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光潛
聽一位老編輯說,過去編報紙往往為一篇稿子愁白了頭發(fā),求作家或作者來救場,編輯和作者之間演繹了許多稿件往來的佳話?,F(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電子時代了,無論大報小刊都不愁稿件了。全國有那么多寫手,通過電子郵件將稿子弄得漫天飛舞。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都有人為你批量生產(chǎn)。因此,有許多寫手名揚天下,編輯也跟著坐享其成。這自然讓一些所謂的主流作家不愉快,因為有人挑戰(zhàn)了他們的權(quán)威性。在過去,也許就因為發(fā)表一篇文章改變?nèi)松拿\,如調(diào)動工作、討了個如花似玉的女人做老婆,或者混個一官半職等。原以為一年或幾年寫幾篇文章就可以一勞永逸,沒想到斜刺里殺出來一群寫手,文章天下發(fā),稿費天天拿,既揚了名聲,又得了實惠。于是有人開始抨擊寫手了,認為寫手們寫的東西沒有文學性,都是些“副刊文字”,上不了大雅之堂。可事實上,寫手讓更多的人有了閱讀的欲望。因為寫手寫的文章短小易懂、清新明亮,還不乏感悟。廣大讀者才不管你什么文學性不文學性的,好看就行;也不管你是大刊物上的還是小報紙上的,只要對人生有所感悟就好,就算沒有白花冤枉錢。
實事求是地說,有些讀者并不喜歡那種所謂的純文學。但不喜歡所謂的純文學,并不能說明我們的讀者就沒有文化。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寬泛的詞。有雅文化,也有俗文化;有主流文化,也有民間文化;有現(xiàn)代文化,也有古典文化……一個識字不多的人,往往是民間文化的傳承者,同樣值得我們尊重。當然,文學和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既有大小之分,又有內(nèi)涵上的不同。我們不可能讓全國人民都來愛好文學,也沒有必要讓大家都來獻身文學。文學就是文學,它不是面面俱到的,更不是萬能的。文學的邊緣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絕對不是文學的倒退,更不是文學的毀滅。我們認清了這些事實之后,就覺得寫手存在的合理與可愛。當然,寫手們所寫的文章也有它的缺陷,譬如缺乏所謂的深度(太深了,恐怕大家接受不了),有作坊式的批量生產(chǎn)之嫌,還有一個跟風上的弱點,缺乏主觀的創(chuàng)造等。但這不妨礙我們的閱讀,也不妨礙我們對寫手的尊重。
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如果報紙從頭到尾都是“本報訊”等,作為一個讀者,你有什么感想?你還有持續(xù)閱讀的熱情嗎?更何況在傳媒十分發(fā)達的今天,許多“新聞”已經(jīng)不是新聞了,讀者對此很不屑。要不然,為什么有的晚報改成早出呢?就是要抓“新聞”中的一個“新”字。因此,報紙必須要有獨特的副刊。有副刊就必須有副刊文字,有副刊文字就必須有為數(shù)眾多的寫手。這樣的邏輯應(yīng)該是非常合理的,但有的人卻看不慣。
最近,有人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博主的文品有問題,這么熱衷于副刊文字,還沾沾自喜。是的,我確實熱衷于副刊文字,由于精力和時間的限制,我不可能去寫所謂的純文學作品,如長、中篇小說,大散文之類。副刊文字短小,耗時少,寫得快,讀者讀到得也快。如果寫手們都不寫副刊文字,那報紙還要辦下去嗎?全國人民都去看你的純文學?
至少在近幾年,我還沒有改弦易轍的打算,還想寫一些副刊文字。我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寫手,一個來自民間的自由的寫手。有一階段,我偷偷地寫東西,拿了稿費也不敢吱聲,生怕別人說我不務(wù)正業(yè)。其實寫手大多是業(yè)余的,專業(yè)的很少——那些人都是高手,我等寫手靠那么點稿費是養(yǎng)不活自己的,更別說養(yǎng)活老婆、孩子了。就沖著一分熱愛,我還要寫下去。說得崇高一點,讀者需要寫手,讀者需要清雅、高尚、充滿靈性的文字。所以,我將寫下去,直到我寫不出來為止。