據(jù)說,這一天報紙賣得最火,不少人還到報刊亭自費購買《新華日報》。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干部情不自禁地拿出翻舊了的報紙,描述他們當時的興奮和新奇?!澳且欢?我和同事們天天在聊公推公選,有關消息我都做了剪報,像收藏紀念品一樣?!苯K鹽城市的一位處級干部說,他希望這項干部人事制度也能在鹽城市推行,因為“我想試一試”。
也是在2003年,安徽省一次性拿出32個廳級領導職位進行公開選拔,這是迄今為止,安徽省公選廳干職位最多的一次。到了2008年,安徽在11次公選的基礎上,也加入了公開推薦環(huán)節(jié)。
如果再向上推10年,在1998年時,安徽省就拿出了兩個正廳級職位公開選拔,一個是安徽省體委主任,另一個是高校校長。相比江蘇在2005年第一次公選信息產業(yè)廳廳長,安徽公選正廳級領導早了7年。
由此可見,公選的延伸和擴展空間很大?!稕Q策》雜志所作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有85%的人認為公選干部所占領導干部總數(shù)的比例小,應適當擴大;認為應該維持現(xiàn)有比例的人占15%;但沒有人選擇縮小現(xiàn)有比例。
另外,有35%的人認為,不能僅僅拿出幾個虛職、副職或非重要部門的非重點職位進行公選。同時,調查中有40%的人認為,公選需要更加制度化,要把公選中的成功經驗,以法律、法規(guī)、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相互配套、緊密銜接的制度體系。
因此,許曉平總結說:“公選要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具有生命力的官員選拔制度,應該從改革創(chuàng)新中獲取營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還將會有大量的制度創(chuàng)新出現(xiàn)。”
創(chuàng)新方法提高參與度
如果梳理公選20多年發(fā)展趨勢的主要特征,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質在于擴大群眾參與度,這是公選發(fā)展過程中一條最明顯的主線。
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公選中擴大群眾參與權、知情權的亮點層出不窮。對于這些創(chuàng)新,李民用“不脛而走”四個字加以形容。但電視直播手段在公選中的運用,還存在不同意見,對于這樣一種公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改進與完善。
2008年,安徽公選的面試環(huán)節(jié),就進行了一次具有積極意義的實踐。對面試進行全程錄像,剪輯后提前發(fā)給省委常委觀看,為省委常委會差額投票表決提供真實、直觀的參考依據(jù)。
圍繞公選創(chuàng)新的認同度,《決策》雜志在2009年3月進行了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30%的受訪者對廣東省的“大評委制”印象深刻。據(jù)廣東省委組織部介紹,公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的評委都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省、市的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二是職位所在市(單位)的干部群眾;三是省、市直相關單位的中層以上干部?!按笤u委制”的實施,一個環(huán)節(jié)最少55人,最多380多人,累計超過1萬人參加評委工作。
在2008年,不僅只有廣東,安徽、湖南、浙江等省,都引入了基層“兩代表一委員”參與。在最新一次的安徽公選副廳級領導干部中,面試評委增加到13名,相比以前擴大了近一倍。
可以肯定的是,擴大公選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將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基本走勢,畢竟,“脫離群眾參與的公選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場秀”,李民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